特型演员(全称“特殊造型演员”)是指由于剧情的需要,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
艺术效果,有时甚至是为了影片的商业化目的,使用的具有特殊外形条件的
角色扮演者。影片出现为世人所熟悉的著名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领袖的时候,为了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这些人物的外貌,需要容貌相似或经过化妆达到形似的演员来扮演。最主要的是因为长得很像某个人物(尤其是中国近代领导人),只擅长演这个人物,不经常演其他角色的演员。 比较有名的特型演员有
王震、
古月、
唐国强、
王铁成、
卢奇、
孙维民、
刘劲、
王伍福、
陈国坤、
谷伟、
黄薇等。
外表条件
具有特殊的外形条件。力求形似须恐怖减肥有可能会使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大多数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要承受的第一波“攻击”居然是减肥。为了更好地扮演毛泽东,首先在体型上要下不少工夫。
张克瑶曾为扮演青年毛泽东,44岁时还狂减了28斤。另一位特型演员
章飞一绝,在《毛泽东在武汉》一剧中,他要从20几岁演到70多岁。为了成功扮演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个月内从165斤减到130斤。因为剧情里有毛主席
横渡长江的镜头,章飞一绝却不会游泳,所以他就去游泳场减肥, 想一举两得。结果导致休克,敬业精神可谓令人敬佩。
造型要求
在普通的影视剧里,除了个别因特殊要求需做特殊造型的演员外,大多数演员不需要在脸上“大动干戈”。但是作为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扮演广大
人民群众熟悉的领袖人物时,任何外形上不相似的小瑕疵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胶片被放大到银幕上时,夸大了三百多倍,是放大了的艺术。
古月在演出电视剧《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时候,扮演老年毛泽东,其浓密的头发和老年毛泽东形象不符,所以必须戴上一个稀疏的发套。要粘牢发套必须用胶水,胶水中含有酒精,古月又天生对
酒精过敏,但为了演好主席形象,他硬着头皮上了。一天下来,古月的
额头开始发炎;一个星期过去了,古月的整个额头开始溃烂。等到去医院检查时,额头上一圈肉都发黑了。
糟糕的是,这类影片
一般预算都十分紧张,没有多余的经费用来保养演员的皮肤,而这些特型演员的收入也并不丰厚,于是,他们只能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片酬待遇
特型演员的
片酬,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革命题材影视剧,往往一部片子拍几年,有些片酬很少,有些甚至没有片酬,只有奖金。特型演员大多隶属于八一厂这类的制作机构,不能私自接戏,由于演出的角色是领袖,所以他们一般都不谈片酬问题,于是很多特型演员的收入有限,如果拍摄自己单位的影视剧,只能拿工资和奖金,1991年上映《
大决战》拍了三年,卢奇最后领到的奖金是几千元。如果受邀外出拍摄,片酬每天收入可以到几万元,但是相对于投入,也不能算高。
大家在敬仰特型演员的精神和感叹他们的努力时,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状:特型演员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
生存困境
观众需求日益减少
《解放》监制之一、著名
军旅剧策划人
李洋大校在接受
网易娱乐采访说,特型演员本来只是从前
苏联引进的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独有,他们本来是中国人一种
集体回忆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型演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小,这将大大压缩特型演员的
生存空间。
一位电影制片人说,观众对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
关注度正在随社会改变,而且,随着化妆技术的革新,扮演任何名人,对于外形的相似度要求已经不再那么高,甚至可以不相似,比如
张国立和蒋介石,除了光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而观众的需求也已经在变化。最初,观众一度是对领袖原汁原味的乡音十分熟悉,从《
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演员们尝试着说普通话,一开始大家很不习惯,还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但到了《
长征》,这样的演出方式就基本得到了认可,到《
解放》时,所有的领袖都是普通话。从观众对语言变化的迅速接受可以看出,集体回忆的需求已经逐步淡化,至少要求已经很少,一位领袖有多个特型演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限制多、戏路窄
李洋大校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说,特型演员的限制太大,首先,需要三个以上领导认可才能够扮演,其次,长期扮演同一个角色,对演员是一种限定,比如
卢奇也扮演过孙中山,怎么看还是像邓小平。至于
唐国强,只能算特例,没有第二个。
同时,新一代特型演员大多都不再是专职只扮演一个角色,一方面他们更加专业,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求突破。唐国强在扮演毛泽东之外,同样有许多成功的角色,所以,他们已经不愿意再接受“特型演员”这个限制性的称谓,唐国强就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这一称呼,
刘劲也说,这个称谓早该消失,而他们本身首先是专业的演员,扮演领袖只是
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李洋表示,特型演员作为一种专门的演员类型称呼,尽管短期内可能还会存在,也很难再成为一部作品的核心,逐渐消失已成必然。
随着
古月、
柴云清、王铁成的先后去世,
唐国强刘劲等人的多元化发展,特型演员行将落幕;《解放》等献礼影视剧,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以特型演员为核心阵容的
影视作品。
不能光演领袖,也要
演演市民———这也许是今后特型演员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