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业(Logistics operation)是经济、贸易行业的专业术语,指实现物流功能时所进行的具体操作活动。
物流作业介绍
英文释义:logistics operation
物流作业分析
价值公式:v=f/c
式中,v表示某项物流作业的价值;f表示该项物流作业的功能;c表示该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利用该公式,分五种情况对具有增值作用的物流作业进行分析:
①f上升,c下降。这是最优的情况,说明该项物流作业在通常情况下都能产生价值增值。在对企业乃至整个
供应链的物流作业进行改善的时候,这类物流作业应该是作业改善的中心环节,也是通过作业改善获利最大的环节。
②f不变,c下降。这是一种次优的情况,在功能不变的情形下,物流作业的成本有所下降,原因有可能是供应链企业间加强了合作,减少了企业间物流的重复作业,即减少了
物流资源的浪费;也可能是提高了物流作业的熟练程度,即由于效率的提高导致作业成本费用的降低。
③f上升,c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消耗同样多的
企业资源,可以获得更高的价值。这通常是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相关物流作业的整合所致。例如,利用配送中心对运往某个特定零售商且来源不同的货物进行整合运输,由于减少了空载率和装卸次数,必然也降低了成本。
④f上升,c上升,并且功能的增加比率高于成本的上升比率。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对功能增加和成本上升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出相关的上升比率。通常这种作业是物流作业优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作业环节的增减决策。
⑤f下降,c下降,并且功能的下降比率低于成本的下降比率。对于这种情况,也要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出功能下降和成本减少的相应比率。通常符合这种情况的物流作业是作业效率逐渐降低,亟须进一步改善或是消除的作业环节。
应该指出,物流作业成本所包含的各项目是不能分割开来分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物流成本中某一组成项目的波动将会引起其它组成项目的变化,进而导致
物流总成本的变化。举例来说,若招揽物流的业务费用(即物流组织费用)偏低,不能使物流作业规模化和连续化,将会使有关
物流设施利用率降低,相应增加其它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总成本升高;若物流的规模化和连续化已达最佳,仍大幅增加物流组织费用,无疑会使费用总体效益降低,造成物流总成本不必要的上升;此外,
物流结点成本、物流流动成本及途中意外损耗等成本之间也同样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对于物流作业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单个作业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物流作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和成本费用情况。
物流作业流程
在物流中心的运作中、 不论是人力化、机械化的
物流系统、 或是自动化、智慧化的物流系统、 若无正确有效率的作业方法配合、 则不论是多先进的系统、设备、 也未必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而本单元即针对此一首要目的将物流中心各作业之系统方法作初步的介绍。虽然特性或规模不同的物流中心,其营运涵盖的作业项目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归纳如下图的基本作业流程:由供应货车到达码头开始,经「进货」作业确认进货品後,便依序将货品「储存」入库,而後为确保在库货品受到良好的保护管理,再施以定期或不定期的「
盘点」检查。当客户订单进来後,先将订单依其性质作「订单处理」 之後即可依处理後的订单资讯执行将客户订购货品从仓库中取出的「拣货」作业。拣货完成一旦发觉拣货区所剩馀的存量过低、 则必须由储区来「补货」、 当然、 若整个储区的存量亦低於标准、 便向上游采购进货。而从仓库拣出的货品经整理後即可准备「出货」、 等到一切出货动作就绪、 司机便可将出货品装上配送车、 将之「配送」到各个客户点交货。另外、 在所有作业的进行中、 可发觉只要牵涉到物的流动的作业、 其间的过程就少不了搬运的动作、 所以我们亦将「搬运」当作一必要作业来讨论。因而在本书中我们即将物流中心分成九项作业来研究:
一、进货作业
二、搬运作业
三、储存作业
四、盘点作业
五、订单处理作业
六、拣货作业
七、补货作业
八、出货作业
九、配送作业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_Based Cost.ing,ABC)。
作业成本法是被认为确定和控制
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应用于
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把
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池”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优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则能反映物流作业的变化而计算其物流成本。虽输送个数相同,会因对应的作业不同,使得物流成本有所差异。换言之,若进行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则会显示出物流成本增加,甚至不划算而亏损。这样的结果,可以唤起对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需求的注意。随着物流
作业成本管理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造成
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并要求相应的责任人负担相应的成本部分,并且在物流
绩效考核和物流定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物流也是一种商品,即为商品,则应按照不同的物流成本对象来计算其成本,而据以决定其价格,则“物流产品有价化”就可以实现。
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
成本核算对象,首先通过
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或劳务),最终形成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ABC为作业、经营过程、产品、服务、客户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分配
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的分配方法。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或劳务)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或劳务)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
作业链”,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
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核算程序
首先,确认各项作业的
成本动因。成本动因的确认是否客观合理,是实施
成本作业法有无成效的关键。因此,成本动因的确认与筛选,应由有关技术人员、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共同分析讨论。在确定成本动因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a、确定的成本动因应简单明了,能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分辨出来;
b、在选择成本动因时,为避免作业
成本核算过于复杂,要筛选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的成本动因;
c、选择信息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以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其次,对作业进行筛选整合,建立作业中心及作业
成本库。首先对各项作业进行确认,确认的方法主要有业务职能活动分解法、过程定位法、
价值链分析法和作业流程图分析法等。其中,业务职能活动分解法是将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的活动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部门应完成的作业有几种、多少人参与该项作业以及作业耗费的资源:作业
流程图分析法,是通过绘制作业流程图来描述企业各部门的作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完成特定业务所要求的各项作业、各项作业所需要的人员以及所消耗的时间。
在确认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筛选与整合。在一个企业内部,其作业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范围越大,复杂程度越高,导致成本产生的作业量也就越多。事实上,如果列示全部的作业数量,有可能过于繁琐和复杂,并增大信息采集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作业做必要的筛选与整合,确保最后可设计出特定而有效的作业中心。
再次,依据
资源动因,将各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追踪到各作业中心,形成作业
成本库。在对企业作业和资源动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项资源耗费结果、资源动因及作业之间的相关性,将当期发生的
生产费用按不同作业中心进行归集,即按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库归集作业成本,并计算
全部成本库中的成本总和。
物流设施
地位和作用
不同的物流系统必须有不同的物流设备和设施来支持,才能正常运行。因此,物流设备和设施是实现
物流功能的技术保证,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科学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它是物流系统的重要资产
在物流系统中,物流设备与设施的投资比较大,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既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工具,也是资金密集型的社会财富,配置和维护这些设备与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相应的
专业知识。
第三,它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从
物流功能看,
物料或商品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作业环节,而且还有许多辅助作业环节,而各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相应的机械设备,而且,这些机械设备的性能好坏和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各环节的作业效率。
一个高效的
物流系统离不开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
物流管理。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通过物流设备与设施体现的,而先进的物流管理也必须依靠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如在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中,自动化仓库技术的应用中综合运用了自动控制技术、
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无线射频技术等)等高科技技术,使仓储作业实现了半自动化、自动化。物流管理过程中,从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到信息的发布完全可以实现智能化,依靠功能完善的高水平监控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自动监控,依靠专家系统可以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诊断,对系统的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物流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是物流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近5年才开始起步,并进入发展期。物流业的兴起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转移中国密切相关,接着是连锁业物流、家电物流、日用化工业物流、汽车物流等等。从区域概念来讲,先是沿海,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再逐步向中西部推进。
据权威人士分析,中国的物流业的总体水平,特别是从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大约在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物流业虽然已迈入发展期,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20至30年。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物流设备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种物流运输设备数量迅速增长,技术性能日趋现代化,
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先进的物流设备系统不断涌现,我国已具备开发研制大型装卸设备和自动化
物流系统的能力。总体而言,我国物流设备的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物流设备总体数量迅速增加。
②物流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③基本形成了物流设备生产、销售和消费系统。
④物流设备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⑤专业化的新型物流设备和新技术物流设备不断涌现。
发展方向
一: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开放物流业市场。
调整部门区域性和部门性的法规,制订通过一部全国性的物流法,由国务院商务部具体实施,并建立与交通、通信、海关等相关部门的
协调机制,从而统一全国的物流市场
二: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中国的物流,人才是关键。培养
物流人才可以通过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实现。
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布局。
国家除了加快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各物流企业应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科学布局。各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正确引导物流企业布局和建设物流中心,包括物流仓库、配送中心、通信网络基础等。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完善物流行业标准。
二是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应经常送培自己的管理人员,以便使他们实时更新管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物流企业也可以与国外具有先进物流管理经验的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以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