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肉是一道菜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牦牛臀尖肉、
豆油等。
菜品特色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全世界存栏的牦牛约有95%集中在中国。牦牛长年生活在海拔3000 米以上高寒地带,抗寒能力特别强,体质粗壮结实,可以在零下38 ℃下生存。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寒地带,那里没有工业污染,没有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危害,然而却有天然、广阔的牧草高原,洁净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一优良的畜种。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
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
吕氏春秋》载“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在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
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牦牛的肉经过盐卤,切成薄片,拌上辣椒不失为一道好的下酒菜,当然,酒要喝当地的青稞酒。牛全身都是宝,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鞭则是一道壮阳药,牦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几千米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种如贝母、虫草等,牦牛常食这些药材,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炒红烧、清沌或凉晒成千巴等,其味独特。
食材原料
制作方法
原料
牦牛臀尖肉500克(黄瓜条肉),豆油500克(实耗75克),大葱50克,生姜25克,精盐20克,酱油20克,料酒15克,白糖25克,花椒5克,芝麻10克(焙好),辣椒油5克,干红辣椒5克,味精5克,牛肉汤750毫升,芝麻盐15克。
制作过程
牦牛肉脯是以四川西部高原天然无污染的牦牛肉为原料制作的高档次肉制品,其色泽棕红, 形状规则、平整,肌纤维清晰,口感有一定韧性,柔软适中,嚼后留香。但由于其含水量在 20%~22%,常温下保质期较短。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提高食用品质,在牦牛肉脯的加工过程中将天然
食品防腐剂Nisin与传统食品防腐剂
山梨酸钾复配使用,采用透明复合膜真 空包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营养价值
牦牛肉含蛋白较其它肉都高,而脂肪较其它肉中脂肪含量都低,且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氨基酸结构比例更与人体相近。同时该畜种长年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其肉质天然、保健,是人们选择消费肉食的最理想产品。
蛋白质
蛋白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活性,如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一些机制的增补、调节和人体生长发育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人体想要蛋白(Pro)保持平衡状态,则食物中Pro 含量必须能满足人体所需,否则一旦长期缺乏Pro,会造成生长发育缓慢甚至人体抵抗力下降和
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中国营养协会经实验证明,一个成年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低于40g(40g 为人体最低生理需要量),中国营养协会推荐量为80g。牦牛肉蛋白质含量22.5%,较普通黄牛肉高出近3.6 个百分点,是人们食用畜肉类当中Pro 含量最高的一种肉,且由于球蛋白含量高,易被人们吸收,其营养价值极高。
脂肪
脂肪是一种产能、产热营养素,被人体吸收后大部分被血液带入肝脏,小部分贮存于皮下,维持正常体温。进入人身的那部分脂肪主要转变成了磷脂,作为
组织细胞膜及神经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食肉量不断增加,在获得较多蛋白质的同时,人们脂肪的摄入量远远超过了50g(50g 已经满足人体生理需要)。因此,高蛋白、低脂肪肉将会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牦牛肉脂肪含量仅为3.5%,低于普通黄牛肉近4 个百分点,牦牛肉应时而生,恰到好处,自然就变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砖,人们常说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其实质就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含量及其结构比例。如果一种食物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比例跟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比例相似,则称这种食物营养价值高,否则无论它氨基酸含量有多高,也不能称为有营养的食品,因为它们结构比例不恰当,直接影响到人体对它的吸收和消化。牦牛肉较普通黄牛肉氨基酸的结构更恰当些,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消化。FAO理想模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鸡蛋和人乳中氨基酸结构比例而建议人体氨基酸供给量,因为实验证明鸡蛋和人
乳蛋白质的
必需氨基酸组成与人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模式相近,故作为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参考值。
矿质元素
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构成人体的营养元素除了上述宏量营养元素外,还包括Ca、Fe、Zn、Mg、Cu 等多种微量营养元素,因为这些元素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来补充。它们虽然含量都不高,但功能非常大,它们是构成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机体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旦哪种元素供应不足,都会引起生命正长活动的不良表现,甚至缺乏症。
食用品质
食用品质的优劣是决定肉类商品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人们大都从嫩度、色泽、风味、多汁性等方面对肉类食用品质进行评价。
嫩度
消费者普遍认为嫩度为肉类的首要品质指标。肉的嫩度也称作肉的硬度,反映了肉对舌感觉的柔软性、对牙齿压力的抵抗性、咬断肌纤维的难易程度和嚼碎程度,一般用剪切力值反映,单位为牛顿/平方厘米( N/㎝2 ) ,主要由肌肉各组织成分含量与化学结构状态所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剪切力值和纤维直径与肉的嫩度呈强相关。畜种和品种、年龄﹑性别﹑营养水平以及
饲料添加剂都会影响肉的嫩度,宰后成熟对嫩度也有极大的作用。通常牦牛的屠宰年龄较大,而且市场上销售的牦牛肉也没有根据年龄进行划分档次,因此,消费者普遍认为: 牦牛肉与其它家畜肉在品质特性方面最明显的不同是烹调时牦牛肉显得较老,从而使牦牛肉产品的开发和牦牛产业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研究表明,肉的食用品质和化学组成会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年龄因素引起的嫩度差异可能与动物成熟过程中肌肉结构和化学组成,特别是
结缔组织的变化有关。成熟前,不同年龄之间的肉质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肉质越硬。
其实肉色本身不会对肌肉滋味有多大贡献,它是肌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变化的外部表现,其深浅及均匀度主要由肌肉色素含量、分布及其化学状态决定。肉色与屠宰年龄、性别、肌纤维类型、终pH 值、冷却速度等因素有关。年龄越大,肉色越深。与黄牛肉相比牦牛肉色泽更深,这是由于牦牛生长在高海拔、空气稀薄地区,使得决定肉色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量明显要高。
风味
风味形成机理很复杂,是各种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肌苷和肌苷酸是肉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之一。动物屠宰后,三磷酸腺苷( ATP) 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肌苷酸,部分肌苷酸会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形成肌苷,因此肉中肌苷和肌苷酸的含量跟肉的保存条件有关。硫胺素的含量可明显影响肉的口感及风味。牛肉的呈味物质主要来自硫胺降解,硫化物占牛肉总芳香物质的20%,代表着牛肉的基本风味。犏牛肉硫胺素、肌苷和肌苷酸含量最多,尤其是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牦牛和黄牛;
谷氨酸钠已作为鲜味的主要体现者,犏牛与黄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牦牛。
系水力
系水力是指当肌肉受到压力、切碎、加热、冷冻、解冻、贮存、加工等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有水分的能力。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指标,它直接影响肉的风味、质地、营养成分、多汁性等品质。系水力测定方法很多,包括压力法、快速滤纸法、滴水损失法、蒸煮损失法等。研究表明,藏北牦牛肉失水率( 31. 69%) 比黄牛低( 32. 11%) ,表明牦牛肉保水性能比黄牛好; 熟肉率为71. 79%,比黄牛肉( 65. 41%) 高。Wan 等研究表明,宰后成熟极显著影响牦牛肉的蒸煮损失、熟肉损失和失水率,而成熟处理和年龄之间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说明水分损失取决于成熟时间的长短。成熟0 d 的蒸煮损失极显著大于成熟1 d 的蒸煮损失,成熟1 d 的蒸煮损失极显著大于成熟3d 的蒸煮损失,随后蒸煮损失保持相对恒定。失水率从成熟0 d到成熟3 d 呈下降趋势,直到成熟3 d 后保持相对恒定。与其它成熟时间相比,成熟第7 天的熟肉损失最小。
卫生品质
肉中如果有过量重金属或农药、兽药的残留,将对人体造成损害。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消费者所关注,进出口的食品都必须经过这项指标的检测。牛肉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国家有具体规定。研究表明,2 周岁青海牦牛肉和黄牛肉中的重金属元素检出值极低,且各元素间检测值差异不大,均符合GB18406. 3 的要求; 肉品中药物残留含量检出值很低,均低于NY5044 的要求。牦牛肉受到Pb、Hg、Cd 污染程度较轻,不会对暴露人群构成明显危害,属于安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