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1909年~1975年4月29日),曾用名牟乃是,字去非,山东日照人。在济南上中学时加入共青团。后转上海读书。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读书。1935年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等职。1938年,被国民党省政府派往乐陵任县长。在任职期间,整顿县府旧官员,惩处了作恶多端的捕班总头、贩毒日商和汉奸,并亲率武装消灭土匪。1938年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乐陵后,牟宜之接受八路军领导,改组了县政府及其武装,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得知后,率武装来乐陵向牟兴师问罪。牟面对沈的封官许愿、威胁恐吓,不为所动。在万余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使沈狼狈而逃。事后,牟曾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首长的赞扬。1939年秋到1956年,牟宜之先后任泰山支队队长、鲁北行署主任、某纵队司令部秘书长、沂蒙行署专员、华东军区参议室主任、中央林业部司长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做出了贡献。1975年4月29日,牟宜之病逝。
人物生平
牟宜之,日照市牟小庄人。1909年生。少年时代,受到姨父国民党元老
丁惟汾的帮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他很深的影响。
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结识了一些共产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秘密进行一些革命活动。1927年,在济南无法立足,又被家庭发现,被迫返回故乡上学,后转往上海读书。1932年,回到家乡,参加了著名的日照暴动。日照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便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日本,先后就读于秋田矿业专门学校和东京中央大学。1935年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愿望,赴西安和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奔赴延安。办事处的同志了解到他同国民党上层人士有联系,要求他到敌后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初,回到大片土地已经沦陷的山东,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派往乐陵县任县长。在乐陵期间,他整治了县政府的旧官吏,惩处了作恶多端的捕班总头、贩毒日商和汉奸,并亲率武装消灭土匪。同年9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开辟抗日根据地。他接受八路军的领导,改组了县政府及其武装,将财粮积蓄等全部献给八路军。他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即被吸收为特别中共党员。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
沈鸿烈得知后,十分恼怒,率武装赴乐陵兴师问罪。他对沈鸿烈的封官许愿、威胁恫吓置之不理,毫不动摇。沈鸿烈企图将他强行拉走,但在中共党组织发动的万余群众的拦截下,沈的阴谋破产,狼狈而逃。他仍留在乐陵,在挺进纵队司令部参与制定抗日大计。乐陵武装改编为泰山支队后,任支队长。
1939年春,由
肖华介绍赴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做了一个时期的统战工作,经常活动在丁惟汾、
白崇禧、
李济深、
邵力子等人之间。同年秋,随
邓颖超去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和重庆统战工作的详细情况。由于冀鲁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工作的需要,同年9月1日,随
邓小平离开延安,到山西辽县八路军总部。在总部,朱德、彭德怀、左权等接见了他,做了重要指示,并拨给冀鲁边区两万发子弹。同年10月,回到冀鲁边区,担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进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春,鲁西顽军
石友三制造摩擦,破坏抗日。八路军一五师肖华部主力奉命调到鲁西地区讨伐叛逆,他担任挺进纵队司令部的秘书长,随军抵达鲁西。同年夏,率鲁西区代表团参加山东省联合代表大会,被选为山东省民主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一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到驻山东的东北军中,对
于学忠做了大量的开导和争取工作。1941年春,任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他率领专员公署机关和一支小小的警卫部队,同敌人在山沟里周旋,一面打击敌人,一面支持群众反“扫荡”。1942年8月,调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后为山东军区)参议室主任,专门从事策动敌伪军反正的工作,先后使王道的伪灭共建国军第一师1600余人弃暗投明,莒县莫正民的伪保安大队3500余人起义。1945年1月,参加了争取伪军张希贤部1 500余人反正工作,这些部队被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一、二、三旅,他担任独立一旅的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驻济南办事处主任,参加了军事调处执行部济南小组的工作,对美蒋挑起内战的阴谋,进行了坚决地揭露和斗争。1946年5月,调东北辽东军区,先后任司令部秘书长和政治部联络部长,在瓦解敌军和教育改造被俘的国民党军官的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一八四师
潘朔端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尽了很大努力。
1950年,任济南建设局局长,为建设泉城、保护名胜古迹等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任林业部经营司司长,凭着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揭发了混入国家机关的政治骗子李万铭。1956年,调到城市建设部工作。他不分昼夜,参加制定首都市政建设规划,主持制定了许多城市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牟宜之遭到不公正对待。1975年4月29日,因脑溢血突发,牟宜之在济南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0年,牟宜之同志的骨灰由齐齐哈尔烈士陵园移到
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
人物事迹
投笔从戎 建设乐陵县
1937年“七七”事变后,眼见大片国土沦陷,牟宜之忧心如焚,写下了“神州那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的诗句。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愿望,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要求奔赴延安。办事处的人得知丁惟汾是他姨夫,便派他到沦陷区进行抗日斗争。牟宜之于是又回到山东,利用上层关系担任了国民党乐陵县长。这里土匪遍地,司令如毛,你争我夺,混战不断。牟宜之巧妙地利用几大土匪豪绅势力之间的矛盾,先使县政府站稳了脚跟,又和乐陵县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党组织的领导帮助下,彻底地改组了县政权和县武装,使大批共产党员充实进来。这样,乐陵县的抗日民主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其间,他严厉打击了土豪劣绅和日寇奸商的不法活动,抓获了一些公开贩卖毒品的日本商人。在审理时,一位日商咆哮公堂:“我们是日本人,你们中国人管不着我们!”牟宜之拍案而起,怒斥道:“你们在中国土地上贩毒,触犯了中国法律,我不但要管,还要杀你们这群家伙!”当即将日商推出大堂斩首示众。还有一次,一个乐陵的大财主平时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因私贩毒品罪,被判处死刑。行刑前其家人送上数万银元,哀求恕罪。牟宜之断然拒绝,严正回答道:“钱是人民的,我留下将还给人民;人是要杀的,谁也休想买通我!”随即斥退了来人,处决了罪犯。后来,他将这一部分钱和以前国民党中宣部资助《山东日报》的经费,全部交给了八路军。当时,八路军的经费十分紧张,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首长嘉奖了牟宜之,说他为党解决了大问题,克服了大困难。
当年,八路军115师肖华部进驻乐陵,开辟抗日根据地。牟宜之倾其县府财粮积蓄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使乐陵成为一个完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期间,牟宜之和肖华同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8年末,由肖华同志介绍,牟宜之光荣加入共产党。
乐陵的变化,令国民党顽固派恼怒万分,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带兵气急败坏地来到乐陵兴师问罪:“你是我的人,是国民党政府的人,为什么要听共产党指挥?”牟宜之答道:“笑话,我怎么成了你的人?我是中国人,谁抗日,谁为人民谋福利,我就听谁指挥。”沈鸿烈暴跳如雷,用手掌把桌子拍得啪啪响,申斥牟宜之。牟宜之冷静地回答:“就是把你的指头拍断了,也丝毫改变不了我的主张!”
对此,周恩来同志曾予以较高评价。他说:“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十几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推动济南市政建设
1950年,牟宜之调任济南建设局局长。这时,国民党留下的是一副破烂不堪的局面。市政管理混乱,到处是断壁残垣,道路堵塞,桥梁断裂,大明湖濒于淤塞。面对这残破的局面,在他的主持下,拆了济南的老城墙,用拆下来的砖石垒起了大明湖的石岸,防止了大明湖的淤塞,将一个破庙的牌楼修饰后,当做大明湖正门沿用至今;还修复并开通了许多条马路,修建青年桥、西门桥、青龙桥等许多桥梁,并开辟了多座公墓,让烈士们得以安眠……在济南工作的三年中,他为促进济南市容的初步改观,保护和建设泉城的名胜古迹,奠定济南城市规划布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社会评价
周恩来: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日照市委原书记、人大原主任
杨军:牟宜之不仅是日照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山东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于建党初期,参加革命,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日洪流,舍生冒死、毁家纾难,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和枪林弹雨的考验,铸就了铮铮铁骨。他崇尚真理、仗义执言,能够为真理而牺牲一切。这是革命者宝贵的品格,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社会纪念
2009年,是牟宜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在他百年诞辰之际,《牟宜之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录了其从20岁到66岁去世前创作的179首诗。2009年5月31日,人民出版社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牟宜之诗》出版暨诗人百年诞辰座谈会,以缅怀和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
2013年5月26日,牟宜之纪念馆在其故居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隆重开馆。中国政协原副主席
何鲁丽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亲属关系
牟宜之的姨父,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丁惟汾早年加入同盟会,功勋卓著,孙中山先生曾有“唯丁是赖”的评语。
妻子刘纯,儿子牟广丰。
儿子
牟敦康,1928年生,山东日照人。14岁随父从军,参加抗战。1946年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成为第一期乙班学员,是人民军队培养的首批飞行员。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牟敦康与战友驾驶飞机,先后担当保卫北京和上海的空防大任,并参加开国大典的飞行检阅。他是新中国第一批喷气式战斗机的驾驶员,23岁就已成为飞行大队长。
朝鲜战争爆发,牟敦康义无反顾地上了前线。1951年10月21日,牟敦康随空三师驾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飞抵鸭绿江边的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在首次升空作战中,他率领的大队首创击落三架敌机的记录。11月30日下午3时许,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敌据守的大和岛发起攻击,牟敦康率队升空担负掩护任务。他在返航途中发现一架掉队的美机,立即追击,不幸坠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