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岭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约于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从今称东朱吴村(移民路线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莱阳大陶漳——海阳东朱吴——海阳牛岭山)迁来此地建村的,当时也叫朱吴村。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故改名曰牛岭山。
概况
山东省海阳市牛岭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约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从今海阳市东朱吴村(移民路线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莱阳大陶漳——海阳东朱吴——海阳牛岭山)迁来此地建村的。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现名南寨),故改名曰牛岭山,同时期一陈姓道人发现此风水宝地,在此山上建立道观,名为聚仙宫,损毁于解放战争。村中有穿心河和围村河,村西50米处有公路,交通方便。 牛岭山村位于
朱吴镇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6°52′。东北邻杨格庄,南连湖河头村,西接上涝泊村,北望莱格庄。
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公顷,山岚约113.3公顷。 2002年,全村206户,
人口自然增长率2‰。有陈、王、孙等3姓,均为汉族。
大事记
牛岭山村管理的山区边界是周围十个山顶,分别是:东风顶、大风顶、小风顶、北塂(读音“讲”)顶,虎旺顶、围子顶、西大顶、黄道口顶、瓮塂顶、金牛山顶。村址就坐落这10个山顶之中。山顶里流水的土地全是我们村的,山顶外流水也有我们的土地。村土地范围内有5条主沟,分别是:南沟、东沟、西南沟、西沟、瓮沟。4个塂分别为:南塂、北塂、西塂、花地塂。2个坡为外坡、西头坡。山顶都是光秃秃的的,但每条沟都流着清泉水。
1938年,村有了党的组织,党员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做好后方工作。王本言就是
抗日战争牺牲的。老党员王可成把14岁的儿子送进抗日的队伍。1938年的老党员孙兰英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在抗战中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战争期间,牛岭山村参军的共有29人,其中有8人牺牲了,9人伤残。
王本奎 解放青岛战役时牺牲。
王立欣 解放济南时牺牲。当时是团级干部。
王浩 解放沈阳时牺牲。当时是团级干部。
王福法 解放平度时牺牲。当时是连级干部。
王本起 民工烈士。支援前线时牺牲。
王立平 民工烈士。支援前线时牺牲。
1941年1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日军大扫荡,抓走村民30余人,其中王寿玲至今下落不明。
1943年底海阳县武委会在牛岭山一带,创建海阳县民兵工厂。
1948年全村有60余人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新建了党支部。王福财是建国后的第一任老书记。
1955年,孙兰英担任了第二任支部书记,吸收发展了建国后第一批党员,共5名。村里有了互助组。
1956年,王本兴担任了第三任支部书记。村里办起了初级社。
1957年,王本山担任了第四任支部书记。村里办起了高级社。
1958年,王立登担任第五任支部书记。大跃进,吃食堂。
1965年,王本田担任了第六任党支部书记。打了一个库容5万方水的塘坝
1967年王学明担任村委主任,也就是第七任村领导。
1968年,王本秋担任第八任支部书记。
全村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干5年,整好4条沟,整出水浇地300多亩,还挖了3个方塘,把一个容量5万方的塘坝改成了10万方的小型水库。
1975年冬规划栽了150亩苹果,栽上200亩板栗。当时都是集体经营。
1979年购买了发电机,用上了动力发电,全村有了电灯照明。1981年,转到国家电网。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又规划了150亩苹果,150亩板栗和150亩山楂。村里总共有苹果300亩,板栗350亩,山楂150亩。还发展了大樱桃,植桑20多亩,大梨50亩等
经济作物。
村6条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全村的房子和街道全面统一,每座房子长11米宽6米,院子长11米,宽10米。大街宽10米,小街宽6米,过道宽3米,全村统一修盖。盖仓库大院40多间。学校大院24间,果业队住房和仓库30间,技术队用房12间。修山路20里,全部能跑机动车。外坡、石头坡、南寨全植上了树,总共300亩。八个山顶全栽上了青松。
1989年,王振卿担任了第9任支部书记。
1993年,王立元担任了第10任支部书记。
2001年,王炳国担任了第11任支部书记,
2003年,王本虎担任了第12任支部书记。在南沟新挖了一个平塘,长36米,宽24米,深8米,让村民浇地有了充足的水源。又重修了一个废旧的河塘,增加水浇地200多亩。
2004年冬季,上级批准在牛岭山村办起经济贸易市场,农历逢4排9赶大集。不仅方便了本村村民的生活,也方便了邻村村民。
2005年建起了镇级卫生所和村委办公室。
2009年,用水泥硬化了大街和部分村路,还硬化了3600平方米的赶集市场。
2013年,硬化了村里大部分街道,又硬化了4公里的山路。
2002年,王福敏出资5万元,给全村每户拉上了有线电视。2005年,他出资10万元,在村建起了卫生所和村委办公室,方便了村民看病和村委办公。为了全村的文明建设和村民生活方便,2009年,出资12万元,帮助村硬化了大街和赶集的场地。2013年,又出资44万元,硬化了村的主要街道和5公里山路。
村里出副师级干部一名:王振安;团级干部两名:王立欣、王浩;地方处级干部4名:王本考、王本玉、王新生、王俊海;连级和科级干部16名。
有研究生3名,本科大学生42名,专科生27名。
经济建设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21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210公斤,总产44.1万公斤。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50公斤,比1980年增长24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19公斤,总产37万公斤。 1976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红富士、小国光苹果及板栗等。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33.3公顷,总收入15万元。 1996年,养猪业得到很大发展,全村养猪600余头,其中母猪80头,当年收入12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604万元,其中农业327万元,林业8万元,畜牧养殖业265万元,其它收入4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后,只有网扣、麻布加工及绣花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约20人,收入仅够自给。1980年以来,村集体建油坊、面粉加工厂、粉坊等,后发展起个体运输业、饮食服务业。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5人,收入64万元,其中运输业38万元,商饮业12万元,服务业1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牛岭山小学。1974年,村投资建校舍24间。1975年,成立联中,教师8人,学生15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6年,全村总收入15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250公斤,全村有运输车110辆,摩托车21辆,电话69部,彩电128台,电冰箱28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7平方米。1984年,本村规划了新房区,统一建房标准。2002年,95%的户住上瓦房,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30平方米。 集体福利20世纪末以来,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立的,送到乡(镇)敬老院,由村负责钱粮。村民参加养老保险,村负责补贴40%,一直补到60岁。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4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村民参军、参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6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34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福财、孙连英、王本山、陈立家、王立登、王本田、王学明、王本秋、王振卿、王立元、王炳国、王本虎。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福财、王可成、王立伦、陈立家、王立武、王学明、王建廷、王绪富、王树宝、王树荣、王本秋、王本虎。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