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寺
四川省成都市寺庙
燃灯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中段三峨山洛带古镇,西距成都仅18公里,为成都乐郊历史上一大名寺,距今已1400多年,影响遍及川北。
寺庙楹联
燃灯寺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
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历史渊源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
当地时遇大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当地人感念其德,“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圣母院”。
相关典故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诏令全国来佛废寺(史称“会昌法难”),该祠也在其中。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节至蜀,“首谋兴建,寻得法润禅师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旧塔石绘其遗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达知兀国师由长安入蜀,于此侨隐也继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正聆其显迹,上奏朝廷,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禅院”,由此名声大振,香火盛及一时。其后历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寺已残破”。
重建时期
清代已降,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
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文物保护
燃灯寺,2007年4月6日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9:29
目录
概述
寺庙楹联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