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针对我
国煤炭利用低效率、高污染的严峻形势和国家
节能减排的
战略重大需求,以煤炭加工、
洁净与循环利用为
目标,开展
煤炭高效净化理论与
技术、煤炭干法分选理论与技术和
煤炭转化理论与技术等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培养专门从事煤炭加工利用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承担科研项目252项,其中“
973”、“
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
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论文490篇,出版
学术著作9部。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依托
中国矿业大学,具体由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含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负责建设,实验室建设始于2005年12月20日,于2006年1月向教育部提交建设申请报告,2006年6月17日通过
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并正式启动建设。
2009年4月13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验收。以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永富为组长,东北大学
魏德洲教授、
中国煤炭学会副秘书长成玉琪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樊民强教授、煤科总院煤化工分院徐振刚研究员、北京大地工程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邓晓阳教授、
江苏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处长王晓天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工作报告,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煤炭加工与与高效洁净利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为研究目标,涉及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煤炭加工与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学科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炭高效净化理论与技术;煤炭干法分选理论与技术;煤炭浆体原(燃)料制备理论与技术;煤炭转化理论与技术;矿区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多年来,本实验室在煤炭加工与洁净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批属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成为我国煤炭加工利用与矿区环境保护学科的人才培养与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实验室涉及煤炭加工、煤炭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以煤炭高效洁净利用、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期间,实验室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围绕《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中提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针对我国煤炭利用低效率、高污染的严峻形势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重大需求,以
煤炭加工、洁净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开展煤炭高效净化理论与技术、煤炭干法分选理论与技术和煤炭转化理论与技术等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培养专门从事煤炭加工利用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教授34人,具有
博士学位40人。
学科带头人11人。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8人获江苏省“
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获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有一个江苏省优秀学科团队和两个校级创新团队,是一支素质高、有朝气、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研队伍。
近3年来,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252项,其中“
973”、“
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18项。科研成果获奖18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6项;申请和授权专利80项,其发明专利47;发表论文490篇,被
SCI、Ei、ISTP收录144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本实验室建设以来,在煤炭加工与洁净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批属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成为我国煤炭加工与清洁利用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与此同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与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积极落实建设资金,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规章制度,注重仪器设备的配套和实验室条件建设,发挥矿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按期完成了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