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在高温短载作用下,金属材料的塑性增加;但在高温长时载荷作用下的金属材料冷却后,其塑性会显著降低,缺口敏感性增加,往往呈现脆性断裂现象。金属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热脆性。
简介
钢在高温某一温度范围内长时间加热之后,其冲击韧性下降的特性称为“钢的热脆性”。尽管对产生热脆性机理的说法尚不统一,但是一些试验资料足以说明,钢的热脆性是钢组织不稳定的结果。钢热脆性的温度范围、产生热脆性的速度和冲击韧性降低的多少,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
热脆性发展速度与引起热脆性的具体因素有关。如果某种钢的热脆性是依组织变化为先决条件,而这种组织变化,是由于加入了在固溶体中扩散速度相当大的元素(C、N)而引起的时候,那么热脆性的发展速度将较快,而且在较短时间之内,即可使冲击值降低到足够低的程度。如果是由于某种相(如σ相),或由于固溶体点阵结点上金属原子的替换,而引起热脆性,那么,热脆性发展速度将较慢,而且冲击值下降速度也慢。在脆性发展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钢的脆性指标(冲击值),在某一极限前的发展也越显著。
基本性质
1、对于
珠光体钢,当由于热脆性的产生而使冲击值降低时,其塑性和强度不发生变化。只是在个别情况下伸长率和
断面收缩率同时减低。对于奥氏体钢,当由于热脆性的产生而使冲击值降低时,往往塑性也同时下降。电站用钢处于高温、应力状态下工作,固溶体中碳化物、氮化物及
金属间化合物,在热脆性敏感的钢中加速析出,从而加速热脆性发展。所以,有些钢经过时效处理后仍保持相当高的冲击值,而运行后出现热脆性的时间却大大提前,这就是因为应力和塑性变形加速热脆性发展的缘故。
珠光体钢产生热脆性的温度范围是400~500℃,碳素钢只有存在塑性应变的前提下才出现热脆性,Mn和Cr促使热脆性发展;Cu≤0.5%没有显著影响,Cu>0.5%加速热脆性发展;W、V等属于减缓热脆性发展的元素。退火钢热脆性发展速度快;淬火并高温回火钢热脆性发展速度慢。
2、奥氏体钢的热脆性:18—8不锈钢在500~850℃区间保温后,再在常温下试验,可发现其脆性的发展。随着钢中含碳量增高,脆性也加大。当回火温度为900℃左右时,脆性就更加严重。延长回火保温时间,将有Cr的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同样会引起脆化。在已脆化钢的组织中,已出现网状分布的马氏体组织。这种组织的出现,正是由于Cr碳化物的析出,使固溶状态的Cr局部贫化,于是便生成
马氏体组织。
在含有Ti和Nb的钢中,在700℃和900℃回火后,均出现脆性。700℃回火脆性的发展是由于Cr碳化物析出的结果。900℃回火后,有Ti和Nb的
碳化物析出,脆性发展较慢。含3%Mo以下的钢,在800~900℃回火后,将促使脆性发展。
影响热脆性因素
某些钢材长时间停留在400~550℃区间,在冷却到室温后其冲击值会出现显著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性。几乎所有钢材都有产生热脆性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具有热脆性的钢材在高温下并不呈现脆化,仍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只有当冷却到室温时,才显示出脆化现象。钢材的热脆性只有通过冲击试验才会明显地显示出来,一般比正常冲击韧度下降50%~60%,甚至下降80%~90%。具有热脆性的钢材,金相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影响钢材热脆性的因素主要有:
1、化学成分
纯铁本身不呈现热脆性,加入元素C后,若在高温时承受塑性变形,钢材将具有热脆性;若在高温时不承受塑性变形,钢材热脆性不明显。元素Cr及Mn最易促使热脆性的形成,如低合金铬镍钢(Cr质量含量为0.5%~1.0%及镍质量含量为1.0%~4.0%)、锰钢(Mn质量含量为1.0%~2。0%)的热脆性很明显;少量Cu元素的热脆性不明显,但当Cu质量含量超过0.4%时具有明显的热脆性;P使热脆性倾向增大;W及V元素可减弱热脆性。
2、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是构成热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钢材产生热脆性的保温时间不同。低合金铬镍钢、锰钢及铬锰钢等钢材在保温100~200h后,常温冲击韧度明显地下降。若在这些钢材中加入Mo元素,出现明显热脆性所需的保温时间可推迟至800~100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