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瓦克佛寺遗址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千米处的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是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西域南道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热瓦克佛寺遗址的兴废年代史无记载,据文物风格可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建筑形式和壁画风格深受犍陀罗文化的影响,唐代后期逐渐废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发现了热瓦克佛寺遗址,并在热瓦克发掘8天,盗走了大量文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斯坦因再次来到热瓦克佛寺遗址,又盗走了大量文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德国人椿克尔对遗址大肆挖掘,窃得文物6箱,虽一度被和田当局扣留,但后来仍被携往国外,今存德国不来梅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洛浦县政府对热瓦克佛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浦县有关部门对热瓦克佛寺遗址进行了保护。
建筑格局
热瓦克佛寺遗址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主要由位于中心的佛塔以及四周的围墙构成。佛塔用土坯砌筑,残高9米,平面为“十”字形,长50米、宽45米。塔基分四级,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高5.3米。塔身为圆柱形,直径9.6米、残高3.6米,塔顶为覆钵形,已残。院墙由土坯砌筑,东西49米、南北49.4米,残高约3米,南墙中部为院门。总面积达2370平方米。
热瓦克佛寺是典型的回字形佛寺,其建筑形制以佛塔为中心向外使用双重围墙形成回廊,也称作“中央塔殿、塔院”式构造样式。随着崇拜中心由佛塔逐渐转向佛像,佛寺的布局构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热瓦克寺院外围曾有一道厚约1.05米的结实土坯墙,它的方形院落与塔基被沙丘覆盖,其围墙内外两面都装饰有巨大的灰泥塑像,使得这一方形佛寺与犍陀罗佛寺的礼拜堂很相似。热瓦克佛塔基座为传统的三层布局,基座每一面都突出并修建有阶梯,这些突出结构使基座平面图像一个对称的十字。佛塔之上营造佛像的方式起源于印度,巴尔胡特和桑奇大塔与热瓦克佛塔均被称为“覆钵式”佛塔。
文物遗存
热瓦克佛寺遗址院墙内外两侧均有彩绘塑像,主要是佛和菩萨像。立佛高达3米,约每隔六七十厘米安置一尊。已发掘的南墙和东墙,有塑像91尊。每两尊立佛之间配置有菩萨供养像,基本呈对称排列。佛像背后的头光中往往还有影塑小佛像,偶尔也有金刚杵和装饰图案穿插其间。塑像的风格与犍陀罗艺术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洛浦县政府对热瓦克佛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有涂金塑像3尊、泥塑佛像20尊及钱币、珠子等,在和田陈列展览,这批文物后下落不明。
研究价值
热瓦克佛寺遗址是和田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建筑,是研究古代新疆佛教建筑和塑像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
热瓦克佛寺遗址是中国现存罕见的印度风格寺院建筑,对于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以及西域佛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热瓦克佛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千米处的沙漠中。
交通信息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沙漠之中,交通方式为驾车或租车前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7 08:5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