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柘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位于平远县东南部,东与蕉岭县徐溪镇、梅县
石扇镇接壤,西与
大柘镇为邻,南连
长田镇,北接
东石镇茅坪。行政区域面积104.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12876人。
历史沿革
热柘由原属程乡县长田都的热水、小柘两堡组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长田都析划平远县辖,热水、小柘分别为平远县长田都热水堡、小柘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废都堡制,设热水乡、小柘乡。
民国十年(1921年),热水、小柘合并为热柘乡。
新中国成立后,为平远县第四区。
1956年,改称热柘乡。
1958年,划人大柘人民公社。
1961年,设热柘人民公社。
1979年,称热柘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11月,取消人民公社,成立热柘区公所。
1986年,撤区建乡,成立热柘乡人民政府。
1994年,撤乡建镇,成立热柘镇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9年,辖9个大队,74个生产队。
1983年11月,热柘区公所辖9个乡,74个村民委员会。
1986年,热柘乡辖9个管理区,74个村民委员会。
1994年,热柘镇辖9个管理区,74个村民委员会。
1999年3月,撤管理区设村,热柘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热柘镇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热柘镇柚树圩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热柘镇,位于平远县东南部,东与蕉岭县徐溪镇、梅县
石扇镇接壤,西与
大柘镇为邻,南连
长田镇,北接
东石镇茅坪。行政区域面积104.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热柘镇平面图貌似扇形,境内丘陵高山相间,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沟壑纵横。
气候
热柘镇地处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属高山气候区,气温暖和,四季分明,春夏长,秋冬短,雨热同季,干冷同期,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637毫米,风力小,年平均气温为20.7℃,无霜期年平均310天。
水文
热柘镇境内主要水系有柚树河、上山河以及礤上、热水等支流,河床比较大,水力发电蕴藏量大,水力资源达7750千瓦。
自然灾害
2000年8月,热柘镇受碧利斯台风影响,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堤崩塌,3000多亩水田被淹,倒塌房屋27间,步背电站机房受浸。
自然资源
热柘镇主要矿藏有耐火石、煤以及含矿物质较多的热水温泉。韩坑、上山村的耐火石。据地质部门勘测,按每天开采100吨计,预计可供开采2913天;热水温泉水温适中,随天气变化稍有不同,一般在45℃一52℃之间,含对人体有益矿物质较多。
热柘镇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猪、黄獠、刺猬、山羊、果子狸、黄鼠狼、狐、山猫、穿山甲、蛇、草龟.、甲鱼等,还有老鹰、斑鸠、鹧鸪、雉鸡、竹鸡、画眉、山雀、翠鸟、乌鸦、喜鹊、百劳等。
人口
截至2000年11月,热柘镇总户数2903户,总人口10621人,农村人口10470人,非农业户口人数151人。
2017年末,热柘镇户籍人口3562户13548人。其中,农业人口10002人;非农人口3546人。
截至2019年末,热柘镇户籍人口为12876人。
经济
综述
2000年,热柘镇有工农业总产值2284万元,是1979年的590.53万元的3.87倍。其中,工业产值338万元,是1979年的59.13万元的5.72倍;农业产值1946万元。是1979年的450.40万元的4.32倍。
2017年,热柘镇实现生产总值1.68亿元,同比增长5.9%;工业总产值0.67亿元,同比增长3.4%;农业总产值0.87亿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1425万元,同比增长25%。
2019年,热柘镇有工业企业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1979年,热柘镇粮食种植面积11068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367亩),粮食总产2809.2吨(其中稻谷总产2175.4吨),粮食平均亩产253公斤(其中稻谷平均亩产260公斤)。
1983年,热柘镇政府无偿为农民提供柑、橘、柚、柿、李等果苗,种果396亩。
2000年,热柘镇粮食种植17676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5893亩),粮食总产6774吨(其中水稻总产6352吨),粮食平均亩产量383公斤(其中稻谷平均亩产量400公斤);种植水果4134亩,其中沙田柚1502亩;种植甘薯405亩,总产甘薯142吨;种植黄豆1142亩,总产黄豆181吨;种植花生1170亩,总产花生203吨;种植生姜356亩,总产生姜423吨;种植仙人草298亩,总产仙人草319吨;还种各类蔬菜4392亩,总产蔬菜3952吨。
畜牧业
1979年,热柘镇生猪饲养量为3469头,养牛387头。
2000年,热柘镇生猪饲养量为15888头,比1979年增加12419头;养牛1031头,比1979年增加644头;养羊452头;饲养“三鸟”82360只;养蜂3185箱;利用山塘水库和原有鱼塘养鱼,放养面积470亩,全年水产品总产192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79年,热柘中学全校共有学生人数245人,教职员工17人;有小学6所,教学点2个,共45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1380人,教师53人(其中民办教师37人),小学入学率96.5%,升学率82.9%。
2000年,热柘中学全校共设有初中班12个班,学生人数550人,教职员工32人。人学率99.3%,升学率57.3%,其中有26名学生考上市、县重点高中;热柘镇有10所小学,3个教学点,共有87个教学班,小学生总人数为2415人,入学率达100%,升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
1981年,热柘建有文化站,配文化专干1人,各村、圩镇单位共有文化室12间。每年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组织群众举办篮球、摄影、书画展览、游园活动等。
1989年,热柘乡政府办起了老人联谊会活动中心,订阅了各种报刊,购置了电视机、麻将台、棋类、健身器、乒乓球台等。离退休老人经常聚集一起,开展各项活动。
1996年,热柘镇文化站办起卡拉OK歌舞厅,每晚开放,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热柘镇建有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9名,12名乡村医生,9名农村接生员,负责防病、治病和保健工作。1986年,新建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诊大楼。设有门诊、化验、放射、手术、卫生防疫、药房等科室,有21张留医病床,拥有x光机、B超激光医疗机、血液分析仪等先进医疗器械,可施行中、小型内外科手术。防疫部门定期做好发放糖丸,注射免疫疫苗,预防乙肝、流脑、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发生。
社会保障
1963年,热柘镇在一排旧民居中办起了敬老院。1995年,新建一幢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为敬老院,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院内有鱼塘、菜园。收养了13名孤寡老人;全镇还有15名外保五保老人和95户153人的特困户享受低保金的生活补助。
1995年,热柘镇对在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乡镇企业的职工,采取个人、单位共担的形式交纳社保金,行政事业的干部还交了医疗保险金。1996年,采取县、镇、村三级筹一点,村干部工资中提取一点的办法,共筹措14.6万元,设立了村干部福利基金会。
广播电视
1979年,热柘办有有线广播站,广播工作人员2人。有线广播以圩镇为中心,逐步发展辐射至各村各户,覆盖率达95%。至1985年,由县广播站下拨调频广播放大发射机,建起功率10瓦的调频广播电台,发展无线短波调频广播,有线广播从此淘汰。1989年,热柘乡成立广播电视站,在棉地窝山顶架设电视差转塔接收和发射电视信号,当年全乡共有283台电视机,调频广播756只,做到调频广播、电视同步发展。1996年,投资20万元,在镇政府三楼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装配有线电视,可同时转播中央1、2台,广东岭南台、珠江台、梅州台及江西、浙江、福建东南等8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邮政电信
1979年,热柘设平远县邮电局热柘营业所。邮政业务主要是信函、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全镇有邮路2条,共长76千米,靠邮递员步行或骑自行车投递。
1980年起,热柘镇设立平远县邮电局热柘支局。1986年开办邮电储蓄业务。改步行、自行车投递为骑摩托车投递。
1992年,热柘镇开通程控电话132门,电话可直拨国内外。至2000年,电缆杆路发展到102千米,程控电话1400门。
交通运输
1979年,热柘大多靠水上运输,公路交通仅有一条途经长田镇通往县城大柘的泥沙路面公路,境内通往各村的都是机耕路,路面窄、弯度大、坡度大,只能通小型拖拉机。
1995年,热柘镇投资110万元,对热柘至长田公路进行改造,铺筑了水泥路面。
1996年,热柘镇投资52万元,将总长8千米的热柘至茅坪中村公路改造为四级公路。
1996年10月,热柘镇改造布心至礤上公路,铺设水泥路4.6千米。
2000年,热柘镇新开通礤上至竹坪,小柘至相过坑,上山至韩坑,热水至茶园下4条共23.1千米的村级公路。
1979年以来,热柘镇新开公路6条,长32.7千米,开自然村道2l条,长43.2千米,有3个村实现了公路水泥硬底化。
至2000年底,热柘镇拥有摩托车1013辆,手扶拖拉机129辆,载重汽车2辆,农用运输车13辆,还有5辆中巴车和3辆面包车搞客运,村村可通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