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东风急流(tropical easterly jet),是出现在
对流层上部
副热带高压(在亚洲指
南亚高压)南侧的一支强东风带,其范围大致在5 - 20°N、30 - 130°E。其风速极大值多数位于5 - 10°N的
阿拉伯海上空150hPa处 (有时位于中南半岛南方),一般达35m/s,最大可达 50m/s。
现象描述
热带东风急流(tropical easterly jet),是出现在对流层上部
副热带高压(在亚洲指
南亚高压)南侧的一支强东风带,其范围大致在5 - 20°N、30 - 130°E。其风速极大值多数位于5 - 10°N的
阿拉伯海上空150hPa处 (有时位于中南半岛南方),一般达35m/s,最大可达 50m/s。从阿拉伯海往西,急流逐渐南移,在
北非上空趋近于赤道。在
急流的入口区(大致90°E以东)有一经向正环流,而在其出口区(大致60°E以西)则有一经向反环流。热带东风急流正是通过这些
经向环流圈与对流层下部的西南季风相联系。
近年还发现热带东风急流有南北两支强风轴,北支位于15°N上空的100hPa面上,南支则位于5 - 10°N上空的200hPa面上。北支北侧下沉,南侧上升;南支相反。故两支强风轴之间为一片上升运动区,对
热带辐合带发展有利。南支强风轴入口区北侧,是
热带气旋的源地之一。
产生机理
热带东风急流的形成,同夏季在
青藏高原和北非上空对流层上部出现强而稳定的
暖性反气旋有关系,在这种反气旋的南侧,出现了很强的
气压梯度,往南流的空气在
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东风急流。此急流的强度和位置的逐年变化,同
印度季风和北非的
旱涝有很大关系。
北支位于15° ~ 20°N 100 hPa,其生成与高原大陆的热力差有关,其下方西风较弱;南支位于5°N 150 hPa ~ 200 hPa,其生成与海洋大陆热力差有关,其下方西风强盛。
结构特征
热带东风急流的核心位于印度半岛南部上空150 - 100hPa;中心风速达30m/s;60°E - 90°E,对流层几乎整层均为东风,平流层也为东风。东风出现在15° - 30°N的低纬地区,主要位于对流层上部,最大东风风速中心位于150hPa - 100hPa。
不同经度东风的强度和范围不同,东风急流的位置出现在30°S - 30°N的地区,且位于对流层上部,周围为广阔西风带,北半球低纬地区存在纬向东西风切变;东风急流中心位于70°E的150 - 100hPa,即:印度半岛、阿拉伯海上空。
天气影响
亚非区域
热带东风急流的分布几乎集中于
亚非地区,诸多研究也表明,热带东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与东亚和北非的旱涝密切相关。
主要降水带出现在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和出口区的左侧,降水主要位于南亚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内;亚非季风区内的夏季降水与热带东风急流响应最敏感的区域是西亚、北非(负相关)、南亚地区(正相关)。
中国
热带东风急流的变动与中国东部降水及华南的天气气候特征都有一定关系。当热带东风急流较强时,在
蒙古高压附近海平面气压场出现低值中心,产生
气旋环流,导致西南风异常,来自海洋的水汽输送充足,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反之,热带东风急流较弱时,在蒙古高压附近海平面气压场出现高值中心,产生
反气旋环流,导致东北风异常,水分输送不足,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少。这对中国东部及华南地区的旱涝预报起了重要作用。
研究历史
关于热带东风急流,以往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包括定义、范围、结构、变化特征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Koteswaram的分析发现,1955年夏季,有一支热带东风急流覆盖了南亚高空对流层上层,其中心在15°N附近,他认为海陆分布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Flohn全面研究过热带东风急流,并定量估计了越过热带东风急流入口区和出口区的
经向环流,研究了热带东风急流的动力学机制以及热带东风急流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Yin M T研究了
高空风季节转换与印度
夏季风的关系;Neyama,Y研究了高空风季节转换和东亚
梅雨开始的关系;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和
南京气象学院分析了热带东风急流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关系;朱福建和陆龙骅用全球网格点资料,对1979年5 - 7月热带东风急流活动特征进行了总结,集中讨论100hPa等压面气候平均纬向风场的天气学分析和合成风场的聚类分析。
热带东风急流与降水区的分布和降水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很多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Koteswaram的研究表明,热带东风急流对亚非降水的分布起重要作用;曾昭美等分析了1966 - 1975年10年亚非季风区6 - 8月各月的平均降水分布与热带东风急流的关系,发现降水与热带东风急流存在一定关系;陈桦选取了较长的时间尺度(1958 - 2002年45年),从
气候学角度对热带东风急流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降水带、大尺度上升运动都出现在急流入口区右侧和出口区左侧,降水主要位于南亚
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