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jet),是指
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它是
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
天气图上观察到的急流带环绕地球自西向东弯曲延伸达几千千米,水平宽度约上千千米,垂直厚度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急流,是指
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是
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急流的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宽数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中心的长轴称为急流轴,它近于水平分布。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公里5m/秒,垂直量级为每公里5-10m/秒。
在天气图上观察到的急流带环绕地球自西向东弯曲延伸达几千千米,水平宽度约上千千米,垂直厚度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急流中心强度最大区称
急流轴。急流轴是准水平的,其南北两端存在着强大的
垂直风速切变(每千米 5—10m/s)。
一般情况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 50—80m/s,强急流中心风速达100—150m/s 或更大。根据现有资料,位于东亚海洋上和日本上空的急风速分布并不均匀,有一个或几个强风中心。急流轴线在有的地方出现分支,有的地区出现汇合。
高空急流是指出现在
对流层顶附近或
平流层中的一股强而窄的气流。一般指风速大于或等于30米/秒的强风带。在这股强气流中,风速的水平切变 为100公里5米/秒,垂直切变为每公里5-10米/秒。高空急流长度可达几千公里,宽约几百公里,厚约几公里。
急流区大多与
对流层上层水平温度梯度很大的
锋区相对应,因而也和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上层已经发现有下列三种急流(温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和
热带东风急流)。另外,平流层里也发现了极夜西风急流。
温带急流又称
极锋急流,位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上空,是与
极锋相联系的
西风急流。急流的平均高度在冬季约8—10km,夏季约9—11km,平均厚度约3—10km。急流的位置经常在变动,冬季平均位于40°—60°N 间,甚至伸展到更低纬度(图4·42)。夏季平均位置北移到70°N附近。温带急流的中心最大风速一般45—55m/s,甚至达105m/s。一般是冬季强、夏季弱。急流轴有明显的分支和汇合现象。
副热带急流又称南支西风急流,位于200hPa 上空
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同
副热带锋区相联系,是一支相当强大而稳定的急流。急流轴位于25—32°N 的11—13km 的高空,位置比较稳定,夏季向高纬推移10—15 个纬距。冬季中心最大风速约50—60m/s,强中心风速可增至100—150m/s,甚至可达200m/s。夏季风速减半。其分支、汇合现象以东亚最清楚。
热带东风急流主要出现在夏季北半球亚洲、非洲副热带对流层顶附近(100—150hPa)处的一支急流,盛夏其平均位置在北纬10°—20°间,最大风速平均30—40m/s,个别达50m/s,风向稳定,强中心在
阿拉伯海上空。
平流层极夜西风急流,简称
极夜急流。在冬半球的平流层里,由于极地长期处于黑夜,大气因辐射而冷却,但在中、
低纬度地区平流层中的臭氧,却直接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而增温,形成了很强的温度梯度,产生了直接经圈环流。在
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向
极地流动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在极地区域50~60公里上空,形成了一支西风急流,它向下可延伸到20~30公里高度处,因此在50百帕等压面的图上,就可见到这支急流。
低空急流在中国经常出现的是低空西南急流,一般出现在3000-1500米的中低空。一般有12米/秒左右的强西南风,有时可高达16米/ 秒,其平均长度1000-2000公里左右,宽度约数百公里。
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低空急流-西南风低空急流,常在
华南前汛期和
江淮梅雨期间出现。由于西南风低空急流可从海洋上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中国华南、江淮等地区。因此,常在低空急流左侧附近出现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