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环斑病毒病
植物病害
烟草环斑病毒病是由烟草环斑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烟草的病害,以叶片发病为主,叶脉、叶柄和茎上也可发病。叶片褪色变黄呈现轮纹状或波状的坏死病斑;后病斑扩大致使叶片枯死。茎、叶柄等发病,呈现褐色条斑,下陷或溃烂。病株结实极少。
病原特征
烟草环斑病毒病病原为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简称TRSV),属豇豆花叶病毒科、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为25~29纳米。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病毒粒体可分为3个组份:T、M和B组份,其沉降系数为53(T)、91(M)和126(B)。T 组份由空壳蛋白组成,M组份和B组份为核蛋白,并包裹着不同数量的RNA。各组份的紫外吸光值A260/A280为0.72(T)、1.38(M)和1.57(B)。
TRSV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57KD,病毒基因组为单链RNA分子,由两个分子组成,分子量为2.73×106(RNA1)和1.34×106(RNA2)。RNA的碱基组成比为G:A:C:U=24.7:23.1:22.4:29.8。RNA5端共价结合有Vpg蛋白,分子量为4000u,当用蛋白酶消化该蛋白后,RNA丧失侵染性。RNA3端为Poly(A)结构。
TRSV有些病毒分离物的病毒粒子中还包裹有卫星RNA,卫星RNA依赖于TRSV(称辅助病毒)的基因组RNA进行复制,并干扰辅助病毒基因组RNA复制。卫星RNA 与基因组RNA结构不同,没有Vpg和ploy(A)结构,不能作为mRNA。在受侵染的植物组织中,除发现有环状卫星RNA外,还发现有双链型卫星RNA的多聚体。多聚体卫星RNA可以自我切割产生单体卫星RNA。卫星RNA的转基因植株可以抗TRSV侵染。
为害症状
烟草环斑病毒病发病时期多在大田中后期,以叶片发病为主,叶脉、叶柄和茎上也可发病。病叶最初出现褪绿斑,继而形成直径4~8毫米的2~3层同心坏死环斑或弧形波浪线条斑,周围有失绿晕圈。大叶脉上发生的病斑多不规则,并沿叶脉和分支发展呈条纹状,破坏输导组织,造成叶片断裂枯死。叶柄和茎上产生褐色条斑,下陷溃烂。早期侵染的重病株矮化。
分布范围
烟草环斑病毒病是Fromme F.D.于1917年首次在美国弗吉尼亚发现的。随后,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南非、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陆续报道了该病。是分布于世界各植烟区的一种病毒病,特别在北美所有烟草种植区都有该病发生,其流行程度仅次于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在中国,烟草环斑病毒病分布较普遍,山东、河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福建、陕西及东北烟区均有发生,但多为局部小面积烟田造成为害,很少发生流行。
侵染循环
TRSV可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传毒,也可通过线虫及种子传毒。TRSV传毒介体主要是美洲剑线虫及相关的种。美洲剑线虫获毒时间在24小时内,带毒线虫在10℃下可保持传毒时间多达49周。一般成虫及幼虫均可传毒。有时单一线虫接种即可引起植株发病,但接种线虫虫体多时,发病率高。TRSV发生与线虫种群分布有关,而土壤种类及寄主植物可以影响线虫种群。田间作物上TRSV常随介体分布而成块发生,并侵染随后的作物,病毒在田间扩展速度较慢(30厘米/年)。除线虫外,曾报道TRSV可由蓟马和螨进行传播。
至少已报道有12种作物和杂草寄主可由种子传播TRSV,种子带毒率从3%(香瓜)至100%(大豆)不等。病毒存在于种胚组织中,而种皮内并不带毒。植物受侵染时所处的生长期影响着种传带毒率。TRSV可用带毒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许多杂草是线虫和TRSV的寄主,并且种子有时可带毒。
流行规律
在中国陕西渭北烟区, 烟草环斑病毒病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达到发病高峰,这段时间的旬平均气温在18~21℃。该病的发生与烟田茬口有关,在中国河南洛阳,豆茬烟田的病情指数为20.1,重茬烟田病情指数达28.9,而红薯茬烟田仅8.7。病害的发生还与烟苗移栽期有关,4月上、中旬移栽比5月上旬移栽发病重。病害发生轻重与施肥关系密切,在高氮水平下病害发生较重,在低氮水平下病害发生较轻。
防治方法
对于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及植株应进行病毒检测,以检查是否带毒,植株材料的土样及根应进行线虫分离及鉴定,以检查是否带有传毒线虫介体。种子及无性繁殖材料如发现病毒应进行退货,植株发现病毒和传毒介体线虫应立即消毁。如没有检测病毒,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应隔离种植,并在整个生长期内对植株进行观察及病毒检测,确保无病毒后方可推广种植。
针对病毒发生因子,主要防治方法包括去除病毒源、阻止病毒传播和培育抗病新品种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1 08:3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