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村是隶属于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南河镇的一个
行政村。地处南河镇东部,版图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计675人。耕地面积591亩,其中旱地110亩,水田面积481亩,山林面积 806亩。该村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
英山灵芝村地处南河镇东部,地理位置显要,北
亭子岭村与,南与油铺村,西与
瓦寺前村,东与坪上湾村交界。X220县道贯穿全村,乡村公路直通每个村小组。村委会距离南河镇中心0.5公里,距离英山县城24公里。交通便利。
英山灵芝村海拔100米至3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408毫米,属于丘陵地带,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特产是茶叶。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绝地灵。这里也是革命胜地,有革命遗址,古建筑段氏府。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这里属于山区地带,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山区面积占全村90%,耕地面积10%,森林覆盖率90%,主要以马尾松,竹子,杨柳,红枫等树木为主。北部山势较高,树木茂盛。人口稀少。南部平地人口较多,村委会和小冲湾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全村辖 六个村民小组186户675人,外出务工人员228人,空巢老人3人,留守儿童3人,建卡贫困户共计163人,农村低保户47人,五保户6
人。
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党员25人,其中入党积极份子4人,女党员6人,60岁以上老党员8人,37岁以下年轻党员1人。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3人,村民代表27人。团支部、妇联、民兵联等群团组织负责人6人。
段氏府宅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灵芝村,距县城25KM,系光绪年间湖北省候补知县段昭灼府第及园。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光绪二十四年段润霖续建。
建筑占地面积1743平方米,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段氏府不仅是一处革命遗址,且建筑艺术也是非常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该
建筑占地面积1743平方 米,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按八卦方位为二十四向。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对称,主体建筑由中央大厅、东西厢房阁楼书屋组成,大小房间99间,天井17个,房间通道纵横交错。整体结构采用了木结构,屋架和承重墙围合的构造方式。木构架采用的穿斗尾架的变形形式,即大梁穿斗、柱不落地、很有地方特色。屋顶系小青瓦两坡顶,组合大小纷呈,高低错落,变化多端,房屋内镂雕,绘画相应成辉,石作瓦作和装修部份极具装饰性,浓缩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整个建筑的排水系统全在地下,雨停水干,百多年来从未堵塞过,可见当时的设计是相当科学的。建筑内冬暖夏凉,其最显著的特点,犹如现代建筑母题设计,即以某一种建筑符号或形式重复使用,以使建筑艺术造型彼此呼应协调,无论是天花、门前还是脊饰、彩画外框造型都是如此。
英山南河段氏府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黄冈市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群,由于时间比较长,整个建筑群都不同程度存在破损,局部破损严重。为复原清末民初极具特色的英山民居风貌,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投资200多万元将其整体修复。5月完成整休,不久就可以向外界开放。
这座美丽的庄园,在革命战争年代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从1931年至1941年期间,红二十七军、红十五军、
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以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多次宿营和成立临时战斗指挥部,1931年农历6月18日,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在此成立。1932年建立过保卫局,解放初至1955年是英山县第七区公所所在地,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31年9月4日,红四军军长徐海东,政委
曾中生移驻英山县鸡鸣河,曾中生在李任彬住宅主持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后,又移驻段氏府。1940年5月,田月光建立秘密便衣队,在瓦寺前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段氏府成为宿营中心。1941年11月4日,
刘伯承邓小平率野司机关警卫战士350人转战英山,在段氏府宿营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战略部署,15日到英山县城关在南门河滩召开大会,后开进
罗田石桥铺村。刘伯承夫人
汪荣华同志率部在段氏府驻扎三个月。1946年9月19日,
张体学率独立二旅3000多人,从英山向罗田开进时,遭遇落岑河埋伏的敌十三旅的阻击,牺牲200人,20折回段氏府休整,在战争年代作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所在地的段氏府一次次完成的历史任务,为英山这块红色的士地增光添彩而做出了贡献。
灵芝桥位于湖北省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东820米处,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建于光绪25年,由段氏府捐资修建。古桥保存完好。古全部由花岗石块建造,是灵芝村,坪上垸两村村民来往的交通要道,至今还在使用。
灵芝石桥位于南河镇灵芝村东820米,桥面距离河面3米,桥面由35根2.5米,宽0.3米的石条铺成。桥面通宽1.7米,桥长42米。桥面为七墩八孔式,立柱墩,条形桥面,整座桥墩均用方形及三角形石块砌成棱子形。根据桥梁雕刻文字记载,该桥建于光绪25年,由段氏府捐资修建。该桥保存完好,有一定历史意义。灵芝村,坪上垸两村群众来往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