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之
龙泉山。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
寺庙简介
灵泉寺,位于湖北省
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之龙泉山,风景秀美,乃建寺安僧之宝地,也是度假旅游的圣地,是武汉乃至
华中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
龙泉山,在汉晋南北朝直到隋代,名叫江夏山。唐初称为
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在唐天宝末年,由当朝宰相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故称为
灵泉山。宋代后更为现名——龙泉山。
首届“湖北·药师佛文化节”活动由湖北省佛教协会主办,
武汉灵泉寺承办,主题为“幸福湖北,健康人生”,旨在让更多人关注东方智慧中人类自身的健康养生长寿文化,其中对药师佛“健康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向大众倡导健康觉醒的生活方式,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建设幸福湖北。届时将有海内外高僧大德、文化学者齐聚湖北武汉,共享一场健康禅文化的盛宴。
历代诗赋
龙泉山从西汉起,就有一些
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纷纷迁入灵泉幽谷居住,建造亭台楼阁,花圃
莲池,登山赋诗,凭栏怀古,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诗篇。被视为“
世外桃源,诗乡福地”。据《灵泉志》记载,在7.6平方公里的环山盆地上,或依山设亭,或随水为榭,分布着“听松亭、远眺亭、大观桥、万卷书楼、莲花池、龙龟戏鱼池、
春露亭、万寿台、晴雨井、瑞芝堂、白云窝、灵泉寺、思亲台”等十余景。
灵泉寺,位于
玉屏峰东麓,是武汉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建于公元749年,毁于明清。古灵泉寺有名僧晓然,俗姓李名洞,
江都(江苏扬州)人。他幼习儒家学说,后精通六经,
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
李邕(唐杰出文学家,官至
北海太守)惨遭奸贼所害,
李洞被迫与胞兄逃到龙泉山隐居,拾草为房。
民间传说
传说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至此,看到龙泉山山环水绕,如临仙境,就落下云头,来到李洞的草房内,见李洞面带愁容和衣而睡,便说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无寺院,无法成全。”
吕洞宾说:“只要有诚心,这有何难,待我造来。送你法号,晓然是也。”
待李洞醒来,只见“灵泉寺”三个大字,
古刹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谢吕洞宾一夜造出灵泉寺。他就削发为僧,尔后收了孟百岩、张古峰两名高徒和一百多个弟子,依其衣钵。
主体建筑
目前寺庙在建的二期工程包括往生堂、
海会塔、药师
七佛殿、
五百罗汉长廊、
观音殿、
地藏殿、藏经楼已经僧人公园,寺庙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大型佛教道场之一。
流芳街办事处主任谢晖介绍,
流芳街道将以此次灵泉寺
开光为契机,引进开发龙泉山养生休闲谷、华夏春秋园、颐鑫农业园、长湖
银滩休闲园、渔业新村等一批新的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王寝文化游览”、“楚文化体验”、“农趣体验”和“水体休闲”四大旅游品牌,使流芳街成为武汉东南地区重要的
佛教文化、历史教育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规模之大
灵泉寺当初的建筑规模,分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
罗汉堂、
藏经楼、佛堂、钟楼、
鼓楼等一共有99间。寺庙依山势而建,逐层拾级而上,至山顶闲闲亭和白云窝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横向长方形布局。法相庄严,胜迹灵显,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别有洞天。鼎盛时期规模极其宏大,僧众多达五百余人。寺里还有
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铜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灿烂夺目。明处士张壁游寺题诗曰:
山头灵处有灵泉,
云深萧寺无人见,
笑傲烟霞自在仙。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
大和尚,应相关部门及广大信众祈请,于2002年承接重建灵泉寺。现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
天马峰南麓,
楚昭王寝西侧,占地面积100多亩。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现已宝殿庄严。排楼、山门、流通处、素春斋、财神殿、地神殿、天王殿、钟楼、鼓楼、
准提阁、龙王阁、大雄宝殿、
方丈楼、僧寮、客堂、上客堂、
斋堂、厨房、居士楼,拔地而起,已建成建筑面积达16700平方米。
古代专业风水师王化龙《赞灵泉山风水》一诗中这样说道:
灵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
惟有吉人获吉地,三环水绕福绵绵。
得此信然关福份,慈云常护后来人。
如此吉地正是学佛向道的佛弟子净心专修的最佳选择,也是爱山乐水的游子们度假休闲、调整身心、亲近三宝的上妙去处。
万壑争流法眼宽
寺名由来
相传,在汉晋南北朝直到隋代,
龙泉山名叫江夏山,唐初称为
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在唐天宝末年,由当朝宰相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故称为
灵泉山。
宋代后更为现名——龙泉山。这里风景优美如画,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内涵深邃,以其雄、奇、幽、秀而闻名遐迩,故被历代隐逸之士视为“
世外桃源”和“诗乡福地”,灵泉寺,故而得名。现在重建后的寺庙又恢复唐代的名称——灵泉寺,一期工程2002年春动工,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
坐北朝南
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
天马峰南麓,明
楚昭王寝西侧,环山拥翠,林泉清幽,风景极美,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红墙金顶,煞是壮观,远远望去,重重的楼阁,无尽的庄严,依序而起的建筑有:
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上客堂、
斋堂、
方丈楼、僧寮、财神殿、地神殿、
准提阁、龙王阁、素春斋、流通处、居士楼、书画院、
放生池等,已初具丛林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