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许昌人遗址
河南省许昌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许昌市西北约十五公里的灵井镇西侧。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灵井许昌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历史
一九六五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发现了“灵井遗址”并认为它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址,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但此后四十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出露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
2005年四月,因附近煤矿透水,灵井等一批泉水断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这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介绍,遗址下层(第11层)内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原始牛、普通马、披毛犀、野猪、马鹿、啮齿类等二十余种,出土的骨骼多有人工痕迹,另外,还出土大量石器和骨器。遗址发现的材料是旧石器与古人类方面的重要发现,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其中2007年12月在T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利于破解古人类进化密码,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11层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
2008至2011年在上层(第5层)出土细石器、牙制工具、早期陶片和雕刻艺术品等,对于研究东北亚细石器的传播与发展、细石器的制作技术和华北地区陶器的起源等,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距今一万多年,这对于探索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等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灵井许昌人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分布面积近万平方米,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
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类头骨
2005年至2016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考古发掘,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美国《科学》杂志2017年3月3日发表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破裂成碎片,但其中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保存相对完整。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研究发现: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但科学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李占扬说。
“研究表明,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 三位一体 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7:54
目录
概述
保护措施
发掘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