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技能主要指的就是一些大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毕业前专门修习《厚黑学》、喝酒唱歌等技能。也指某些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的诸如喝酒、唱歌、搓麻将、打牌等有特殊要求的技能。这些技能并不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为了前途,大学生不得不学习。
简介
有关“灰色”类的词汇我们之前也有碰到过,比如说“
灰色收入”,也就是“off-the-books income”,指的是“没有入账的(off-the-books)、用以逃税(tax evasion)的正常管理之外的收入”。
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点,通常牵扯到“灰色”之说,多是指不记录在纸上的。就像gray skill,也不会明文写在招聘要求上。
对此,不少人认为这多多少少是应试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造成的,高校应该开设处世哲学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教育和就业培训。
具体表现
产生原因
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
纪尽善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如今一些大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除了在毕业前发动亲友跑关系,还开始修习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边的一些书店里,《厚黑学》等书籍非常畅销。一些大学生甚至丢下课本拿起酒杯,专门练习起喝酒和唱歌跳舞……
大学毕业生热学“灰色技能”,有多方面原因,尤其与招聘单位的用人导向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在招聘时对“多才多艺”者厚爱有加。“会不会喝酒?”、“唱歌怎么样?”之类,已成为不难听到的面试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练“灰色技能”来增添求职砝码。
“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大学生过分热衷于拉关系等,试图将自己迅速锻炼为“社会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荒废在校的大好学习时光,将精力过多用在学“灰色技能”上,从长远看对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只会是有害无益。
不过,一些大学生热学“灰色技能”,不全是他们的错,校园风气也不是被他们败坏的。今天的大学校园,早就不再是纯净的“
象牙塔”,而已是喧嚣社会的一部分。当然,要切实改变当前的不正常风气,学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摒弃“走捷径”的想法,扎实练好“内功”,迎接社会挑战。
现实背景
灰色技能是年青一代在初入社会之时为争取
生存权而进行的努力。今日的大学校园,已非纯净“象牙塔”,而是喧嚣社会之一部分。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千方百计走捷径,除了利用各种门路跑关系,还积极修习各种美其名曰“培养情商”的技能,试图将自己迅速锻炼为“社会人”。大学生热学此类“技能”有多方面原因,尤其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密切相关。很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招聘时对“多才多艺”者厚爱有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练“灰色技能”来增添求职砝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某些职业的要求相关,比如公关、外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而用人单位又不愿花费时间对新人扶上马送一程,希望应聘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很快适应职业需要,于是就对“会唱歌、能喝酒、多才多艺”的大学生青睐有加。这反映了某些企业浮躁的用人心态。
同样糟糕的是,在职员工也有苦练“灰色技能”的,因为不少实例表明,喝酒是职场提升的敲门砖,打牌是与领导交往的润滑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赢得客户,创造业绩,常常要与客户或者官员在酒桌、歌厅、麻将桌上周旋,有这方面“特长”的经常是大赢家;有的员工为了升职加薪,也需要通过这些途径与上司套近,“久经(酒精)锻炼”者往往如愿以偿。
心理表现
“灰色心理”的具体表现在:对求职有畏难情绪,害怕面对用人单位;回避求职问题,消极等待别人帮助;认为还是要靠关系才能成功,不承认实力才是就业市场上的“
硬通货”;不知道自己究竟最适合干什么,对前途感觉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等等。事实上,正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起码的自我推销资本;学习成绩和实际能力都很差,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性格十分内向,交际能力较差等因素,才使他们成为“就业困难群体”,而并非缺少“灰色技能”所致,“灰色技能”不过是一块素质差的遮羞布。
实际运用
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运用到职场中也算是一种灰色的技能,的确可以为自己增加不少机会。在现实的职场中,靠“灰色技能”而非专业技能取胜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员工都会在企业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些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踏实肯干的员工有时候并不受重视,相反那些专业技能平平但却善用“灰色技能”的人反而大受领导赏识,被提拔得很快。
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一门“灰色技能”的确可以增加职场的
软实力。不过这种实力的发挥也要看所在企业的内部文化和具体岗位的性质。
对于销售类的岗位来说,企业
HR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考察其
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成熟度,如果应聘者拥有喝酒、打球等与客户相似的爱好,那么无疑会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在纪律严明、崇尚规则的外企企业,“灰色技能”的不当应用很可能就给职场人士的职业发展带来危机。
另外,如果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而仅靠“灰色技能”溜须拍马等来获得机会,那也往往很难在企业中谋得长久的发展。毕竟在多数单位的多数岗位,对员工的考核最终还是业绩说话。而这个业绩不是玩出来,不是喝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当然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支撑。
最新调查表明,七成人认为职场“灰色技能”很重要。
专家勉励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徐华
理论上,招聘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交际能力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一些岗位确实特别需要沟通和交际能力。当然有的公司把这种能力规定为会喝酒、唱歌、跳舞等是狭隘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是这样。正规的用人单位对于交际技巧是有底线的,他们在注重这些技巧的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些同学因此就去看《厚黑学》之类的书,认为掌握了“灰色技能”就能找到工作,这是学生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过分地使用“灰色技能”,挑战法律、道德和公共价值观,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春霞
有的毕业生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这是片面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客观地说,现在的公司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固然很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但还要有综合能力。例如,敏捷的应变能力,活跃的创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处世哲学课,集各家之言,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客观、理性、全面地了解一些处世哲学,为他们以后找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而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的对学生酒量方面有特别要求的大都是企业。其实,绝大多数用人企业并没有所谓“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大学生追求“灰色技能”是一种误判,更是一种误导。毕竟,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企业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是
双向选择的市场,毕业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会盲目地因为要找工作而被迫适应某些潜规则,走旁门左道,媒体也不该随意主观臆断。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风气背景下,我们并不否认“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也不否认大学生早已具有了“社会化”心态,“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但这必定是极少数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实力是最好的通行证,是谋生之本。如果人为地把矛盾的主次关系搞颠倒了,那可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心态决定常态,心态决定人生命运。大学生应该把求职的功夫用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尤其是就业心理素质的真正提升,使求职“
灰色心理”不再成为就业之路的屏障。
教材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人,按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约有近80万人毕业后难以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不良风气开始侵蚀高校学子。
除了跑关系,一些大学生还开始修习一些“灰色技能”。在高校周边的一些书店,《厚黑学》、《厚黑人物》等书籍非常畅销,成了大学毕业生求职前的“另类教材”。
针对措施
建议大学开设“职场厚黑学”课
大学生热读“厚黑学”,既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也是出于自身需要的自觉行为。换言之,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虽好,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迫使他们不得不学起了“厚黑学”,以期能从中获得应付社会上人和事的“法宝”。
这种热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风气如不加制止,会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培训,引导大学生降低求职心理预期、努力锻炼内功。
高校应开设处世哲学课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周春霞这样分析,“其实‘厚黑学’的本意是‘脸皮厚心子黑’,意在‘反讽社会’。在我看来,这类书还是可以读的,同学们可以从中获知世间万象,找准心理定位,化解即将踏入社会或刚踏入社会所存在的憧憬,迷茫以及害怕,失落等。‘厚黑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它。学生们都希望进入好公司,而伴随着这些公司的必然是优秀的文化理念——团结、和谐、努力、进取。如果学生一味地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小本事,即使能博得一时的好感,也很快就会露出马脚的。所以学生不能以‘厚黑学’为立身处世之道,就算它可以帮助你取得一时的顺利,但最终用人单位需要的还是要有真材实料的人。”
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纪尽善表示,“现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十分重视与客户的交际、沟通,所以在招聘中常常明确提出要招那些会唱歌、能喝酒的‘多才多艺’的大学生。鉴于此,一些大学生丢下课本拿起酒杯,迎合企业的这种‘用人需求’。这种热衷‘灰色技能’的不良风气如不加制止,会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有关部门应加强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制之间的有效衔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和导向。
反对声音
严查“灰色技能”招聘
吉林省人保厅副厅长崔力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障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该省将严肃查处用人单位,将“灰色技能”列为招聘条件等不良社会现象。
观点
我们冷静下来分析思考,吉林人事厅对“灰色技能”招聘的反对声,却并不能完全阻止它肆无忌惮的蔓延。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给予了“灰色技能”走俏的“肥料”。这个大环境的“肥料”不铲除,那么“灰色技能”就有永远有生存的空间。我们不能全怪用人单位,开设此条件戏弄人才,更不能责怪应聘者不务正业,没事做白读书,在这方面还要“痛下功夫”。可我们仔细看看社会现实,用人单位若要发展,谈生意也好,办企业也罢,无论是对待生意伙伴,还是招呼相关部门,几乎都是在杯盏灯影里彼此心神领会的,这比办公桌上更能放松心情。没有这些,说明你这人是死脑子,还做什什么生意。更有甚者,为了打通关键表示点意思,喝酒打牌往往是最好方式,而且又不容易被发现,神不知鬼不觉达到彼此目的。你说“灰色技能”不比博士学历更中用,单是书呆子能干这活吗?
社会的发展还是要靠真才实学,“灰色技能”毕竟成不了栋梁之才,那些都是虚无缥缈的“本事”我不相信凭喝酒打牌能把国家建设的更强大,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种,渐趋“灰色技能”盛行的时代,所以,只拿用人单位开刀来遏制还不行,关键有关部门要带头杜绝在饭桌上办公事,廉洁奉公做表率才行,没有你们带头示范,就是打击了所有招聘“灰色技能”的用人单位,依然会“春风吹又生”出来新的这种招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