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
广东省广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中国国内已经有灰塑用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广州地区迄今所见最早运用灰塑装饰的建筑是始建于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其屋脊为灰塑龙船脊,工艺较粗糙、简单,题材单调,主要用于通风和压住屋顶瓦面以免被大风吹走。
明清时期,广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上至富商豪门, 下至小康之家,都注重生活环境的装饰。灰塑装饰工艺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以至延伸到粤东、粤北的民居。当时,广州地区修建大量的祠堂、寺庙和私人大宅,许多泥水匠因此学会做灰塑,尤其是在佛山、番禺沙湾带,几乎每个泥水匠都会制作灰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佛山祖庙、广州陈氏书院、顺德乐从的陈氏大宗祠,以及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塔、广裕祠、余荫山房、锦纶会馆、大佛寺大殿,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望头古村落建筑群、花东高溪村古村落建筑群、顺德沙落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等建筑上的灰塑装饰,都是广州灰塑工艺的代表,多以民间故事、戏剧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人物精雕细刻,工艺精美。
晚清至民国时期,灰塑需求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民国以后,传统建筑逐步菱缩,灰塑的施工较慢,人工成本高,天然材料价格渐涨,市场需求下降,大批工匠流失。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建筑上的灰塑装饰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期,随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灰塑作品被当作“四旧”打倒,制作灰塑的艺人寥寥无几。这一阶段的灰塑制作主要以修缮为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在1958年—1983年期间, 广州市陈家祠进行多次建筑维修,邀请了佛山、南海、番禺、高要、广州等地的灰塑工匠修复灰塑,使灰塑工艺得以流传。
改革开放后,修缮寺庙、祠堂和民宅的单位及个人增多,灰塑制作和维修的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政府加大对广州灰塑的扶持力度,整个行业焕发生机。灰塑制作工艺继承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部分有创新。从事灰塑制作的艺人逐年增加,广州灰塑行业队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数人发展到30多人,不仅广东人做灰塑,广西、湖南人也在学做灰塑,并且把灰塑制作工艺带回家乡,使广州灰塑的传播更加广泛。
文化特征
艺术特点
表现手法
灰塑造型手法以浮雕和半浮雕的形式进行表现。呈现立体和半立体的形态,作品立体感强.造型层次丰富,体现屋与屋,房与房的层次结构关系,整体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建筑装饰整体感强。灰塑造型手法概括简洁,线条粗劲,色彩以大色块表现为主,强烈清晰,色彩丰富,自然色运用较多,体现浓厚的民间装饰风格。
题材特点
灰塑的题材丰富,各种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统吉祥物运用于作品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通俗性:灰塑的题材广泛,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民间故事、传统名人、风景名胜、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岭南地区风景优美,普通祠堂庙宇多用岭南山水花鸟及吉祥物表现,体现了岭南风光秀美的地域特点,如景色有清代羊城八景:粤秀连峰、琶洲砥柱、镇海层楼等。
2.故事性:一组或多组雕塑表现一个故事,是灰塑的题材特点,如陈家祠灰塑作品故事题材有“三国演义”、“公孙玩乐图”、“竹林七贤”等。
3.教义性:因为灰塑大都装饰于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宣传人伦道德礼制的题材自然会成为灰塑艺人的选材,具有互助团结、孝道的教育意义的题材比比皆是,如“桃园三结义”、“郭子仪贺寿”等。
4.寓意性:吉祥物是民间作品表现的常用题材,用同音同意形象表现幸福平安福气等题材在灰塑中有很多,如蝙蝠寓意福气、独角狮寓意吉祥如意、花瓶寓意平安,葡萄、老鼠寓意吉祥如意、子孙满堂。
装饰图案
1.图案造型:灰塑图案在人物与景物造型方面,“人大于屋,树高于山”突出人物造型,造型概括表现,带有浓厚装饰性,人与景相得益彰。特别注意仰视效果,使人站在地上望去,感觉舒服自然。
2.图案手法:对传统吉祥物加以想象夸张表现,如夸张局部,有特点的地方,如:蝙蝠夸大翅膀、独角狮夸大角,形象生动鲜明。
3.图案构图:灰塑构图形式丰富,其中有运用国画构图方式,书画结合,彰显国画风采与中华文化。另外对称的构图方式运用较多,如以建筑房顶为中轴线,两边装饰对称花纹及雕塑,显得稳定平衡。
色彩
灰塑的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用色丰富,繁杂艳丽、层次丰富纷繁复杂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画面整体效果协调统一,体现了岭南地区灰塑用色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用色规律:
1.自然色表现:大多数民间艺人出身农民,对大自然事物感触较深,作品以大自然原色的设色,如红色的花,绿色的树木,灰塑用色在自然色的基础加以调和,使色彩相互协调。也体现灰塑艺人对色彩巧妙的运用的独到之处和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2.暖色调的运用:灰塑用色丰富,但整体色调以红、黄暖色调为主,暖色调通常表现欢乐、喜庆、温暖、正面的色彩感情,灰塑暖色调的运用体现吉祥正义喜庆的色彩感情。
3.补色的巧用:灰塑色彩对补色的运用恰到好处,红绿相间,黄紫相配等,对比色相似色彩的运用,更是多见,如用大红、紫红、粉红与翠绿、军绿、草绿配合使用。体现了艺人在创作中色彩规律把握的高超水平,补色的运用表现了灰塑色彩斑斓的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
4.底色统一画面:灰塑每幅画面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通常一个主题画面,底色以黑和白等单身衬底,其他景物绘制丰富的颜色,以黑或白或一个色彩统领画面,黑色与白色在色彩中是无色彩系列颜色,可以与大多数颜色协调,使画面色彩丰富而统一,色彩缤纷的画面得以调和。
5.勾边的运用:灰塑在建筑或房顶边缘常用线条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有使用,岭南灰塑常用红色、白色、黑色等单色勾边,使建筑轮廓清晰,立体感强,作品统一协调。
工艺特点
制作材料
灰塑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生石灰、纸筋、稻草、矿物质颜料、钢钉和钢线,材料多为耐酸、耐碱和耐温的材料,加强了雕塑的牢固性。
构思设计
灰塑构思设计区别于彩塑的设计,彩塑设计只考虑雕塑作品本身,而灰塑由于其装饰于建筑物上,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和摆放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同时考虑作品仰视透视关系与建筑结构特点,并要求艺人现场勾画出草图并制作。
造型制作
造型制作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序和时间要求,过程首先是批底,骨架定好后用草根灰往骨架上包灰,每次不能超过3厘米厚,每次包灰要间隔1天,同时每次包灰前都应将前一次的草根灰压紧实,依此类推,层层包裹,直至灰塑的雏形成型。接着是批灰,经过纸筋灰定型后,根据不同需要,将颜料与纸筋灰混合拌匀,在定型的灰塑上面上一层色灰面,让颜料能长期保持其自身色泽,再做一层色灰就是对这个灰塑雕塑的最后定型和修型,造型工作完成。
上色
灰塑定型和修型完成后,最后一道工艺是上色,纸筋灰和上彩绘要在当天同时完成,颜料才能渗到灰塑里,灰塑与颜料同步氧化,使灰塑颜色鲜艳,上色按照由浅色到深色,逐渐加色的顺序进行,每上好一层颜色,需要等三至四个小时以后才能上第二层颜色,最后是黑色勾勒线条。上色完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适的湿度,让颜料被雕塑完全吸收,使灰塑能保持的时间长而不褪色,整个灰塑工艺过程完成。
制作工序
灰塑制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一是炼制灰泥,即用原材料石灰通过特殊的配制和加工,制成有一定的强度又有较高的可塑性和柔韧性、可以满足各种造型需要的灰泥。灰泥的质量是灰塑成功与否的关键,分“草筋灰”和“纸筋灰”两种,是按照不同的分量和比例,分别在灰泥中加入稻草或草纸特制而成的。先将石灰和水充分混合,过程中不断用重物对石灰进行锤打,称为“舂灰”,制出浆体细腻、黏稠度高、耐风化的灰泥;再将调制好的灰泥置于塑料袋中捂15天以上“养灰”后,经过捶打发黏至拉丝状。有经验的艺人在制作灰泥的过程中,还会加入红糖、糯米粉,以增加灰膏的黏性和吸水性,控制干燥的时间。
二是构图,艺人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直接在建筑物上设计图案,并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结合其实用功能,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装饰手法和构图内容。灰塑装饰没有程式化的模式,全由艺人在现场施工制作,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三是批底,即制作造型底子。根据造型需要和表现对象突出于墙面的距离,运用平面做(平雕、浅浮雕)、半边做(高浮雕)、立体做(圆雕)等技法,需要时用瓦筒或铜线等扎成骨架,选用质地比较硬的“草筋灰”塑型压实,隔一两天之后,待第一层“草筋灰”将干未干时,填入第二层,如此类推,直至结构成型。
四是塑型,即对物象进行细部塑造。用相对细腻和柔滑的“纸筋灰”,塑造物象的表情等细节。
五是上彩,遵循“先里后外、先大后小、先深后浅”的原则,在完成的造型上绘上色彩。一部分颜料是用“纸筋灰”调制成的“色灰”,是灰塑的主体颜色;另一部分颜料单独使用,待灰塑干到七成方可动笔,以让颜料借助石灰硬化的过程,牢牢地附在灰塑的表面,从而能够保持长时间不褪色。
题材作品
灰塑的题材非常丰富,除了运用大量动植物为题材,借助谐音等手法表达吉祥的内涵之外,在灰塑作品中还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观题材,例如以清代羊城八景为题材的作品,此外,在灰塑中还有大量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作品,例如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张松看孟德新书》,取材于《白蛇传》的《断桥会》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灰塑作为传统工艺,通过外观体现出了材质,结构,造型等美学特点,但就单纯的装饰形式而言,灰塑是一种介于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图形纹样之间的装饰艺术,它既包含中国传统艺术“以形写神”“追求意境”“外师造化”的审美思想,又在构图布局、形象塑造、应物随类、意境营造等方面借鉴和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传统纹样图案是一种经常在灰塑作品中出现的装饰形式,其通常是对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进行极度抽象化的结果,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纹样,纹样图案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趣。
灰塑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不仅把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和哲学等融为一-体,更把传统文化与审美标准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承现状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建筑行业趋于式微,受其影响,灰塑的发展状况也很不理想,急需有关方面尽快投入力量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传承人物
邵成村,男,汉族,1965年5月28日出生,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灰塑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广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1年11月,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建立了灰塑产品生产基地,并与美术院校合作,建立灰塑培训中心,保护传承灰塑技艺。
2012年,广州民俗博物馆出资2万元,邀请邵成村对灰塑进行局部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获得“灰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灰塑”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广州市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2年12月,在全国第十四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中,灰塑产品作为中国区域文化形象礼品带往新加坡,巴基斯坦以及美国等世界各地。
2018年11月3日,在广州文艺空间举办的花都周末文艺花会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得到展出。
2019年6月5日,番禺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余荫山举行,灰塑在其中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