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碎屑物
因火山活动而产生的碎屑物
火山碎屑物是指因火山活动而产生的碎屑物,又称火山抛出物。是火山喷发时堵塞在火山通道中的熔岩和周围的岩石碎裂而成。
简介
火山碎屑是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因火山活动而产生的碎屑物,又称火山抛出物,是火山喷发时堵塞在火山通道中的熔岩和周围的岩石碎裂而成。
火山碎屑的来源
依据物源的不同,可将火山碎屑划分为浆源、同源异源三种类型。
浆源者来源于本身的岩浆和其中的结晶物质;
同源者来自先期喷发并已固结的同源火山岩;
异源者则来自火山之下不同深度和不同岩性的基底岩石,其中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碎屑又称为深源碎屑,在研究岩浆的物质来源和岩石圈结构上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碎屑的类型及特征
从物性来看,可将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碎屑物分为刚性、半塑性和塑性三种,从物性上可分为岩屑晶屑玻屑三种类型。岩屑、晶屑、玻屑构成了火山碎屑岩的主体,因此,三种碎屑的相对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火山爆发的强度,常常被用做火山碎屑分类命名的主要依据,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三屑”。
岩屑
岩屑既可以是喷出时已经完全凝固的刚性固态物质,也可以是尚未完全固结、仍为可塑的半凝固或未凝固状态的物质。前者多为火山通道周围的岩石和先期固结的火山岩经炸碎而形成的,多呈棱角状,在搬运和堆积成岩过程中一般不再发生形态变化,称为刚性岩屑;后者为在喷出时尚未固结或未完全固结的岩浆团块,在空中飞行时可因旋转和碰撞产生出不同形状,降落堆积时又会被压扁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如撕裂状、火焰状、透镜状等,称为塑性岩屑;也可以是因基本固结或完全固结不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而形成纺锤形、梨形、面包形等具一定形态的火山弹,称为半塑性岩屑。塑性岩屑粒度一般大于2mm,内部常见斑晶,可具有气孔,杏仁和流纹构造,在正交偏光镜下可见梳状边、球粒、镶嵌等脱玻结构。
玻屑
玻屑是气泡化的岩浆气孔壁爆碎的产物。由于这些物质在喷发时一般尚未完全凝固,故有半塑性和塑性玻屑之分。半塑性玻屑一般简称玻屑,基本保存了爆破后的气孔壁的原始形态,如弧面状、镰刀状、鸡骨状等。塑性玻屑在堆积时仍为可塑状态,可发生棱角圆化、压扁拉长、平行定向等形态和排列方式上的变化。塑性玻屑与塑性岩屑的区别是,前者粒度一般小于2mm,没有斑晶,通常不见气孔、杏仁体,内部一般不见球粒和镶嵌结构
晶屑
晶屑是矿物晶体的碎屑,大多数来源于岩浆中析出的晶体,也有来源于早期结晶形成的粒度较大的岩石。由于爆发式喷发主要发生于粘度较大的酸性岩浆中,因此最常见的晶屑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其次是黑云母角闪石,而辉石橄榄石罕见。晶屑外形不规则,常呈棱角状,内部裂纹发育,柔性较大的黑云母晶屑,可出现扭折、弯曲现象。岩浆晶屑的矿物组合与火山熔岩中的斑晶一样,是判断岩浆成分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48
目录
概述
简介
火山碎屑的来源
火山碎屑的类型及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