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乡地处安徽池州市的西南部、古石城县治地。后拆乡并入
殷汇镇。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分番阳、彭泽县地置石城县(治今安徽
贵池市灌口乡石城村),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建武三十年(54年),石城县为侯国(仍都石城村)。
永平十四年,石城国复为石城县。兴平二年(195年),地属孙吴控制区。
晋太康二年(281年),废石城县,并入宣城县(治今安徽南陵县青弋江镇)。
东晋复石城县,仍治今灌口乡石城村属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调整州、县,废石城县。十九年,析南陵县西5个乡并石城故城置秋浦县(仍治石城村),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秋浦县改属扬州刺史部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唐初,为杜伏威部控制区,仍旧制。
唐武德四年(621),为宣州总管府
池州治 。六年,池州为辅公祏宋国(治丹杨[阳],今南京市)控制区。
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池州,秋浦县(仍治石城村)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
灌口八景
灌口位于安徽贵池城西南,距城39公里,其域东与梅村接壤,西与牌楼相连,南与高坦交界,北与殷汇相邻。秋浦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境,殷(汇)石(台)公路纵贯南北。志载:灌口原是境内一古老集镇,民国期间,灌口街道整齐,秋浦河水运方便,来往客商不断,街上店铺不下五十余家。清代,灌口属兴仁乡。民国年间设灌口乡,解放后依旧制。1958年并入殷汇公社,1961年从殷汇公社析出,成立杨桥公社,1972年又改设灌口公社,且社址迁至铁店铺。1984年改为灌口乡,2001年复并入殷汇镇。灌口曾作为古石城和秋浦县治所在地,前后长达七百多年,故而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如石城村内古石城遗址、郎山崖下秋浦玉镜潭旁的昭明钓台、秀山昭明太子衣冠冢、旧溪仰天堂等。在胡姓居多的灌口村境内亦传有八景之说,现分述如次:
龙门瀑布。但说龙门,不得不提一俗语:鲤鱼跃龙门。史传黄河由于河水浑浊,一般鱼类不能生长,只有耐污的鲤鱼生长十分良好,又由于其环境是黄色的泥水,所以黄河鲤鱼是金色的鳞片,非常美观。古代人发现金色鲤鱼经常逆水上溯,在龙门瀑布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于水流湍急,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生存。所以古代人想象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可能都成龙升天了。后来就有了“一登龙门,身价十倍”这句话。而拥有龙门瀑布这一景观的也并非独此一处。四川峨眉、广东雷州早已名闻于世。且此龙门绝非在黄河壶口,而是在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的秋浦河畔。
龙门位于灌口南面,系一村民组,隶属太田村所辖,后归属灌口村。村内山山相连,水系贯通。百鸟齐鸣,绿树荫浓,秋收金黄,嵇山雾凇,四季分明。嵇山临近殷石路旁,从中将灌口和龙门劈开,一分为二。山间泉水叮咚,怪石嶙峋,杂树丛生。每到汛期,秋浦被河水溢满,山上清泉皆咕咕汇聚成一条宽硕的白练,从嵇山顶端俯冲而下,喷珠溅玉,蔚为壮观。水势迅猛、急骤,俨然向大自然展示绝无仅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瀑布撞击山底的巨石声响彻云霄,在河畔,在龙门,在嵇山,都仿佛置身于龙门瀑布之中。顺势而下的水流沿着乱石肆意横流,冲荡着黄泥,浸漫着枯藤、蓬蒿,然后像一条条蜿蜒逶迤的长虫,涌入秋浦河。瀑布不是常年都挂在龙门。汛期挂的频繁,也壮观;旱期,了无踪影;偶尔有些雨水,倒也顺其自然,溪水淙淙,害羞而腼腆。累年积月,龙门因瀑布而被人所熟悉。
二郎夕照。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为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也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二郎神世为水神。顾禄《清嘉录》卷六云:六月廿四,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旧时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二郎庙,凡有水灾,必祈祷于二郎神。据说十分灵验。灌口二郎庙,位于秋浦河畔下游,殷石公路西侧。庙前溪涧,水流潺潺。二郎庙的东面是玉屏山的仰天堂。仰天堂以前是道观。史载仰天堂始建于唐朝,四周花松翠竹环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传说古时有位法号目莲的和尚,居于现今的旧溪村骆驼岗上的朝阳洞,在此洞中静修。当时有一号称宗武祖师的道士居于仰天堂,一僧一道南北对面而居,时常斗法,终至两败俱伤。依仰天堂古联“玉屏山顶仰天堂宗武祖师打坐,骆驼岗上朝阳洞目莲和尚修行”考证,仰天堂之历史应回溯到明代万历年间。仰天堂咸丰时废观,公元1914年,湖北省有一个叫张教光的道士,朝拜九华山,听说仰天堂玉屏山山灵水秀,古松参天,翠竹蔽日,荷池映月,双狮护佛,群峰叠嶂,错落有致,是个修身养性之佳处,即来到仰天堂,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建窑烧灰,制砖作瓦,重修庙宇。此时,有位徐氏女至仰天堂,帮助张教光烧饭打杂,后出家修道。后又有一官僚妇人张氏,因中年丧夫,自叹命薄,遂投仰天堂出家修行。徐张二人皆是拜张道人为师,此年农历八月间,张道人羽化。自此徐张二人共住仰天堂。1936年,徐道姑手受重伤,慕名来到现殷汇镇宋村求治,在时任主持宋道姑家住了二日,此年宋道姑刚满十岁,徐道姑伤愈回仰天堂时要宋道姑上仰天堂看黑虎(其用意是让她上仰天堂出家),出于好奇,宋道姑跟随徐道姑上仰天堂,这一上仰天堂就再也没有下山了,跟随徐张二道姑修道。徐道姑于1940年农历8月去世,宋道姑与张道姑共住仰天堂,不久张道姑也去世。1944年,宋道姑重新皈依九华山广济茅蓬慧真法师披剃出家,改信佛教。宋道姑于2011年元月往生。
二郎庙与玉屏山遥遥相对,一条河流从中蜿蜒而过。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洒在河面波光粼粼,二郎庙早早地让出了一层金黄,玉屏山依旧静候在夕阳的余晖里,直到落日坠西山。而今,二郎庙逐渐被人遗忘了;仰天堂还在,站在玉屏山的芙蓉尖向西眺望,似乎又会让人想起夕阳下的二郎庙。
秋浦渔歌。在池州,有这样一条河流:发源于李吴山,至杏花村杜坞入长江,从南向北穿镇而过。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且流经灌口——秋浦河。诗仙李白曾五到秋浦,留下了诸多瑰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为此历史名人骚客纷纷慕名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河,是流淌着诗的。
秋浦,水美、景胜、鱼肥。秋浦河与龙舒河交汇处下游的秋浦玉镜潭,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在池州期间,在石城秀山居住时常去秋浦玉镜潭旁的牯牛石上垂钓,后人尊称这块奇异的牯牛石为“昭明钓台”。有诗为证:“萧梁今已远,千古仰风流。犹见高台峙,常怀帝子游。”由于昭明太子喜爱秋浦风光,爱吃秋浦鳜鱼,称赞“水好鱼美”。
秋浦河,像一条玉带蜿蜒在灌口境内,在古时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塞之一。船只鳞次穿梭,日有千人作揖,夜如万盏明珠。古时秋浦渔船云集,渔歌互答,摇桨撑篙。秋浦渔歌不仅是“灌口八景”之一,同时在“殷汇八景”中也有一席之地。
后坡牧笛。黄土垒高坡,而在灌口这片勤劳的黑土地上,有两个坡——黄荆坡、后坡。所不同的是,两坡不高,皆依秋浦而生,灵秀柔美。黄荆坡以黄荆遍地而被赐名。以前不识黄荆,自以为是遍地黄金。黄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叶有香气。中间的小叶片最大,两侧次第减小,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上面淡绿色,有稀疏短毛和细油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讲述的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又称将相和,这里的荆条就是使用的黄荆条。后坡,被秋浦的围堤所环绕,似一依山傍水的盆地。堤内是农家的粮仓,堤外是孩童的牧场。春耕秋收的季节,镰刀和牧笛在后坡演绎着一年一度的盛大乡村舞会。
牧场清幽,牧童悠闲。从农田归来的水牛来不及喘息,便一头扎进秋浦河,碧潭如镜的水面瞬间被两只如月牙的牛角劈开,而后愈合,荡起的波纹摇曳着夕阳,散落在一片金黄的旷野中。牧童仰躺在草坪上,衔着狗尾巴草,怡然自得。野渡无人舟自横。夕阳西下,是谁不经意间触痛了对岸那油漆斑斑的小舟,是谁站在潮门渡口舟楫的后舱眺望着温情的村庄,是谁在藻荇纵横、流青滴翠的秋浦浣洗着清新的黎明?后坡,像一幅淡墨的乡野山水画,泼洒在秋浦的腹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黄牛力弱,只能承受牧童的心思,农家少无。牧童喜欢在林静山幽的后坡放牧。牛儿在山坡吃草,童儿可以捕鱼,可以捞虾,可以扑捉蜻蜓和蝴蝶……乡村的童年,早已烙上了牧场的印迹,早已涂上了披着月色的双抢之痕。
沧海桑田。曾经的粮仓如今装满了岁月的沙粒,陈铺在秋浦河畔,不再翠绿,不再生机,不再有终年繁忙的农事。春暖花开的日子,静静地斜躺在秋浦草坪的时候,人内心总会涌起一种无与伦比的宁静,会听见秋浦的河水缓缓地流淌声,那么自然,那么柔和,那么亲切,仿佛流向了天际。阳光明媚。牧童骑在牛背上,荡着春风,吹着横笛。那悠扬的声音荡漾在秋浦河畔的上空,回响不绝。
鸡公清泉。初次听说鸡公,总会不由让人想起一个叫道济的和尚。传说他言行类似颠狂,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嗜酒肉,生活落魄,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但他好打不平,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
山,微高,草木葳蕤;泉,澄清,低浅见底。泉藏山中,如娇。但在林间,潺潺声不绝于耳,定有活水。此水非天上来,皆从鸡公洞中汩汩而溢。水流不大,或急或缓,间或传来浣洗声、棒槌声、谈笑声。洞不大,容纳四五人有余;不高,进出需弓腰护首。水不深,二尺盈余。夏天冰凉彻骨、冷气袭人;冬日暖如阳春、水似温泉。一潭池水,终年不涸。怪。
村里老者说其酷似鸡形,故唤作鸡公。但无论试图从哪个方位端详,终究觉察不出丝毫相像。如若再发挥下想象力也不过是块鸡腹而已。再稍长点的前辈说,以前的确是只公鸡的形状,洞宽大而且非常深,足能容下百十号人。但终究在解放前难逃一劫,几乎被夷为平地。如今的鸡公洞,不过是洞的最里层。它完好无损的时候,给予了乡邻以安定,如今残缺,依然不断流淌着清泉,供人洗涤、纳凉休憩。一池水,日夜地外溢,但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许,地下的水系如古树的根须盘根错节,才有了鸡公洞与嵇山九华潭一脉相连之说。
鸡公洞与九华潭相距千米。潭名九华,但生在嵇山,与秋浦河紧紧相连。水流清冽,清凉甘甜。一洞一潭,是否相通,不得而知。
佛岭云亭。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大王洞,古称“穿山洞”,有“白犬化龙、穿山成洞”之说。相传古时一个隆冬的黄昏,徽州林姓客商迷路到此,冷饿之际忽见一束阳光照射一块盆地。那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俨然一派春天景象。林商人想向前看个究竟,谁知草地上竟酣睡一条巨大白犬。此人惊吓万分,慌乱中拾起一块大石头砸向白犬,白犬受惊,随即传来一声轰响,如五雷霹雳。白犬腾空跃起化作一条白龙,直穿山而成洞。后此洞被誉为“华东第一洞”,书法家赵朴初曾亲笔题洞名。时至今日,经灌口至大王洞,佛岭云亭是必经要道。此处距大王洞也不过三四公里之遥。
灌口属山区,岭多。佛岭是牌楼和灌口的地界线,不长,佛岭西下为穿山,东边属灌口。绝无梅村苦岭之险。相传佛岭旧时是一交通要塞,沿途皆依山而生。路旁设有驿站,茶坊,凉亭,供行人休憩。春天来临的时候,遍山的红杜鹃争相斗艳。山上,花香,鸟语;山下,人勤,春早。俨然一幅山居图。来往行人,三教九流,从不乱生是非。长治久安,才会一片繁华。
佛岭逶迤,青山高耸。远望,岭云合一;岭端,山与天齐。古时,在这样近乎崇山峻岭处,竟无盗贼横行,是否一切皆因佛?当年的那个客商,途经此处,竟为被洞口白犬所伤,皆是佛?佛岭,云亭。在山居图上,留下了扣人心弦的一笔。
牛角钟声。秦汉时期,牛角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常被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汉代鼓吹乐队图》中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数民族中使用,与牧业、狩猎生活关系密切。牛角,作为乐器,在广西和贵州等地最为盛行。牛角,也是中药的一种,《本草纲目》载:“牛角,酸咸、清凉、无毒”。
相传在灌口秋浦河畔,药王庙曾红极一时。药王是神化了的古代名医或传说中的名医,如传说中的神农氏,名医扁鹊,孙思邈等,都曾被尊为药王。民间多尊孙思邈为药王。他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提出大医精诚,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不问病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自炫其能,贪图名利。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有诗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灌口药王庙香火旺盛,一般民众有病求助于药王,善男信女,常来进香;一些参加药市的人,总要去瞻仰、拜谒药王庙。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从农历四月中旬开始,进香者、拜神者络绎不绝,甚至拥挤不堪,挤不进去的,便在庙外自设香池拜祭。当初那些拜谒的求药人决然不会想到,几百年之后的今天,再也听不到牛角的钟声了,再也看不见那慈善的药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引桥横亘在药王庙的旧址处。
那桥是潮门桥,那河,是秋浦河。
榜山红杏。没到过灌口的人,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打了个问号:灌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此灌从何说起?《庄子?逍遥游》有云: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史记?西门豹列传》中亦有“引河水灌民田”之记载。有灌,即有水。可见,灌口与水是素有渊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水秀,山灵,断然是个好地方。所以,当你一只脚刚迈进灌口的土地时,内心的问号会随着秋浦的河水,榜山的红杏而感叹:灌口,是个好地方。
灌口山多,嵇山、榜山、笔架山、玉屏山,山山竞秀。嵇山有瀑布;仰天堂坐落玉屏山;笔架山濒临秋浦,过笔架入泥湾,亦有“泥湾府,灌口县,殷家汇象个金銮殿”的世代相传民谣;榜山与池州因杏花而结缘。史载城西杏花村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杏花村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扬千古。古时的杏花村,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不知当年,杜牧是否路过榜山。
史传榜山在元代时曾有座寺院,普明寺。是时,香火鼎盛,僧人上百,素有“池州第一寺”之称。寺前一丘,状如木鱼,侧有一井,唤曰罗汉。井水香甜润喉,湍湍细流,终年不绝;寺后十里杏花、灿若红霞。如此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榜山更适宜学经和修行。宋代诗人赵抃诗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也如俗谚所说“天下名胜寺占多”。山中寺院,寺以山名,山以寺灵。在远离红尘喧嚣、幽美寂静之地,让人顿觉梵境幽玄,义归清旷,伽蓝净土,理绝嚣尘。后此地屡遭战乱,难耐僧亡寺毁。而今,杏花犹在,寺迹尚存,香炉依旧,景如昨日。
guàn kǒu
(1)“
灌口二郎”。也称
二郎神。相传秦时
李冰及其次子曾在灌口开
离堆,锁
孽龙,有德于
蜀人,蜀人因此建庙祭祀,奉之为神灵。后演变为小说,戏剧中的神话人物。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有
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太守父子也。太守名冰,秦时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锁孽龙於离堆之下。有功於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号曰灌口二郎。”《朱子语类》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好似那灌口二郎离宝殿。”亦省称“灌口”。宋
洪迈《夷坚支丁志·永康太守》:“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其太子生得
相貌堂堂,浑如灌口。”
(2)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韩旭《扩社的时候》:“灌口也借来了,来,配好了就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