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人,最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流域。《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孔安国语:“庸、濮在江汉之南。”即今渝东、鄂西、鄂西北、鄂南、湘北等地。
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
周武王伐纣时,与庸、蜀、羌、鬓、微、卢、彭等部族国一起参与会盟伐纣。
公元前8世纪的中叶,楚王鼢冒时代(公元前757—741年),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楚人开始对濮地进行拓取,据《
国语·郑语》云:“”。到
楚武王时(公元前740—639年),已占领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崛起了一个叫越国的诸侯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曾一度“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越国统治的所有民族均被称作“越人”。
公元前334年,
越国被
楚国灭亡后。到战国末期,中原人的眼界开始向南延伸,原越国南部地区的民族被称作“东瓯”、“
闽越”、“
西瓯”、“
骆越”等称呼,一律统称“百越”,实际上,后期出现的“百越”与先前的“越国人”并无关系。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军南下平定“百越”诸民族。先平定东瓯、闽越,又进击岭南的西瓯、骆越。秦军在进击岭南时,遇到西瓯、骆越等部的顽强抵抗,西瓯首领“译吁宋”战死,岭南土著“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公元前218年,“桀骏”被岭南各民族推举为共同首领,各民族联合起来对付秦军,对秦军发起全面反击,秦军大败。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载),秦将屠睢被斩杀,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被迫退到岭南北部与“桀骏”率领的岭南联军对峙。公元前214年,秦国打通
湘江和
漓江的
灵渠,粮道运输畅通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再次调集30万大军向岭南发动进攻,最终击溃岭南的土著联军,在岭南设置
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将全部大军留在
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5000名未婚女子,“以为士卒衣补”,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的暴政激起
陈胜、
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是
刘邦和
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在病重把他的心腹、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国,以抵抗中原各路义军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传达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各路义军进犯,并借机杀了秦王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岭南“击并
桂林、
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之后,又“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进讨“安阳国”(今越南北部)。“闽越”、“西瓯”、“骆”被赵坨建立的“
南越国”统治。汉朝吞并南越国之后,便不再有“越”、“闽越”、“西瓯”、“骆越”、“百越”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