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野犬
哺乳纲、犬科动物
澳洲野犬(学名:Canis dingo):是哺乳纲、犬科的动物,在生物学分类属于犬属的一个物种。雄性明显高大于雌性,体长81-111厘米,尾长31厘米,肩高40-65 厘米,雄性体重12-22千克,雌性体重11-17千克。具有优雅的长脚,动作非常敏捷,其运动、速度和耐力都极优秀。皮毛体色丰富,总体是典型的沙质色,包括姜色、金色、红色、褐色、乳白色,甚至还发现过纯黑和纯白色的个体,外貌与普通家犬无异。
动物学史
分类
澳洲野犬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命名仍然存在争议,导致几十年来在科学文献和政策中的应用不一致。受 2017一份要求将澳洲野犬分类为家犬的出版物的推动(Jackson et al. 2017, Zootaxa 4317, 201-224),回顾了应用于犬科动物的分类问题,并总结了澳洲野犬与其他犬科动物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得出结论:
按照杰克逊等人的建议,将生物物种概念从狭义或严格地应用于澳洲野犬。并且始终如一地跨越犬科动物会导致所有犬科动物种群的聚集,这意味着例如狗和狼是同一物种。这种聚合将对分类学的明确性、生物学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当前澳洲野犬名称(Canis dingo Meyer,1793)的任何更改,都必须提供强有力的、基于证据的论据,支持将其视为灰狼的亚种(Canis lupus Linnaeus,1758),或作为家犬(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1758),并成功向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申请——两者都不能得到充分支持。尽管有许多物种概念,但此文中提供的证据总和肯定了澳洲野犬的分类为一个独特的分类单元,即“Canis dingo”。
演化
澳洲野犬,是澳大利亚一种黄色的土著犬,是一种即将灭绝的生物。科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却指出:澳洲野犬是一种古老犬类的一个小分支,这种犬可能是5000年前由东南亚的移民者们带到澳洲的一小群犬里进化而来的。
2005年,由瑞典、美国、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澳洲野犬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犬进行了基因测试。这个测试共收集了211只澳洲野犬的DNA样本,以及亚洲和欧洲大陆其它676只犬以及38只狼的DNA样本。随后,科学家们对这些样本中的某种特定的DNA线粒体进行了研究。由于这种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线粒体经由母亲传到女儿的过程中变化微乎其微,一旦确定这种线粒体有相似之处,就可以判断出两种动物必然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表明:澳洲野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一小组动物中的一只雌性犬中,而这个时间又恰好与东南亚移民者通过大陆桥到达澳洲的时间相吻合。因此,科学家们就认定澳洲野犬其实有着亚洲的血统。当时,一群东南亚移民之所以带着犬来到了澳洲,可能是把它作为猎犬,也可能是把它作为晚上取暖的“活毛毯”。澳洲野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时塔斯马尼亚岛上并没有这种物种,然而在除了澳洲的其他地方,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之前。而且,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情况下,大型动物不可能从世界的其他地方自己到达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认为,澳洲野犬最有可能是通过移民者的船只到达澳洲的。
澳洲野犬既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却又非澳洲原产,它源自何处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中国科学院两个不同科研项目分别完成的研究成果均认为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中国古代家犬。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东亚已被驯化的家犬,大约9900年前从中国南方出发,大约8300年前到达澳大利亚,并迅速野化。由于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只会是由人类迁移澳洲携带过去,研究澳洲野犬的群体历史还能反映澳洲古代人群的迁移。大约9900年前至8300年前这个时间,早于南岛语系人群扩散的时间,可能是一次未知的古代人类到澳洲的迁移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研究团队与多家科研、考古机构及高校合作,完成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结果显示,所获26例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基因组大多(18/26)属于A1b单倍型,可能与当代的澳洲野犬及太平洋岛屿殖民时代之前的家犬直接相关。该研究推测,A1b单倍型家犬可能曾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并占据主导地位,后期扩散到中国南方、东南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岛屿上,同样认为澳洲野犬的扩散早于南岛语系人群扩散的时间。
该研究称,中国古代家犬在约7500年前有一个明显的种群扩增,这与中国农业起源及人群数量扩张相吻合,也暗示着A1b支系的家犬可能迅速随农业人群的扩张到达整个长江黄河流域,并在可能的种群替代事件发生之前,有一些A1b类型家犬已成功向南扩散到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及向北扩散到东西伯利亚的极地地区。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宁(Peter Savolainen)通过线粒体数据分析提出过澳洲野犬的东亚起源假说。中科院这两个科研项目分别从现代基因组和古DNA的角度进一步发现澳洲野犬源自中国古代家犬,严谨一点,就是证实了它是从中国过去的最大可能性。
由于不清楚其历史,因此澳洲野犬的分类法并不一致。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它被赋予了各种物种名称。当前科学名称是“Canis dingo”。
形态特征
澳洲野犬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犬科物种,雄性明显高大于雌性,体重9.6-19.4千克,体长885-920毫米,肩高470-670毫米。澳洲野犬具有优雅的长脚,动作非常敏捷,其运动、速度和耐力都极优秀。皮毛体色丰富,总体是典型的沙质色,包括姜色、金色、红色、褐色、乳白色,甚至还发现过纯黑和纯白色的个体,外貌与普通家犬无异。胸部的霜毛、脚和尾巴尖颜色较淡。个别的澳洲野犬身上有黑褐色和白色的斑纹。浓密的尾巴比其他野犬更近似狼,该物种具有食肉类动物才具有的较大的犬齿。
澳大利亚的澳洲野犬往往比亚洲的野犬“豺”的体型大,东南亚的野犬通常也是姜黄色的皮毛,但在东南亚发现的纯黑个体数量比澳大利亚的多。
栖息环境
澳洲野犬栖息于多种环境,包括海拔3,800米以上的热带高山沼泽地。它们生活在热带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坏境中,适应能力非常强。遍及于澳大利亚东部温带森林覆盖的雪峰,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沙漠,那里有牧场主为牛打的深井,它们会在附近出没,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湿地和森林。幼崽出生在地洞、兔子洞和岩窟中,居所接近水源。亚洲的澳洲野犬生活在村庄附近,那里的人们提供食物和庇护以换取对家园的保护。
生活习性
澳洲野犬的行为特征与大多数原始野犬一样,通常在非交配季节独居,有时会结成紧密的联系以猎捕大型猎物。每群稳定在3-12只,等级制度森严,构成各种程度的社交互动。通常会由一对夫妇首领,雄性高于雌性。排名较低的澳洲野犬在争夺排位时会表现出彼此的攻击性。竞争对手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族群占据10-20平方公里的领地,领地意识强。
晨昏活动觅食,正午炎热时分躲在阴凉处休息。澳洲野犬一般捕猎小型猎物,在追逐大型猎物如袋鼠,绵羊和牛犊时会成对或族群狩猎,它们会从多个方向攻击猎物,直到使猎物失去平衡才发动攻击。分布在澳大利亚的种群60%的食物是高蛋白的肉类,其余部分则是鸟类和爬行动物。也可能会吃袋鼠小袋鼠、绵羊和小牛,但它们的饮食大部分是小型动物,特别是引进的欧洲野兔。而亚洲种群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食物大部分是由生活垃圾组成的,包括煮熟的米饭、水果以及少量的鸡肉、鱼或蟹肉。在泰国观察到该物种也狩猎蜥蜴和老鼠。
主要天敌是人类和鳄鱼,还有家犬和胡狼。有时候不同群落的澳洲野犬会相互残杀。老鹰也会抓走小野犬。
分布范围
澳洲野犬种群并不局限分布于澳大利亚本土,在中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印度、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均有分布。野生种群主要生存在澳洲,有部分群落分散分布在东南亚其他地区和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澳洲野犬组成小群生活,群落中有严格的等级,每群只有一对有统治权的野犬能繁殖后代,其他野犬都帮助首领共同抚育幼崽。母首领有时候会杀死不是它亲生的幼崽。行为特征比较像原始的犬。每年繁殖一胎。繁殖季节依纬度和季节变化情况而定。澳大利亚的野犬于3-4月间发情交配,而亚洲种群则推迟到8-9月,母犬的妊娠期平均为63天,每胎1-10仔,通常4-5仔,小犬由全体成员悉心照料,三个星期大时小犬第一次走出洞穴。在出生八个星期后,小犬断奶彻底离开洞穴。主要在成年犬的陪伴下在离洞穴三公里以内的范围漫游。在新生小犬9-12个星期大时群体中的成年犬会为它们带来大块的固体食物,通常大犬把食物囫囵吞下再反刍给小犬。哺乳期约2个月,3-4个月大时即可独立活动,2岁左右性成熟,平均寿命10年,圈养最高纪录15年。
保护现状
在澳大利亚,已经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来建造和维护5290公里长的围栏,以使澳洲野犬远离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产业。在围墙范围内,野犬被认为是害兽,并经常因赏金而被杀死(最高500美元)。农民声称野犬寻找绵羊作为食物,尽管研究表明野犬更喜欢天然食物,仅在天然食物资源匮乏时才寻找家养绵羊。据估计,绵羊和牛只占其饮食的4%(O’Neill 1997; Corbett 1995)。
澳大利亚政府仅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保护野犬。在许多公共场所,澳洲野犬被视为害兽,应采取控制措施。尽管不认为野犬受到威胁或濒危,但由于与家犬杂交,澳大利亚和亚洲的纯种种群有完全杂交的风险。杂交通常会导致后代对绵羊业构成更大的威胁(因为它们的繁殖频率是纯种野犬的两倍),并且由于与生俱来的攻击行为而比宠物更危险。澳大利亚保护协会已经形成,以保护、教育和繁殖纯种野犬。禁止普通大众将野犬作为宠物(Corbett 199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5 12:5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