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涌村地处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北部,辖地约7平方公里,由4条自然村组成,下辖27个
村民小组,
户籍人口8900人,外来人口25000多人,常住人口10000人。北隔东江与广州市增城区仙村相望、与广园快速、环城路干线接驳、紧连东莞北潢公路;南距东莞市区8公里,东距
东莞市石龙镇10公里,西距107国道7公里,是一个水陆交通发达、水乡特色鲜明的投资热土。
村情概况
立村沿革
潢涌立村于北宋哲宗(赵煦)元佑年间 (公元1086~109 4年),初名西石滘,因村前一河名“潢水河”,到南宋(约1270年)再改名为潢涌,明、清及民国初期,“凰”“潢”均有使用。立村早期有 “村头梁,村尾张,陈吉在中央”的传说,经历900多年沧桑变化,村头梁姓地已成废墟,无实迹可寻;村尾有一口鱼塘,俗称张屋塘,村中部有一个叫“吉屋塘”的地方(已成了一个晒谷场),与传说相符。约公元1109年村黎氏始祖黎宿落户潢涌,由于重视文化,文修武德,黎氏逐代兴旺发达,到南宋期间已成为潢涌村一大姓氏,后梁、张几姓人口因逐渐迁徙而减少,至近代,梁、张、吉诸族已全部迁离,只剩有陈姓留居。至2002年,潢涌户籍人口2000多户中,
黎姓占全全村总户数90%。
经济发展
1978年
潢涌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为15。6万元。改革开放额春风吹来,潢涌村想以招商引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但都因投资环境差,处于路尾、电尾和水尾之地,使许多外商视察后再不回头。发展是个硬道理,招商不成自己创,党支部下定决心自求发展。1979年村集体自筹资金40万元建设了第三家轮窑砖厂,1981年建设了第四家,1982年
建设了第五家。1983年起,5家轮窑砖厂年产红砖1亿块。1982年建设了年产2万吨的水泥厂,1987年增建年产18万吨生产线,此后共产水泥20万吨。正逢机遇,建材畅销利好,潢涌村开始富裕起来。潢涌村党总支从此产生工业致富意识,1987年通过市场的咨询和产品前途的分析,决定建设包装业用纸造纸二厂,建一条生产线,年产纸一万吨,共投资800万元,于1988年投产,当年见效益,并且可观。于是由1989年至1996年继续增资扩产或改造,又配套热能动力车间,1997年产纸12万吨。到2001年,潢涌造纸二厂成功改制成
潢涌银洲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到2007年年产纸达55万吨,拥有总资产16亿元。为增加竞争力,开拓市场,确立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观,2002年投资4。3亿元建设了
金洲纸业有限公司,生产档次较高的
工业用纸,同年又成立中外合资建晖纸业有限公司,第一,二期工程共投资30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摸索,潢涌村在经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集体自办工业为主,外资、民营协调发展的三车并驾、内外兼修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多种经济类型互动共赢,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目前村内产业主要集群分布在造纸业,热点联产,电子科技产业和酒店服务业四大产业。集体企业有东莞银洲纸业有限公司 、
东莞金洲纸业有限公司 、银洲热电分厂。集体与外商合资的企业有
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 、
东莞凯景酒店等企业。潢涌村积极营造商业氛围,投资250万元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并成功创建东莞样板市场。凯景五星级酒店的开业 、东莞中堂国际纸业城成功进驻,既为潢涌村增添了城市化建设亮点,又为该村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 、带动消费、增强招商活力,营造更加繁荣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氛围,对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2006年,潢涌村现有民营企业(
责任有限公司)40 家,个体户300家。累计外资企业42家,外资企业管理费和租金总收入为2978万元。集体
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6万元大幅度增长到了2004年的2.74亿元、2005年2.2085亿元,2006年2.8312亿元,2010年拥有集体总资产20亿元。
如今,银洲、金洲、建晖三厂都在高速发展,集体造纸厂年产量达到了100多万吨,造纸总量占了中堂造纸总量的40%。据主管本村外经贸事务的村委会副主任黎锡魁介绍,40%仅是指产量,若是算产值还不止40%。“因为潢涌造的纸比较高档,因此产值比较大,概为50-60亿。其中建晖的产能、产值最大,投资已达30亿,年产能70万吨,一台纸机一天就能出一千吨纸,相当于潢涌当初纸机一年的产量。而最老的银洲,即使目前还在使用一部分传统低效益旧机,年生产能力也达45万吨,年总产值为12亿元。潢涌已计划从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投资20亿,对金洲建晖进行扩大再生产,分别建设金洲二期造纸工程与金洲电厂和建晖三期造纸工程这个投资结束之后,广东应该就形成理文、玖龙、潢涌三足鼎立的局面了。潢涌造纸行业的发展规划还未正式完成,造纸这个行业还有发展空间,金洲发展到第二期,还有第三期;建晖三期年产40万吨的高档牛皮挂面箱板纸项目目前也在建设中。潢涌下一步将要实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上市。潢涌村将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在走资本运营道路,实现上市发展。目前正在做整合资源、优化资产,理清产权关系等前期准备工作。而且完全有能力为上市进行股份制的改革调整,村民的收益肯定增值。
文化教育
潢涌村历朝以来重视文化教育,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建有西石书院。明朝嘉靖元年
(1522年),东莞县设14所社学,“凰涌社学”为其中之一所。历代中进士的5人(明朝2人,清朝3人),中文武举人26人,中
秀才的数十人。至清朝在各地为官者90余人,其中政绩显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壬子年御赐翰林
黎光,官至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
潢涌村重视教育,投入巨资建设了园林式的幼儿园小学(广东省一级学校)中学各一所,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奖教奖学。1999年,潢涌村无偿捐资2000万元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台商子弟学校。该学校座落在潢涌村东部,占地面积为9公顷。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是一所捐资兴建的集幼儿园、国小(小学)、国中(初中)、高中的公益性学校。学制、课程与台湾接轨,招收台籍学生,使用台湾教材,大陆和台湾共同承认学历。学生毕业后,可以返回台湾考大学,也可以在大陆考大学。学校的建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5年,由时任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叶宏灯等人倡议创办。1999年10月获
广东省教育厅及省台办正式核准,1999年11月3日奠基,2000年9月2日建成,9月3日正式开学,大陆原海协会会长
汪道涵题写校名。学校以“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以“策略联盟、知识管理、资讯科技”为经营策略,以“六教育”(生活教育、语文教育、才艺教育、资讯教育、探索教育、环境教育)为办学方针,努力追求“成长、卓越、创新”的办学绩效,力求培养出具有“自信心、人文情、包容力、国际观及竞争力”的台商新世代。学校创办以来,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凭着广大师生的辛苦努力,取得显著的成绩,培养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获得不少荣誉。
科学教育方面,学生参加台湾地区学力测验录取第一志愿、参加东莞市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国家级剑桥少儿英文检定通过率100%;才艺教育方面,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获选进入北京决赛、参加莞城区迎元旦少年乒乓球比赛荣获第一及第二名、小提琴乐团参加东莞市少儿艺术花会比赛获得铜奖、合唱团参加中堂镇“六?一”文艺汇演比赛荣获二等奖;资讯教育方面,学校荣获东莞市中小学计算机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等。
学校建设受到了海峡两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副总理
钱其琛,原广东省委书记
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张德江,原
广东省省长
卢瑞华,国务院副秘书长
崔占福,国务院侨务办主任
郭东坡,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陈云林,原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原东莞市委书记
李近维,原东莞市委书记
佟星,原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
黎桂康及台湾地区知名人士林洋港、杨朝祥、黄树村、范巽缘、章孝严、萧万长、许信良、吴荣义等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目前潢涌村有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潢涌小学,潢涌幼儿园。
所获荣誉
东莞市十个农村先进党支部,东莞市 文明村,东莞市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固本强基省级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目前潢涌村正进行广东省宜居村和东莞市幸福名村创建工作,并被推荐为广东省名村示范村创建试点。
2019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文化春风
潢涌村风祥和,村民奋发向上,也源于文体活动的活跃。每年村委会举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或个人参加的的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三八妇女节举行拔河比赛和健身舞比赛;
五四青年节举行卡拉OK比赛;六一儿童节举行儿童文艺晚会;农历五月初六是潢涌每年一度的龙舟比赛;中秋节期间聘请省级名剧团上演4晚粤剧给村民观看;每年春节举行全民性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国象棋、书法等比赛。 潢涌村设有曲艺队、篮球队、龙舟队、醒狮队、舞蹈队等文体队伍。 潢涌村有灯光球场13个,龙舟20多条,其数量之多,可能是东莞市村级之最而这两项体育活动成绩也十分显著。潢涌龙舟队在中堂镇2002年举行的传统龙舟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03年代表中堂队参加东莞市‘石龙杯’比赛,勇夺传统龙舟第4名。2008至2011年,潢涌男子篮球队参加中堂镇举行的春节篮球联赛中勇夺四连冠。
基础设施
潢涌村占地约7平方公里,在5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村集体投资达约3亿元进行基础设置及其配套建设。在这5平方公里的陆地上,修筑了双车道以上的水泥路及沥青路40多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公里公路。1990年市区公共汽车
贯通潢涌,省道120、广园快速干线、环城路直穿潢涌,水路交通十分方便。潢涌建有11万伏变电站、自来水厂、供电所、电讯大楼、医院、学校、商场和派出所 。 农村城市化:潢涌村在2000年在东江南支流河边滩地上开始建设长达3千米、总面积为87246平方米(131亩)的江滨路和江滨公园,东起草墩大桥,西至潢涌下大桥。2000年开始兴建,沿河砌石堤,建沿河路,平整土地,栽种花草树木,2002年建成,总投资3200万元(包括砌石堤及修沿河路费用)。除红花绿草外,公园内还建有公厕、小亭、假山、休息廊等建筑,配有石制及水泥制座椅、彩灯等设施,成为潢涌一处亮丽的风景区。另外投放了1300万元建设起占地13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和14500平方米绿化景区,至今,村内建有5个公园,有影剧院、体育馆、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影剧院、灯光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潢涌影剧院位于潢涌中心文化广场东边,2000年中秋节前夕建成,占地面积3244平方米,使用建筑面积7538平方米,总投资908万元,可容纳1500多人看戏或开会。“潢涌影剧院”5个大字由中国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黎雄才先生书写。2004年,潢涌村委会投资2000万元,在潢涌村商业大道南,潢涌影剧院西边兴建体育馆,2005年元月建成使用。
潢涌体育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93.6平方米,使用建筑面积4012平方米,设有3800个观众坐席。馆内设有篮球场、
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被誉为中国最牛的村级体育馆。文化广场又称中心广场,位于潢涌体育馆及影剧院之间。2005年8月建成,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广场北端建有舞台,舞台面积400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乒乓球场、老人健身器材、儿童玩具等文体设施。广场是潢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响应市政府提出的“村改居,农民上楼”的城镇规划要求,潢涌作为东莞市大村(潢涌村委会户籍人口近万人,在东莞属于大村)的试点,于2005年开始筹建农民公寓。农民公寓总规划占地面积2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2万平方米,由48幢16-25层的高层建筑组成,共2156套单元。 首期工程建设7幢,每幢19层,2007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兴建,位于潢涌影剧院东侧地段,用地面积4.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共470套单元。每幢楼的地下层为停车场,首层为架空层或商业层,二层为平面层,用作办公室、健身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三层以上为住宅单元,户型均为二梯三户。按户型面积分为五种,依次为125平方米,三房二厅二卫生间;150平方米,三房二厅三卫生间;180平方米,三房二厅四卫生间加工人房;260平方米复式,四房三厅四卫生间加工人房;300平方米复式,四房三厅四卫生间加工人房。设计新颖合理,实用、典雅、舒适、安全,充满现代气息, 2008年交付使用。农民公寓的兴建成为潢涌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新亮点。
历史文物
潢涌村是东莞市四大名乡之首,中堂镇的文物之乡,源远流长,有史以来人才辈出,其所遗留的文物古迹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堪称一笔珍贵的财富,随着时代变迁,岁月的侵蚀,目前所能见到的遗迹寥寥无几,为了使这笔珍贵的遗产得到永久的、较为完整的保存,近年来,潢涌村加大了对村内文物的保护力度。 潢涌
黎氏大宗祠,位于潢涌德本坊,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系潢涌黎氏通族总祠。占地总面积4878.28平方米(7.32亩),其中主体建筑1886.74平方米,荫后园面积2991.54平方米。大宗祠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两个天井,四合院式布局。主要建筑有头门(一进)、中堂(二进)、寝宫(三进)。三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第一进头门面阔三间,27.66米,进深两间,7.65米,顶高8.6 大宗祠整体建筑模拟长寿龟形,头门前边傍水有二码头,为龟前足,中间有石为龟头,祠后池塘有两条龟后足和龟尾。2米。左右有包台,两侧有包厢。前檐挂“钦旌德本”木匾,大门口上方挂“黎氏大宗祠”木匾,后檐挂“少司寇”木匾;第二进中堂宽14.4米,进深10米,前檐两边均挂“金马玉堂”木匾,正中立木质屏风,上挂“忠孝堂”木匾;寝宫三间,面宽19.7米,进深9.2米。前檐两边挂“进士”木匾,门额正中挂“文章御史”木匾,左挂“竹苞”木匾,右挂“松茂”木匾。寝宫正中供奉先祖牌位,供族人拜祭。两侧有厢房,东西各15间。屋脊均为龙船形陶瓷灰塑花脊,图案多样,色彩艳丽。柱为红砂岩石柱或东京格木圆柱,共61根,与中国传统建筑崇尚对称、只能为偶数的惯例不同。柱础多为复倾莲花红砂岩石础,刻花讲究,明快简洁。主体建筑犹如龟脊,一间间房屋瓦片好似一片片龟甲。中堂建筑高于头门、寝宫及两侧厢房,从空间上形象地展示出龟脊的中间凸起。头门、中堂、寝宫三进不在同一轴线,首进北偏西15°,中进北偏西17°,后进北偏西16°40',以示“灵龟”之灵,生动活泼,风水学中称为“三元不败”布局。每逢下雨,祠堂的积水,不是向前流走,而是逆向往后流淌,通过一渠汇入祠后池塘。天井地面有时出现“金钱湿地”形奇观。在广东省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中堂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潢涌村黎氏大宗祠榜上有名,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氏大宗祠亦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潢涌 双门邸,又称侍郎祖居。明刑部左侍郎黎光因受诬被贬而卒于山丹。永乐皇帝感念黎光忠贤而冤死,谥光为刑部左侍郎,并在其家乡潢涌赐建双门邸一座,以彰其忠贤。 潢涌双门牌楼位于仁和坊,原是一座砖瓦门楼,一层,高约4米,正面中间有一石拱门,宽2米,高3米。 门额刻有“侍郎祖居”四个大字,门联为“潢溪西锁钥;京兆大门闾”。进门为大堂,宽6米,深3米。后墙有两个稍窄的石拱门,与正面大门呈品字形。门前右侧立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以敬光之忠君、廉洁、爱民。走过双门邸不远的里巷口,还有一座牌楼,牌楼横额刻有“御史芳声”四个大字,再前行至黎光祖居横里巷又有一门楼,横额刻有“御史第”三字。上述建筑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1994年12月,潢涌管理区投资,在双门邸旧址进行重建。新建双门邸,两层,面宽10.25米,进深5.6米,通高10.48米。一层正面中间有一长方形大门,门联及匾额与昔日相同,字体由时任东莞市市长黎桂康书写。中为大堂,后墙有两个稍小的拱形门,与前门仍呈品字形分布,绿色墙面;二层为仿古建筑,八圆柱承托,房顶覆黄色琉璃瓦。正面檐下挂“少司寇”石匾,背面檐下挂“御史芳声”石匾。雄伟壮观,为潢涌胜迹之一。荣禄黎公家庙、京卿黎公家庙、京卿祠道、潢涌文阁及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门楼等明清建筑,工艺精美,形成明清古建筑一条街。潢涌古建筑,雕梁画栋,古巷深幽,古风犹浓。
雄踞水乡
改革开放之后,潢涌也想引进投资。,潢涌那时还没有一条直通城区的公路,所以叫“路尾”;电力又供应不足,叫“电尾”;当时,河水涨潮迟,又没有自来水所以又叫“水尾”。外来客商一到潢涌,就掉头走了。招商不成自己闯。潢涌走上一条不同于东莞诸多镇村发展模式的独特道路,那就是自办工业求发展。 当时,老支书黎树根发现,各项建设亟需建材,于是把发展红砖厂和水泥厂作为当时潢涌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从1978年到1982年,潢涌村先后办起五家轮窑红砖厂,年产红砖量最高时1亿块。1982年兴建年产2万吨的水泥厂,1987年又增建年产18万吨的生产线,1987年兴建潢涌造纸二厂,年产纸1万吨。到了1989年,潢涌的工业纯利润达到800多万元,走入东莞富裕村落的行列。1992年,潢涌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次重要调整。
由于制砖业竞争激烈,加上本地可利用的制砖原材料减少,潢涌村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当年关闭了第四砖厂,并逐步关闭第一、二、五砖厂,把重心放在水泥和造纸上。2002年,造纸业成了潢涌的龙头产业,目前年产量达到80万吨。 集体企业在潢涌显示巨大的发展潜力。 靠出租厂房物业的租赁经济,有不稳定性;但自办集体企业通过不断升级,不断加强管理,它的利润空间会更大,在管理过程中它的可塑性更大。集体企业收益是潢涌村集体收益的主要来源,占90%以上。2004年村集体
可支配收入达到2.74亿元,排东莞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第一名。
潢涌村还先后投资几亿元改善水电供应,修建路桥以及建设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招商引资。1999年,潢涌还干了一件极具智慧的事,以优惠价出让土地,让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落户潢涌,并向学校捐资2000万元。台商子弟学校凝聚了不少投资商。 潢涌村委会还拨400万元专款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用来扶持民营企业。目前全村共有民营企业80多家、个体工商户780家。潢涌村形成“以自办工业为主、外源型经济为带动、民营经济为有益补充”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升级增强后劲。2005年至今,共投资5亿多元对潢涌主打行业——造纸业的生产力水平进行升级优化。2005年至今,共投资5亿多元对潢涌主打行业——造纸业的生产力水平进行升级优化主动升级,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2009年上半年,在竞争对手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潢涌村集体企业仍有较理想的经营效益。。2007年1月,凯景五星级酒店破土动工。这是东莞第一家村级五星级酒店,气魄非凡。 潢涌在水乡中,卓尔不群,靠的是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管理。这来自旗帜的力量,潢涌的发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东莞模式,它呈现了另一种景象,它并不单纯靠土地租赁,换取地租、厂租来发展。而是一开始就给自己加注了强大的造血功能——自办工业求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史上,一些村集体企业走向失败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推行家族式管理、村集体领导素质不高,不会科学管理,不懂市场规则,不能适时调整发展思路,不能潢涌避免了这些毛病。潢涌村始终眼光长远,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为民担当意识。始终观察经济发展方向,并做出正确判断。他们更熟悉市场运作的规则,更开放,更主张转型升级,依靠人才和科技,而不是收租食利。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将党员的先锋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契合,并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适应全球化要求,甚至敌视外来人才。潢涌成为东莞60年来农村建设的一个特殊发展样本。
2004年,村一级经济可支配收入排全市第一。
2005年,集体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929.62倍。
2006年,集体经济纯收入28312万元,人均收入31577万元。
2007年,村组可支配收入总额25158万元。
2007年,全村实现
工农业总产值66.6亿元,比1978年增长1775倍,翻了10.79番,年均增长29.43%。
潢涌集体企业很强大,2010年,潢涌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1亿多元,集体总资产达20亿元。获得2010年东莞市村级经济建设第一名。
潢涌的经济特点是集体企业强大。
集体性质的东莞市
潢涌银洲纸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87年,2001年改制为有限公司,年产值12亿元。
东莞
金洲纸业有限公司是大型中外合资造纸企业,产品为包装用纸及纸板,规划生产能力为100万吨。
东莞市建晖纸业有限公司投资总额已达30亿元人民币,“建晖”荣获2008年度
广东省著名商标。
名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潢涌村走“以集体自办工业为主,外源型经济为带动,民营经济为补充”的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名列东莞三甲,是东莞赫赫有名的富村。
然而,在中堂镇镇长黎志辉看来,潢涌入选市宜居幸福名村建设试点,并不只是经济因素,而是潢涌村的综合实力,这个地方治安稳定、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好,村民有幸福感。
潢涌村已经有了详细的建设思路。民生方面,建设一批农民公寓;环境方面,实施“更绿”工程,凸现生态特色;文化方面,整合包装明清历史遗迹,重现“历史名村”风采。
潢涌村不仅有一个多次举行过CBA联赛的大型体育馆,还拥有影剧院和图书馆,这些具有城市元素的设施,在一个村里齐聚。
在潢涌村的商业大道上,宽敞的水泥马路一尘不染,沿路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十分养眼。在体育馆附近的大型广场上,老人们围坐攀谈,孩子们嬉戏追逐,偶有情侣挽手而过,一幅生动和谐的生活气氛。在潢涌村南堤大道旁长约3.6公里的滨江公园,蓊蓊郁郁的绿色植物及散发着淡淡泥土味道的草坪,让人有着吸足氧气的清爽之感。这里是村民休闲、纳凉、观景的好去处之一。
潢涌村还是一个历史名村。建于南宋干道年间的潢涌黎氏大宗祠雕梁画栋,气派十足,犹如一位长者,见证着潢涌村历史的脉络和变迁。此外,荣禄黎公家庙、京卿黎公家庙、京卿祠道、潢涌文阁及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门楼等明清建筑点缀居巷之间,让这个富村别具韵味。
在获知潢涌村成为市名村建设试点后,村里马上制定了《潢涌村创建东莞名村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创建东莞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在新河北路旁,几栋建设时尚的楼房拔地而起,正是潢涌为村民建设的农民公寓。小区内部设有商业街、健身室、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建设以园林为主体的大型景观系统,环境绝对不逊于城市居民所住的花园式公寓。潢涌根据村民的要求,投资2.2亿元兴建了农民公寓,目前一期工程建好303套房,并已全部售完,现正在建一期剩余的四栋农民公寓,并计划再投1.8亿元兴建二期。环境也是潢涌今后名村建设的重点。市政府扶持资金批下来后,潢涌村将重点运用到‘更绿’工程上。村里将投232万元对5120米的河道清淤,并投入400万元修建滨江公园人行道、挡土墙,并强化标志性景观、道路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另外投入30万元平整农地及保护农田、池塘、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潢涌村计划投入200万元对村庄进行绿化
,包括道路绿化、闲置地绿化、公共场所绿化。目潢涌村的经济实力强,全市皆知。但如果它除了富,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谈不上魅力可言。潢涌村接下来的名村建设,尤其要重新整合村内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村里的黎氏大宗祠及荣禄黎公家庙是省级文物古迹,已经重修完,京卿黎公家庙将在8月重修,观察黎公家庙也在重修计划当中。此外,还要求将村内的8个祖庙,上文塔、下文塔等全部保护,并加以包装。前村内大型公园有五个,年内将再建两个公园,包括一个6120平方米的影剧院公园和一个道稳休闲公园。
民生建设
潢涌村主要围绕三方面抓民生。一是积极扩大就业服务,通过举办造纸技能培训 、电脑技能培训等培训,召开、大中专生就业指导座谈会,并在集体企业中为大中专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平台。对村民和返乡大中专生加强就业指导和推介等措施促进就业。二是积极开展扶弱助困。在落实好五个保证的基础上,重点照顾好困难的单亲家庭、家有重大疾病病人的家庭、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四类人群。其实做好对低保户、困难户的帮扶工作。三是逐步提高集体福利。2010年村集体16项福利总支出4898万元,其中股份分红共支出3709万元,人均4200元一年。2010年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的分红加各项福利共有10410元,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
景点
黎氏大宗祠,江滨公园,潢涌体育馆,潢涌影剧院,社会主义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