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
革命烈士
潘琰(1915~1945年),1915年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193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地专修科,她一面学习,一面投入如火如荼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11月25日昆明学生反内战晚会后,在“罢联”的领导下,潘琰和一些同学组成一支宣传队,宣传反内战、争民主。同年12月1日,潘琰等组成的宣传队被国民党省党部派遣的六十多个暴徒残忍杀害,最终因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30岁。她与于再李鲁连张华昌合称为“一二·一”运动四烈士。
人物生平
潘琰,又名潘虹,江苏省徐州人。1934年,考入立达女子中学,两年后父亲去世,考入公费的省立女师续学。“七七事变”后,她目睹战争给徐州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毅然放弃学业,投身救护工作。
1937年底,加入第五战区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先后到安徽寿县、河南潢川县接受训练。受训结业时,她报名支援台儿庄战役。队伍到达徐州,她随即参加突围,进入大别山区做宣传工作。半年后,与百多个男女队员分配到湖北罗田县,宣传组织民众。此时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0月,随部队后撤,忍饥挨饿,历尽艰辛,到达宜昌。不料,蒋介石于1939年1月下令解散了这支学生军。懊恼之余,她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同年考入湖北省建始女子师范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支部宣传委员。
1940年夏,党组织决定,潘琰先后到恩施县、重庆、乐至县工作。在乐至县,她结识了许多农村妇女,和她们打成一片,了解了她们的疾苦,成了她们的贴心人。1942年春天,调她到重庆市棉花街手纱办事处工作。当时,她很羡慕昆明西南联大的学术声誉和民主空气,便半工半读进入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
1944年秋,潘琰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文史地专修科学习,一面投身爱国民主运动,配合“民青”支持《冬青》壁报社到师院出刊,并和一些进步同学借龙翔小学教室,开办平民夜校,还利用假期和其他同学到附近专县,配合当地教师给中学生讲时事,宣传抗日,鼓励女同学树立妇女解放的思想。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的时事晚会后,在“罢联”的领导下,潘琰和一些同学组织了一支宣传队,到昆华商业职业学校,给同学们讲述举行罢课反内战争取民主的意义。与此同时,联合其他中学的同学到街头、工厂、居民住宅区开展宣传。12月1日,潘琰参加的宣传队再次到昆华商业学校演讲,中午回到师院时,正碰上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派遣的60多个暴徒拿着棍棒,冲击联大行凶,潘琰和其他同学从后窗退入昆华工业学校求援。两校同学齐心协力驱赶暴徒于校外,并关上大门,不料暴徒从门外扔进两枚手榴弹,潘琰胸部被炸伤,手指被炸掉。暴徒乘乱冲进学校,国民党省党部助理干事龚正德手持尖头铁锟向潘琰腹部猛戳3枪,潘琰倒在血泊中还挣扎着说:“同学们团结啊!”当同学们把潘琰送到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时,她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下午5时逝世。
主要事迹
离家报名抗战
潘琰出生于徐州一个封建家庭,据弟弟潘玉琛回忆,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的她是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听话的一个。1934年,潘琰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去刚成立的“洋学堂”徐州立达女中读书。当时的女学生都梳着一根长辫子,潘琰在学校的装束却相当另类:她把头发剪到耳边,旗袍都改成了短衣,背着一把木剑,穿着男孩子一样的鞋裤。潘玉琛说:“因为这身装扮,二姐不知道被家里打了多少次,但就是不改,后来父亲只好由着她。”
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党政府选择了投降妥协,签订了出卖华北的《何梅协定》“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从北京向全国扩展,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学生运动的感召,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和文章。鲁迅的《呐喊》、《彷徨》,茅盾的《虹》、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萌芽》、《大公报》是当时潘琰最爱读的。国难当头,许多同学被逮捕,潘琰对日军的侵略感到十分愤怒,多次跟母亲说想去抗日。
1938年,徐州被日军狂轰滥炸,潘琰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加入抗日队伍。潘玉琛回忆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二姐时的情景:“我记得是1938年12月份,那天一家人吃完饭,我跟随二姐来到院子里的槐树下,她突然拔剑起舞,嘴里开始背诵着秋瑾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舞了一会,突然转头对我说:‘我要做秋瑾,以身许国。’当时我还不明白她要做什么,过了几天家中才得到消息,二姐报名参加了徐州第五战区的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去了安徽。”
潘琰走后,家人看到了她在弟弟玉麟的书本上写下的两句诗:“今日请得长缨去,哪管他日几人归!”
在潘琰的一封家信中,写到在青年干部训练团的生活,“在安徽寿县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还有胡绳、臧克家、张百川等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线杀鬼子。然而目前战事让同学们感到失望,有人传阅《唯物史纲》等马列主义书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尚的灵魂。”
秘密入党
从训练团毕业后,离开寿县的潘琰和同学们组成了担架队和宣传队,先后到了台儿庄、大别山和湖北罗田县,一路听百姓讲了许多和红军有关的故事。在罗田,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担架队中暗地里动员青年,对共产主义向往已久的潘琰作为青年骨干,加入“民先”组织,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1938年10月,担架队撤到武汉后遭到日军袭击,许多同学牺牲了。面对回家还是继续抗日的选择,潘琰在家信中写到:“不止一次有同志悄悄转述沦陷区的状况,都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得好,他们说真正抗日的是共产党,号召大家去延安。我现在明白,要为抗战贡献力量,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须找到共产党。”
然而,潘琰和同学们去延安的计划遭遇了意外。国民党为了阻止青年学生去延安,封锁了道路。潘琰听说湖北建始县有地下党组织,便去报考了建始女子师范。
1939年,潘琰在学校后山树林中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党支部,并担任宣传委员,而与她并肩作战的组织委员,正是闻一多的侄女闻立玲。
党支部的行动受到了学校的严密监视,1940年夏,国民党在开始鄂西大规模逮捕共产党员,女师党支部接到命令,潘琰被列入了国民党逮捕名单。当夜,潘琰和女师所有党员一起撤离到重庆,潘琰改名潘虹,开始在中学和工厂继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44年初,潘琰再次被列入逮捕黑名单,被迫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她发现这里聚集着许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风气较盛,便希望能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校园里传播。当年夏天,潘琰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并成功考入师范学院。
组织学生运动
在西南联大,潘琰的生活非常艰苦,和重庆地下党支部也失去了联系。同届的彭允中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黎明前后》一书记载着:“潘琰终年穿着一件普通的旧旗袍,冬天加上仅有的一件粗毛线衣,脚上总是最便宜的青年袜,衣着朴素到了寒伧的地步。她没钱买饭,就每天到师院的厨房里,捡大锅上的锅巴吃。”
潘琰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弟弟潘玉琛也印象深刻。他曾告诉记者:“有一年二姐来信,说坐在漏雨的教室听课,冬天太冷,请家里寄一件棉袍给她。母亲边流泪边打包把家里的衣服寄过去,可能因为战乱,二姐来信说没收到。”
条件虽然艰苦,潘琰却从没有忘记自己报考西南联大的使命。她一面严守纪律,不暴露身份,暗中寻找地下党,一面帮助学生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等进步社团开展活动。她经常利用举办时事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以及其他文艺晚会的时机,向同学们宣传马克思主义。
除了在校内发展进步青年,潘琰还在校外悄悄开办民众学校,给贫苦失学青年介绍国家情况和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号召他们起来战斗。此时,地下党的同志也注意到了这个积极向上的女学生,暗中派人与她接触。
“一二·一”惨案
1945年11月25日,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组织发动下,昆明6000余名大、中学生和各界群众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时事晚会,钱端升、费孝通、潘大逵、伍启元等教授在会上作反内战讲演。会议通过了反对内战和反对美国派军队参加中国内战的通电。国民党军队竟武装包围联大校舍,鸣枪悯吓群众。次日,国民党中央社发布造谣新闻,肆意诬蔑与会的爱国师生。11月26日至28日,昆明31所大、中学校的3万余名学生相继罢课,并成立罢课联合委员会,发表宣言,明确提出:立即制止内战,要求和平,要求民主;反对外国助长中国内战,撤退驻华美军;组织民主的联合政府;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等等。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却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12 月1日,国民党云南当局组织大批特务和军人闯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捣毁校舍,殴打师生,并投掷手榴弹,致使于再(共产党员)、潘琰(共产党员)、李鲁连、张华昌四名师生遇难,受伤者达数十人,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也叫一二·一运动)。
遭特务杀害牺牲
12月1日,西南联大地下党支部收到情报,国民党军警要抓人,他们通知潘琰和宣传队员小心提防。当日上午,潘琰结束了在昆明一所商校演讲走出校门时,已被特务盯上。中午11点半,60余个带着铁棍的特务冲进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潘琰扔下饭碗,带着手无寸铁的学生退到事先进行过联动防御演习的昆华工校。潘琰站在石头上大喊一声“打狗特务”,同学们纷纷抄起棍棒,开门打了出去。
就在特务们即将被赶出师院之际,他们丧心病狂地朝潘琰等带头学生中间扔去手榴弹,几声巨响,潘琰倒在地上,她的腹部被炸伤了。担心同学们的安危,潘琰一边死顶着大门不让特务进入,一面大喊“同学们,要团结”,话音刚落,特务们再次冲进师院,围住潘琰。
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助理干事龚正德认识黑名单上的潘琰,当着同学们的面拿着铁棍朝潘琰受伤的肚子用力连捅三下。同学们赶紧用帆布床把潘琰和几个重伤同学抬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而特务们再次聚集到医院门口。医院外科主任刘崇智教授不顾危险为潘琰实施了手术,但潘琰腹内有手榴弹碎片,多个器官出现破裂,动脉也断了一根,手术已经无效。
躺在病床上的潘琰时而昏迷,时而被剧痛疼醒,这位30岁的共产主义女战士在最后一次醒来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们,只说了四个字“战斗!战斗!”,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同学们一起围拢在潘琰的病床边放声大哭。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昆明3万多名学生自发集会为他们送行,出殡时,闻一多、吴晗等民主人士走在队伍前列,面对着潘琰的遗体,闻一多泣不成声,亲自写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词。
后世纪念
潘琰是党的忠诚战士,是徐州人民的好女儿。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她,于1949年“一·二一”惨案四周年的时候,团市委、市学联在一中联合开了纪念潘琰烈士大会,市委书记华诚一同志到会讲了话。1956年9月,徐州市政府又拨款重修了潘琰烈士墓,并立墓碑。
此外,昆明市设有“一二·一”三烈士殉难处遗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凤翥社区龙翔街137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30 17: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