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
中医诊断名词
滞颐,又名口角流涎,是中医诊断名词,意为小儿涎唾流出,渍于颐下。多因脾虚湿盛。成人可能见于中风口㖞导致涎唾不收。
症状解释
滞颐是指由脾胃虚冷或积热,导致津液不能固摄,(《保婴撮要》言:“脾之液为,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滞颐”的命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滞颐候》:“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诊断依据
1.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
2.唾液增多,不断流涎,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有可能口腔周围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
3.全身其他状况均属正常。
辨证论治
脾胃积热证
流涎稠粘,颐肤红赤、痛痒,口角赤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口渴引饮,大便秽臭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色紫。为清脾泄热,治疗应要清热利湿,常用方剂:泻黄散,伴有大便秘结者,可用清凉饮
脾胃虚寒证
涎液清稀,多如漏水,涎颐渍肤致溃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发冷,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为燥湿运脾。治疗应要温补脾胃,可用温胃散,或益黄散,或温脾丹
肺肾虚寒证
小儿滞颐,面色淡白或黧黑,腹痛,手足时冷,脉微细,可先用温胃散红枣桂圆入汤煎煮食疗温培脾土,腹痛止后用六君子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1 18:50
目录
概述
症状解释
诊断依据
辨证论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