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清中
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
mol/L(1.0mg/dl),其中
结合胆红素3.42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
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
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
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
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血清总
胆红素增加,以非
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
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
尿胆原增加,
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
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
血红蛋白排出,
隐血试验阳性。
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
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
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
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
mol/L,但肉眼不易察觉,也称
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
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
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
疟疾引起的
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
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
对症治疗(如对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
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
脾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
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