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内蕴
中医病证名
中医病证名,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邪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侵袭人体,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所致。湿为重浊粘滞之邪,往往起病缓慢,缠绵难愈;湿邪阻滞气机,清阳不升,在上则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口干苦,黄疸等;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发热,午后尤甚。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阳气损伤,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症,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
病因
湿邪侵袭人体,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所致。湿为重浊黏滞之邪,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而致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
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或黄疸等。
辨证施治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常用方药:在脾胃者,泻心汤连朴饮加减;在肝胆者,茵陈蒿汤加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2 10:16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