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教是宗教的一个类别,湿婆神作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印度人民的崇拜。湿婆在印度的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中都居于显著地位。湿婆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繁荣于9世纪至12世纪的
克什米尔湿婆派在湿婆教各教派中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它在灵性修习和哲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克什米尔湿婆派主要的文献来源是圣典。它们是丰富多样的印度教文献中不可缺少的宝藏。《湿婆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圣典之一。它是克什米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湿婆教派开始的标志性经典。《湿婆经》曾经有许多古代注本,但是保存的只有四部;克什摩罗阇的注释本《湿婆经释》是其中最权威的。在我国学术界,对于克什米尔湿婆派哲学体系的研究尚呈空白状态。
元代文献中未发现有关湿婆教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来,泉州曾多次发现元代湿婆教雕刻遗物共200余方,特别是近年来屡有新发现。
1984年底,学者们在
泉州通淮门城墙附近发现一方湿婆教石刻。该石呈长方形,体积为47×57×22厘米,石质为辉绿岩。其主体部分刻成屋形方龛,龛顶正中为一钟形纹饰,屋脊顶层饰有狮子头像,屋宇下左右各刻有一根多层相迭的莲花柱,龛内正中雕刻着一塔状磨盘,承托在盛开的莲花之上。塔状磨盘左右各有一神像,头戴宝冠、颈项上饰念珠,腕上套有镯环,以同样姿势坐在莲座上。
这里的神像应为
印度教破坏之神
湿婆(Siva)或其追随者,而龛内的塔状磨盘则应为湿婆最基本的化身
林伽。湿婆教认为破坏之后必然要创造。湿婆虽然是破坏之神,但也有创造能力;林伽(即男根)是其象征。
1985年以后,泉州又征集到多件湿婆教
石刻。其中有“花朵式”柱头两方。一方为25×98×98厘米,前后两面各雕有莲瓣及十字形花朵,两侧花朵对称向下垂。另一方为26×86×86厘米,形制与前一块一致。泉州出土的花朵式柱头很多,都为南天竺式样,具有
犍陀罗艺术的风格。1985年在泉州南门附近发现了希腊式柱头石;1989年在鹿园灵山附近发现了葫芦状柱顶石。另外还在筑路施工中发现过石横枋,两端雕有花纹,左侧有眼镜蛇相交的变形图案,右侧长方形框内雕有海棠花,边缘雕有科形莲瓣。此石当为廊柱柱头檐之间的横向梁枋。这类横枋1988年还发现过一件。
1956年吴文良曾在泉州五堡街豆芽巷发现过域外文字的碑铭②。后经印度学者和日本学者辨认为泰米尔文③。
泉州的这些印度教石刻证明元代这里曾经存在着湿婆教寺院④。
居于
泉州城南。泉州城南正是大批湿婆教石刻和上述泰米尔文碑文的出土地点。可以设想,时罗巴智力干父子,是当时居于泉州的湿婆教徒社团中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