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Xiangjiang River),古称湘水,亦名雁门水,上源为寻乌县的罗塘河,属长江流域
鄱阳湖水系,
赣江上游
贡江段支流(也称贡江源头之一)。相传唐朝八仙之一韩湘子游居羊角
汉仙岩修炼成仙,后人便称此地为湘乡,此水为湘水。
干流概况
湘江,发源于赣闽交界、
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江西省赣州市
寻乌县罗珊乡吴畲村与
吉潭镇篁竹湖村下园畲、水源乡周畲村,河源位于东经115°52′,北纬25°36′。。
在寻乌县境内,为河源段,名罗塘河,因流经
罗珊乡民国时名罗塘乡得名,因
寻乌县罗珊乡民国前属
安远县的雁门堡也称雁门水。向北经罗珊乡的上津村铜锣丘纳上津河出境,注人会昌县的湘水。在
罗珊乡(原罗塘乡)境内,境内河道长27.6千米,湘江水系流域面积192.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分布在本县东北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境外来水流域面积89.0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6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0.76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为2.4亿立方米。
在会昌县,湘江干流自南向北在
筠门岭镇元兴村入境。流经筠门岭、周田、站塘、麻州、文武坝乡及湘江镇,贯穿县城以南中心地带,于县城东北面与绵江汇合于
赣江上游
贡江段。纳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条;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条。县境内主河长78.2公里,集水面积1682.6平方公里。
全河集水面积2049.3平方公里,主河全长103.4公里,主河道纵比降1.53%,流域平均高程429m,流域平均坡度0.270m/平方公里,流域长度74.2km,流域形状系数0.37。
主要支流
在寻乌县境内,主要支流有上津河,在两县交界前汇入湘江。
在会昌县境内,主要支流如下表:
水文特征
流域内设麻州、筠门岭2个水文站,礼齐等16个雨量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60.0mm,多年平均产水量15.7亿立方米。会昌县境内河面宽:洪水期215米,枯水期35米。河深:洪水期3米,枯水期0.33米。境内河床比降8%,自然落差60米,多年平均流量51.3立方米/秒,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河流。
流域概况
地理
流域上游属中低山区,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区。流域上游元兴村至筠门岭植被较好,青山环抱,河流中下游筠门岭至会昌县城河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流域内山谷发育,河网密布,自河源至河口汇纳了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条。上游河道狭小曲折,水流湍急;下游为宽浅“U”型河谷,水流缓慢。
文化
湘江流域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境,历来为交通、军事、商业要地,会昌县
筠门岭镇是原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有邓小平旧居、会寻安中心县委、南线阻击战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它又是历史上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是抗战时期闽粤港的大后方,有随处可见的客家特色建筑,有羊角水堡、芙蓉古寨、岭南钱庄旧址、裕民银行旧址等一大批古迹。
河源段寻乌县
罗珊乡罗塘村,曾是红军长征前夕
罗塘谈判所在地。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夕,中革军委曾秘密派出何长工、
潘汉年前往中央苏区南大门会昌筠门岭的罗塘(后属寻乌罗珊乡),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的代表进行谈判,向粤军借道并达成5项协议,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势。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重大史实才由亲历者何长工等在回忆录中向外界披露,在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会昌县筠门岭境内有
汉仙岩,为赣南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莱”的称誉,其自然景观可以跟龙虎山和武夷山媲美。由羊子岩、汉仙岩、盘古山、羊角古城和会仙温泉等景点,湘水贯穿其南北。1995年,汉仙岩风景区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汉仙岩因八仙当中的汉钟离在此修炼得道成仙而得名,因此有“仙家圣地”之美称,被明代士大夫王廷臣赞誉为“虔南第一山”。传说韩湘子也曾在此修道,成为湘江名称的由来。
水利概况
通航情况
会昌段筠门岭以下至会昌县城河段,地势较平坦宽阔。水流缓慢,原是该县主要航道。明、清时期,木帆船直航筠门岭乡羊角、元兴一带,筠门岭圩上下二、三公里曾泊船数百艘。建国后,由于过量伐木,水土流失严重,1966年又在站塘拦湘江筑坝建水轮泵站,泥沙淤积,河床提高,航程缩短,1985年木帆船只可通航至站塘,机帆船要在汛期方可通航。
水利工程
自元兴村入境后至筠门岭,是青山环抱的曲折狭小河道。水流湍急。两岸石山林立,暴崖陡壁,地势险要,古时是军事要地,是布设水利、水电设施,建筑中、小型水库的好河段。流域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25×104Kw,建有中型
石壁坑水库及左陂水库等6座小一型水库、天主任水库等11座小二型水库。
石壁坑水库,位于会昌县文武坝乡小坝村。设计洪水位206米,校核洪水位206米,汛限和正常高水位206米。总库容57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1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文武坝乡4个村的农田3000亩。防洪保护下游农田2.5万亩。配套建成坝后式电站1座(一级站)和引水式电站1座(二级站),装机5台,容量2290千瓦,保证出电力553千瓦。石壁坑水库于1958年冬开始动工兴建。1970年10月,主坝工程顺利完成。1971年4月,林苏渠道正式放水灌溉。1973年1月,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1975年3台机组全部投产。
佐陂水库,位于会昌县西江乡。1958年7月动工兴建,是会昌县建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14平方公里。总库容34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2万立方米。1963年,东西渠道建成,总长19.5公里,灌溉火星、兰破、大田、南星、西江、湾兴、千工、牛睡、背坑9个村(大队)农田6000亩。1975年冬,大坝加高10米,又重开溢洪道。1981年10月,建成配套电站,装机1台,754干瓦。1985年10月,第二台120千瓦发电机组送电。
东乡水库,位于会昌县文武坝乡。1965年9月动工兴建。1966年1月,大坝竣工,长70米,高1米,有效库容211万立方米。开渠1条,长2.5公里。总投资7.5万元,其中集体自筹资金2.5万元。投工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万立方米。1969年10月,由国家投资建成电站,是会昌第一个国营小(一)型水电站。
西坑水库,位于会昌县西江乡,为浆彻石坝式水库。民国37年曾一经勘侧,作出了兴建方案,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建国后,经水电局勘测,作出施工方案,于1966年8月由工程指挥部组织全公社民工8000名开始兴建。1967年大坝竣工,高26米,长104米。主干渠3条。倒虹吸管1个,长150米。总库容42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1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实际灌溉面积4000亩。灌溉河背、塅脑、千工、湾兴、红星等5村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