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珍珠泉记》是清代文学家
王昶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先对济南多清泉的原因作了简要考释;既点明珍珠泉所在,介绍了济南城的特点,同时又说明了珍珠泉清的原因,突出了珍珠泉的优越;然后转入描述珍珠泉,而集中表现其所以为“珍珠”的奇景,并引证以解释泉珠的聚散原因。文章语言简洁生动,记叙集中明了,精短有趣。
作品原文
游珍珠泉记1
济南府治2,为济水所经3。济性洑而流4,抵巇辄喷涌以上5。人斩木剡其首6,杙诸土7,才三四寸许,拔而起之,随得泉。泉莹然至清8,盖地皆沙也9,以故不为泥所汩10。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者。
泉在巡抚署廨前11,甃为池12,方亩许,周以石栏。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13,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14,累累然15。《亢仓子》云16:“蜕地之谓水17,蜕水之谓气,蜕气之谓虚18。”观于兹泉也,信19。是日雨新霁20,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21,移晷乃去22。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23,兹泉盖称最云2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济南府的官署所在地,是济水所经过的地方。济水素有潜流地下的特点,水流一遇到地缝就喷涌而出。如果有人折一段树枝削尖它的一端,往地下一插,才三四寸左右,再把它拔出来,立时就有泉水流出。那泉格外清澈晶莹,大概因为此处地下都是沙砾,所以泉水不会被污泥弄浑;然而却没有像珍珠泉这般奇妙的。
珍珠泉在巡抚官署门前,砌有一个大水池,方圆一亩左右,四周有石栏杆围绕。我凭靠着石栏杆望去,只见泉水从沙底涌出,气泡儿忽而聚集,忽而散开,忽而中断,忽而连续,忽而湍急,忽而舒缓;在阳光的照映下,大的像珍珠,小的似玉玑,颗颗从水底上升到水面,瑟瑟作响,接连成串。古书《亢桑子》上说:“大地经过变化成为水,水经过变化成为气,气经过变化成为虚空。”参观了珍珠泉以后,我以为确实如此。这一天雨后初晴,我同弟子吴琦、杨怀栋到珍珠泉游览,流连多时才离去。济南有名的泉有十四处,这珍珠泉可称得上是最有名的了。
创作背景
此文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济南素有泉城之称,而其中以珍珠泉尤负盛名。在一个金秋时节,作者偕同其弟子吴琦、杨怀栋三人,到济南游览了一次珍珠泉,创作了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历代文人雅士皆不乏题咏济南泉水之作,但是最脍炙人口者却无过此篇。在这不足三百字的短文中,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在总体构思、景物描写方面的非凡功力和卓越才华。
作品的总体构思似乎沿袭了游记的一般陈式,即先说明泉水的由来,然后转入对泉水的观察,最后交代同游之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这种逐层排列的方法固然能起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效果,但有时却因为过于整齐、缺少变化而显得呆板滞重。显然,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为了摆脱可能出现的僵化的局面,达到灵秀飞动的境界,作者采取了独特的不露痕迹的补救的方法,这就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几句话:“是日,雨新霁,偕门人吴琦、杨怀栋游焉,移晷乃去。济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兹泉盖称最云。”按一般逻辑,天气情况在第一段交代,但作者却把它放在了最后,而且显得那样的漫不经心,自然有致。在经过一段陈式化的演绎和《亢仓子》枯燥的说理后,忽然柳暗花明,进入这样一种清新的境界,不禁使人如醍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由因此所造成的疲惫感、厌倦感顿时消失殆尽,接踵而至的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醉意。关于泉水的总体情况,一般的处理也是放在篇首,但作者却放在了最后,这种由不平衡所造成的倾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淡化了由过分平衡造成的僵滞。
此篇的景物描写在全篇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由于作者能够从特殊情境出发,抓住观照物的典型特征,着意渲染,因此,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下面的描写:“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从意象上看,这一段文字除了“珠”“玑”外,并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喻象,作者好像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文章,而是与朋友叙旧,和家人谈天,虽随意流走,却是那样地娓娓动听,富有魅力,如同天籁。因此,单纯中见丰富、朴素中寓瑰丽,是此篇文字的主要特征。“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瑟瑟然,累累然”,这几个排比句的运用正暗含了以上的匠心,从意义上讲,可谓写尽情态,无以复加,从音节上说,更是抑扬顿挫,自然有致。
名家点评
中国民航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崔承运:这篇小品脱尽纵横之气,写得清新自然,似乎是无意为文,然而却淡然天真。对济水洑流、插木成泉的描写,好像是作者亲眼所见,随笔记之,按照自然界本身的妙理,不假雕饰,读来颇有天趣。写景文字,简净而生动。对珍珠泉的描绘,只用了36字,却传达出了泉水的形状、气势、神态和色彩,绐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字简净,气韵生动,称得上是传神之笔。(《历代小品大观》)
作者简介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