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语
文化术语
渤海语,即建立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的我国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所使用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渤海国官方书面语只有一种文字即汉字,而汉字与汉语又是相一致的语言和文字,那么,渤海官方语中的口语很可能与其书面语———汉字相统一,即官方语用汉语。
发展历史
值得说明的是,之所以没有把渤海国国语———靺鞨语作为渤海官方语认定,主要是基于对时期国语地位的认识来考虑的。辽在建国初期,就根据汉字创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与自己的民族语言相一致,即既有国语———契丹语,又有国字———契丹大、小字。二者相辅相成,力求保持其主体民族最基本的传统。辽的国语———契丹语与汉语一道,共同成为辽的官方语。但辽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期,汉语、汉字在辽代官方的普及程度日趋广泛,大有取代契丹语、契丹字官方语地位之势。
金代在建国之初,为了保持其民族传统,也创建了与自己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但由于金统治区的扩大,金朝官吏中汉人官吏的增加,乃至女真贵族的急剧汉化,金的国语——女真语与汉语一道作为官方语地位的初衷并没有得到实现。据金光平、金启猔研究,“熙宗时,宫廷中汉风、汉语已占压倒优势”,就连熙宗本人已“尽失女真故态”,“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到了世宗时,朝廷上已经很难听到有人说女真话了,以至大定二十五年,金源郡王(后继位为金章宗)进封原王,判大兴府事,“入以国语谢”时,世宗非常高兴,“且为之感动”了。金朝后期,不仅朝廷上听不到女真语,而且朝廷高官(包括女真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使用女真语了。
这种情况,与女真文字的命运基本一致,至今尚难以发现用女真文字发布的金代诏令,尚难以发现用女真文字作印面文字的金代官印。可见女真语、女真文字在金朝一直没有取得相应的官方语地位。
渤海立国的情况与辽、金有很大不同。渤海建国者大氏及其部众是在逃归靺鞨故地建国的,此前,他们曾在汉人统治区营州留居了近30年,汉化很深,早已习惯于汉语的应用。恐怕正是这个原因,渤海从建国开始直到灭亡,一直没有像辽、金那样创建与自己主体民族语言即国语——靺鞨语相一致的文字,而是顺理成章地沿袭了’与汉语相一致的汉字。渤海立国之初,即“宪象中国制度”,中晚期汉化尤甚,唐穆宗即称渤海为“与华夏同风者”。渤海亡国后,辽朝“治渤海人—依汉法”。金代治渤海人也每同汉人,郊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勃海同汉人””晷,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制汉人、渤海兄弟之妻服阕归宗,以礼续婚者,听”,金朝“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谋克户”固。
据王世莲先生研究:“显仕于辽、金两代的渤海仕宦,不但会汉语,通汉文,也通女真、契丹的语言文字。所以,金之外交使臣多是渤海人,他们既是外交官,也是通事。”上述现象都说明渤海人汉化之深以及汉语、汉字的普及程度。因此,渤海国时期,其国语——靺鞨语一直没有取得与汉语并列作为官方语的地位,而且渤海的官方语恐怕在渤海较早阶段就被定格为汉语了。
研究
《旧五代史·渤海靺鞨传》曾记载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渤海国语言资料:“渤海靺鞨,其俗呼其王为可毒夫,对面呼圣,笺奏呼基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世以大氏为酋长。”《新唐书·渤海传》谓:渤海“俗谓王曰可毒夫,曰圣王,曰基下。其命曰教。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册府元龟》说的更为具体:渤海“其俗呼其王为可毒夫,对面为圣王,笺表呼基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世以大氏为酋长。”这里对渤海王的三种称谓至关重要,但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 其俗呼其王为可毒夫”,这是说其民族固有的传统语言即国语称其王曰“可毒夫”;“对面为圣王”,这是说当面称其王曰“圣王”“, 圣王”是汉语,可见渤海立朝语即官方口语是汉语;“笺表曰基下”,这是说渤海官方书面语称其王曰“基下”,“基下”是汉语,即陛下。可见渤海官方书面语与口语也是一致的。中原王朝当面可称皇帝为“圣上”,也可称“陛下”,书面语也与口语同,既可书“圣上”,也可书“陛下”。渤海也应如此,如“对面曰圣王”说的是官方口语,但贞惠公主墓志、贞孝公主墓志中均称其王大钦茂为“圣人”、“皇上”,可见渤海官方书面语也可用作官方口语。知道了渤海官方口语与书面语的同一性,则“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等语均可解。即这些称谓既是官方口语又是书面语。
其实《旧五代史·渤海靺鞨传》、《新唐书·渤海传》与《册府元龟》的上述记载,主要是说明了渤海官方口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性,读史者切不可过于拘泥。若以为既称王曰“圣王”、妻曰“贵妃”、长子曰“副王”,就只能一字不差,一字不易,这就不符合汉语自身特点和规律了。例如“妻贵妃”,唐天子在给渤海王的敕书中亦称渤海王之妻曰“妃”。日本史料在提到渤海王之妻时既称之为“妃”,也称之为“后” 。再如“长子曰副王”,这个“副王”无疑就是渤海国王的法定继承人———嫡长子,唐天子在给渤海王的敕书中就有“副王”的称谓,但在贞惠公主墓志、贞孝公主墓志中也称之为“东宫”,与中原王朝对太子的称谓相同。这些情况从一个侧面既反映了渤海官方书面语与口语的同一性,也反映了汉语同一概念语词的多样性。
下面再看一下前引《新唐书·渤海传》提到的渤海王“其命曰教”。前引《册府元龟》的相关记载对此不仅没有解释和说明,而且把这条重要史料遗漏了,我认为这条史料尤其不应忽视。
《大唐六典》云:“凡上之所以逮下,其制有六,曰制、敕、册、令、教、符。天子曰制、曰敕、曰册;皇太子曰令;亲王、公主曰教;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可见渤海王“其命曰教”是取唐亲王、公主之等级制度的。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第二代王大武艺均被唐廷册封为渤海郡王,自第三代王大钦茂开始被唐廷册封为渤海国王。因此,渤海作为唐朝册封的藩国,其国王在政令称谓方面取唐朝“亲王、公主”等级是符合唐朝律令制度的,也是符合自己相应的等级身份的。同时,渤海王“其命曰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渤海以汉语作为官方语的历史真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13: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