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是明代
张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律诗用形象语言、凄苍的笔调,将诗人奔波江湖、怀乡思亲等诸多感怀尽泻于诗中。诗以清新的语言,深沉的感情,将羁旅的愁苦、客子的孤独、乡梦的频繁、征衣的尘垢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艺术感染力。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也有景物衬托。
作品原文
渡江
扬子江①头几问津②,风波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④忙于我,南去青山⑤冷笑人。
孤枕不胜⑥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⑦尘。
交游落落⑧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扬子江:即长江。扬子,本是扬子古津渡附近一座桥名。因这古津渡是时还无名,人们就用“扬子”来称此津渡。隋末,朝廷又在此设扬子镇,又用“扬子”来名镇。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废扬子镇,置扬子县。后又因扬子津、扬子县而将令仪征、扬州一带的长江,称为扬子江。近代,人们又将长江统称为扬子江。
②几问津:几次求渡。津:渡口。问津:询问渡口。
③风波:比喻纠纷或患难。
④西飞白日:指夕阳。
⑤南去青山:因为渡江北上,故云。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载:“张弼题诗金山:‘西飞’……有一名公见而物色之门:‘此当为海内名士。”’
⑥不胜:犹言不堪,难忍。
⑦敝裘(qiú):破旧的皮衣。帝京:既指天帝住的地方,也指皇帝住的地方。
⑧交游:结交朋友,也指朋友。落落:稀疏貌。
⑨吟对沙鸥:古之高人逸士常以沙鸥为友,叫做“鸥社”“鸥盟”。诗人自觉交游零落,只好把新作对沙鸥来吟子。沙鸥:一种水鸟。怆(chuàng)神:黯然神伤。
白话译文
扬子江头我几度寻问渡口,江上风波依旧而客愁却不断更新。
往西飞的太阳比我还忙,南去的青山冷冷嘲笑忙碌的渡江人。
孤枕独眠不堪乡国梦,敝旧的衣裘上还带着帝京的风尘。
昔日的朋友都已零落星散,面对沙鸥吟诗多么凄怆伤神。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明,诗人途经镇江附近长江中的金山时,触景感慨,疲于奔波、倦于做官、怀乡思亲、意欲归隐的心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怀的诗作。
诗首联元气淋漓,笼罩全篇。“几问津”把多年飘漂、万里远游的辛酸,概括无遗;“客愁新”把韶华易逝、功名未就的感慨,描绘尽致。
颔联绮心秀句,别出心裁,一个“忙”字,诙谐地把“白日”不停地向西运行,比之自己为了一纸功名奔走于长安道上,是自我解嘲,也是自我解剖。一个“冷”字,又以拟人的手法,把“青山”的冷眼看热客,冷笑对俗人,写得既尖酸,又含蓄。
颈联化用前人成句,像是出诸肺腑。“孤枕”句从岑参《
春梦》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获得启发,“敝裘”句从陆机《顾彦先赠妇》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摄取精神,均收到了“如盐着水”的艺术效果。
尾联抒发聚散无常、交游星散的慨叹,使乡思友情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故能更加动人、感人。
此诗构思精巧,语意新颖,特别是颔联“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前一句用不合常理的推断,反映了羁愁的深刻;后一句从青山的博大凝重,反衬出为生存或为发达而离乡背井、别妻离子是多么渺小。
名家点评
明代书画家
董其昌:“张东海题诗金山‘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有一名公见而物色之,日‘此当为海内名士’。”以“忙于我”写日之东出西没,化己之北行为山之“南去”,俱陈字见新,平字见奇处,诗思之妙,令人叫绝。而“青山”竟会“冷笑”,更足以语惊四座。其中“冷”字下得最有力度,青山意态之冷峻,正见诗人于羁宦之不自堪也。凭此二句,确足可担当“海内名士”之名。(《画禅室随笔》)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胡光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张明非:此篇写羁旅飘泊、奔波愁苦的心绪,构思巧妙,刻画精工。尤其“西飞”一联,诗意顿挫腾挪,“忙于”、“冷笑”二词运用人神,使人击常叹赏。(《新编千家诗》)
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张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则此诗原为下第后作,故多感慨语。此诗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此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诗人的孤单漂泊。(《丽堂诗话》)
作者简介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进员外郎,迁南安知府。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卒,年六十三。张弼工草书,善诗文。所作诗语言平易,不乏抨击政治弊端、关切民生疾苦之作。有《东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