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清华大学的学术支撑机构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成立于1976年,负责清华大学数字校园的研究、规划、建设、运维、用户服务与培训,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支撑机构。
中心简介
中心下设综合办公室、研究开发室、运行服务室、开放实验室、培训部及数字校园联合研究中心,共有教职员工110人,在读研究生10多人。
中心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涵盖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各项工作,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目前,由中心研发并投入运行的校级信息化应用系统近百个,包括学校信息门户、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交换等平台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网络教学、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重要应用系统。计算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在清华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化支撑作用。
在建设清华大学数字校园的过程中,由中心提出的“数字校园”、“大学资源计划(URP)”、“信息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运行服务体系”等高校信息化理念,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以清华大学信息系统为基础研发的高校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及其系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全国数百家兄弟院校,推动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在完成学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同时,中心还承担了国家和相关部委的重要科研项目,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构架、集成及示范应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学院示范工程”、“网上教育结算系统”、“863”软件重大专项“基于Linux的高等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审核系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等。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计算中心)自1976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征程,她伴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的步伐,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高校跨越式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程。回顾计算中心三十五年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了她由初期单纯提供科学计算服务,发展为集数字校园的研究、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用户服务与培训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新型高校信息化支持中心,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学术支撑机构。
计算中心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科学计算阶段(1976年-1987年)
1976年 计算中心成立。
1978年9月 计算中心成为校系共管实验室。
1981年 引进日本富士通M-150F计算机系统,该设备是当时全国教育系统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计算中心进入科学计算辉煌时期。
1983年4月 计算中心为日本富士通公司研制了Fortran动态分析程序,是我国首次对国外出口软件。
1984年 引进美国Honeywell公司DPS-8/52计算机系统,该机器大大提高了学校科研、教学的工作效率。
1985年12月 计算中心从计算机系独立出来,成为校属中心实验室。
1987年1月 引进当时世界先进的并行多处理器小巨型机——美国ELXSI Y6400计算机系统,将学校科学计算带入一个新高度。
1987年 计算中心完成主楼高速网,该网络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87年11月 计算中心开发了清华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
1987年 计算中心成立网络信息室,负责校园网筹备工作和计算机网络及大型数据库的研究开发。
1987年10月 计算中心作为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负责亚运会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该工程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该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进步特等奖”,国际CWSA提名奖。
第二阶段
多元化探索阶段(1988年-1995年)
1989年 计算中心代表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第二炮兵指挥中心合作将DPS8/52升级为DPS8/70,并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9年 计算中心承担国家科委863 CIMS项目(成都飞机制造公司CIMS工程项目)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设计部分,并获得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9年 开始建设国内第一个100M FDDI为主干网的校园网。
1989年9月 将网络信息室分为网络室和信息室。
1989年12月 成立“综合信息网络技术研究所”,加强网络技术研究。
1990年 计算中心成立计算机教学室,承担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
1991年9月 为全校非电类专业学生开出了第一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
1992年 从网络室中分出校园网控制室,负责校园网络工程,加快校园网建设。
1993年1月 由计算中心建设的清华大学校园网通过国家计委验收。
1993年9月 挂靠校长办公室的信息中心与计算中心合并,在计算中心成立信息室,负责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教务处下属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CAI)纳入到计算中心,与教学室合并,共同承担全校本科生非电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与实践。
1994年2月 计算中心为家庭使用校园网进行工程安装和调试。
1994年 计算中心与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建造的基于因特网信息技术的高速网络——中关村教育科研示范网NSFnet与国际互联网连接,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此研究成果对中国高校校园网乃至整个国家网络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1994年12月 由计算中心开发的清华大学选课系统、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教学CAI课件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95年 计算中心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信息服务网站——清华大学主页。
1995年3月 为支持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ERNET)建设,计算中心的网络研究室和校园网控制室并入CERNET网络中心。
1995年3月 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第三阶段
教学与信息化阶段(1996年-2005年)
1996年 清华大学“211工程”一期启动,计算中心承担了“信息与网络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建设”和“CAI公共基地建设”三大项目。
1996年4月 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建成并于校庆日正式剪彩启用。该实验室是清华大学“211工程”的第一个成果,也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的联网计算机实验室。
1999年1月 计算中心承担的“211工程”项目“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和“信息与网络应用”项目通过国家三部委验收,这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211工程”项目。
1999年10月 计算中心自主开发的网络教育支持系统——清华网络学堂上线运行,它将教师网上多媒体教学、学生网上课件点播、师生交流、学生自习、做作业、考试和评估等多项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师生网上交流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环境。该系统现已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教学支撑环境,年度上网课程超过4000门。
2000年10月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2000年12月 由计算中心研制开发的“高校综合教务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基于Lotus Domino平台的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网通用计费系统”通过了国家教委的鉴定。
2001年9月 建立“清华大学数据中心”。
2001年12月 以计算中心为主要成员的“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中心承担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6月 完成《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十五”规划》。
2002年10月 成立“网络信息用户服务中心”。
2004年3月 计算中心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称号。
2004年7月 计算中心研发的网络教学系统通过国家CELTS标准认证。
2004年9月 计算中心承担的“985工程”一期“信息与网络应用”建设项目通过学校验收。
2005年6月 以计算中心为主要成员研制的“大规模可伸缩的网络教学系统”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该成果2006年1月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7月 由计算中心承担的清华大学“985工程”二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信息与网络应用”正式启动。
2005年7月 计算中心举办了“第一届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之后该会议每年举行,现已成为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域的高端系列学术研讨会。
2005年8月 计算机教学室独立于计算中心,成立“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计算中心不再承担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
2005年8月 将信息化研究室分为研究开发室和运行服务室。
2005年9月 计算中心承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与实验基地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四阶段
数字校园建设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4月 计算中心承担的“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学校验收。
2007年12月 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是其重要分实验室。
2008年5月 完成《清华大学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十一五”规划》。
2009年4月 “985工程”二期专项“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整体上线成功。
2009年 承担教育部重大专项“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子项目“总体设计与技术指导监督”。
2009年9月 校园卡二期工程交付使用,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集成度更高、个性化更强、主动式、高效的信息服务。
2009年10月 新版信息门户正式投入使用,完成26个应用的上线部署,为全校师生用户提供服务。
2010年6月 承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研制任务。
2010年10月 由计算中心承担的清华大学“985工程”三期“信息化建设百年校庆紧急启动项目”正式启动。
2011年4月 推出了清华大学移动门户,建立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完成“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校庆晚会校友招待演出和 “水木清华”百年校庆文艺晚会3次大规模网络视频直播工作。
2012年1月 新一版信息门户上线试运行,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全面进入信息集成阶段,突出了清华大学数字校园“信息资源整合、业务应用关联”的特点。
2012年3月 计算中心牵头研制的《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7个行业标准由教育部正式发布,这是教育部正式发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机构设置
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作为计算中心对外的窗口及枢纽部门,承担着中心的学生事务、科研、人力资源、外事、财务、设备资产、安全保卫、行政后勤、对外接待等多项管理工作,为中心开展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运行、服务与成果推广等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保障。
研究开发室
研究开发室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的核心业务支撑部门,承担着清华大学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任务,以大学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设计开发与升级维护为核心工作,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教育行业信息化咨询规划、教育行业软件产品原型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多年来,研究开发室来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完成了清华大学数字校园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大学资源计划(URP)”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系统框架;构建了由教学管理、网络教学、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办公系统等组成的清华大学电子校务平台;研发了由信息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交换、信息服务、信息发布等组成的信息系统集成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
研究开发室下设六个业务组,其中学生组负责教学和学生管理域信息系统建设;人事组负责科研和人力资源管理域信息系统建设;财务组负责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域信息系统建设;办公组负责教学科研支撑系统建设和校内办公系统、主页网站建设;平台组负责校内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集成工作;质量保障组负责测试、美工、研发环境维护等。
运行服务室
运行服务室承担清华大学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用户服务工作,建立了数字校园运维服务体系,管理着各类服务器、网络、安全等设备300多台,近100个信息系统,设备总容量近140TB的集中存储,为信息系统提供了“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集成、共享、准确”的数据环境,为4万多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提供“及时、准确、贴切”的用户服务,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支撑作用,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好信息化运行服务保障。
培训部
培训部秉承清华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将计算中心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培训课程,形成了涵盖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管理和信息化研讨的三类课程体系。2006年,培训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研发基地和培训基地。2009年,培训部自主研发的“Web应用开发工程师专业技术证书”项目 ,荣获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综合项目一等奖 。
培训部多年来积极进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以丰富的资源、全新的理念、一流的设施、精选的课程、博学的师资、名校的风范、严格的训练、规范的管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为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播信息化建设理念、培养实用型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数字校园联合研究中心
数字校园联合研究中心是计算中心负责数字校园建设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执行机构,致力于清华大学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成果在国内高等教育行业的应用推广。联合研究中心与合作伙伴北京清元优软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协作,依托清华大学信息化先进经验、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了普适性的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理论研究”与“工程服务”的优势互补,形成了集理论研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工程实施、售后支持为一体的数字校园推广体系。为国内高校提供完整的信息化建设、实施与集成服务,实现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并行,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现任领导
计算中心主任:蒋东兴
蒋东兴,副研究员,1970年生于湖南。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199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留校任教,一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建议书(2011-2015)》、《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教育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方案书(2007-2011)》、《“2008-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领域项目建议报告》、《“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题报告》、《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战略研究报告(2008)》、《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战略研究报告(2010)》、《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纲要(2006-2010年)》和《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等规划、报告的起草工作;主持了清华大学“985工程”/“211工程”信息与网络应用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等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网络学院示范工程”、“网上教育结算系统”,“863”软件重大专项“基于Linux的高等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构架、集成及示范应用”,“十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系统”,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教育部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总体设计与技术指导监督”、“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子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主编了《CELTS-33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书籍5部,取得专利4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次。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教育部“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技术组 组长
北京市计算机用户协会 副会长
主要出版物:
《Windows Sockets网络程序设计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2
《Internet实用指南》,铁道出版社,1997.10
《Windows Sockets网络程序设计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
《TCP/IP基本原理与UNIX网络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计算中心副主任:陈怀楚
陈怀楚,高级工程师,1973年生于宁夏。1991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1996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9年3月留校任教,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数字校园与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的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工作期间承担了清华大学信息门户系统、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数字迎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多项应用系统的研发工作。曾获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校先进工作者称号等。信息门户、综合教务等系统在国内近百所高校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计算中心副主任:佟秋利
佟秋利,副研究员,1970年生于内蒙古。199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3月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硕士学位。
1993年7月留校任教,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清华大学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服务工作,在清华“211工程”项目中承担信息系统建设分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参与或负责的集成财务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极大推进了清华大学信息化进程,其中有两项通过了专家鉴定,鉴定水平为国内领先。1998年以来在学校集成财务系统的建设中,将财务工作中核算、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引入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集成财务系统中以电话查询、网上查询、触摸屏查询等多种形式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各级财务主管提供了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清华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及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8获校级先进工作者,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群体奖。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机构设置.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现任领导.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9 22:31
目录
概述
中心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