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钞关
淮安榷关
淮安钞关,民间俗称淮安榷关、淮关,位于“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淮安钞关设立于明清两朝,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向中国大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收税。民国时期裁撤。
简介
淮安钞关,民间俗称淮安榷关,或淮安关、淮关,是“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钞关位于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北板闸,设置于明清两朝,于民国时期被裁撤,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淮安钞关是中国“八大钞关”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钞关。
水陆要冲
“中国运河之都淮安中国大运河相伴相生,历史上因运河而多次繁荣,两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均为运河沿线的名城。淮安地处中国大运河中段,距北京一千公里,距杭州七百公里,居水陆要冲,为运河枢纽,这个地理位置决定淮安一定会成为运河重镇、富饶之地。
淮安作为黄淮运交汇处的咽喉重镇,一直是军队驻防的重点城市。由东晋至明朝,历代统治者修筑了“淮安三城”(旧城、新城、夹城)。淮安三城西接运河,北阻黄淮,三城一体,首尾呼应,有固若金汤之誉。这在全国都极少见,故淮安三城名扬四海。明代倭寇、清代太平军和捻军,都知难而止,未能将其攻克。
淮安作为水陆要冲,是明清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明清时,每年要将南方所产的粮食运往京城和北方,此粮称为“漕粮”。据史书载,明清朝每年经淮安进京的漕粮为400万担上下。清代在全国建有十大粮仓,淮安清江浦的丰济仓是其中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储粮库,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当年储粮达100万石,因而清江浦有“天下粮仓”之称。明代,从淮安年分销出去的钢盐为15万多引,一引为200斤盐。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盐引总数没变,但每引重量增加到了688斤,翻了三番有余。两淮盐商年缴纳引价银共35.25万两,余课银计60万两,合计95万余两。明清时清江浦清江督造船厂有四大厂82分厂,共有工人6000名,明弘治三年(1490)至嘉靖十三年(1534)共造船2.95万艘,平均年产670艘。于是,在淮安朝廷设立了工部分司,设立了漕运总督府和河运总督府,总督为从一品大员,有漕船万余,漕军12万人。
美国学者黄宇仁在《明代的漕运》中列表当年的全国18个大城市,淮安位列第九。清代康熙三年(1644年),彼德·冯霍姆率领荷兰使团经过淮安时,其旅行日志称该城是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这些史实,都印证了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所著《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淮安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富裕的城市,位于东南与东方之间,是蛮子省的门户。因为该城邻近黄河,所以大批的船舶途径此地,每日穿梭不息。大批的商品在此集散,通过黄河运到各地销售。这里还产食盐,不仅可供本城之用,而且还可输往其它各地。大汗从这种贩盐的交易中取得了庞大的税款。”
淮安钞关,应时而生,生在要冲的咽喉之地——板闸镇。
(注:史载:明万历年间,全国只保留了最重要的8所钞关,其中7所在运河沿线,从北向南依次是: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关、北新关(杭州),只有江西九江例外。)
当年原貌
板闸,即明代平江伯陈瑄清江浦河时所建四闸之一。板闸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面湖背海,左江右河,明清时为南北舟车要道。《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板闸,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板闸实为咽喉要地也。”
当年设在板闸的淮安榷关,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淮关监督署衙门,二是淮安大关,这两大部分组成了淮安榷关的主体。第三是因淮安榷关而形成的板闸古镇。《淮关小记》有诗云:“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这家家依淮关而过活、婢女都能借出一斗米、仆人都以马代步的景致,生动地描写了淮安榷关所在地板闸古镇当时的繁荣。
淮安钞关最早见于史籍记载是在明宣德四年(1430年)。
淮关监督署衙门有大仪门,门旁是一对有屋檐高的波斯大石狮。门里是左、右鼓亭,是每天早晚奏乐的地方;紧挨着鼓亭的是左、右辕门;背对着仪门,在左辕门外东南角有一座3窗12门的更楼,这是供更夫休息的地方;仪门前有一块写有“楚水司储”四个大字的照壁,照壁左右各有一根近20米高的旗杆。大门内东边还有土神祠三间,对面戏台一座。另有头役班房4间。大门内西边则有关帝殿3间,对面戏台一座。健快班房两间。
再走就进了淮关衙门的二门。二门东侧有文武二帝祠3间、官兵的宿舍,西边是钱粮、商税等办公用房。中间有大堂三间,上有“厘革宿弊”、“公平正大”等匾,二堂3间,写有“为臣不易”之匾,配有正房、内宅、耳房、厢房、游廊、书房等。
再后面就是怡园了,也就是后花园。花园中有爱莲亭、与善堂,更有一处文津书院,是当年给生员、童生讲课之处。建此书院的淮关监督李如枚在园内立有一石刻,上书:“敦实谓之富,尚德谓之贵,崇礼谓之丰,从厚谓之余。”
淮安大关(关卡)则设在运河大堤之畔。它由一座两层的关楼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楼顶上写有“淮安大关”四个大字,老远就能看见。大关具体办理货船的查验、报关、收税等事宜。现在,由板闸街转上大运河大堤,仍能看见当年淮安大关的石码头。
淮关监督署衙门,规格为道台级,建筑规模当在三万平方米以上,比淮安府署要雄伟。监督为淮安榷关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旗人,也有由皇帝亲戚担任的。清代著名学者、诗人王渔洋(后官至刑部尚书)、近代古文三大家之一的冒广生(《钵池山志》(六卷)等书作者)均任过淮安关监督。史载,淮关监督的月薪仅为20两银子,不过一年办公经费却有一万两。淮关衙门和大关上,有官吏至夫役千余人。笔帖式为监督之副手,月薪为19两银子。下属的官职还有税课大使、巡检、护库武弁、职役、夫役等,最少的月俸只有六钱四分银子了。
税收第一关
淮安钞关设有三关十八卡。三关为板闸关、宿迁关(在今宿迁市)和海州关(在今连云港市)。十八卡为:上一铺(在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下一铺(在今淮安区南角楼)、清河闸(在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码头(在今淮安市淮阴区)、高良涧(在今淮安市洪泽区)、顺河集(在今淮安市淮安区)、东沟(在今阜宁县)、益林(在今阜宁县)、流均沟(在今淮安市淮安区)、车桥(在今淮安市淮安区)、老坝头(在今盱眙县)、蒋坝(在今淮安市洪泽区)等。
清朝开始设的关有三,一是户部钞关,就是设在板闸的淮安钞关,专收商品货物税。二是户部储粮关,设在清江浦(现淮安市清江浦区),专收粮食税。三是工部抽水关,设在清江浦,专收船料税,因为当年清江浦造船业发达,竹、木、铁钉、麻、油等均可抽到税的。之后,到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户部储粮关和工部抽水关均并入了板闸的淮安榷(钞)关。至此,淮安榷关管辖范畴达4万平方公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榷关。
乾隆初年唐英执掌淮安关之时,运河四大关(临清、淮安、扬州、苏州浒墅关)的平均年税收为50.5万两,淮安关实际税银收入多达62.3万两,居各关之首。淮安是以漕粮运输为主的口岸,粮食流通税占了税收总额六成以上。而在全国常关(内地税关,与征收进出口税的海关相对)之中,淮安关岁入长期位列第三。
当年淮安大关收税的情景是这样的:
每天下午6时许,淮安大关便由石码头放出一排船只,拦住大运河的河面,所有过往船只都得在此抛锚,等待第二天验货交税。往往待过关的船只能排有两三里路长。
第二天,淮安监督署衙边的更楼最先迎来了东方的曙光。这时,更楼的更鼓声渐渐淡去,雄伟的石狮左右的吹鼓亭却开始欢快地奏乐,表示一天的办公开始了。
听到署衙的奏乐声,运河大堤上的淮安大关也开始工作。拦河的船桥撤去了,督检带领“扦子手”、“钞户”以及夫役等上船检验。扦子手用带有刻度的扦子一量船只的吃水深度,载货量就脱口而出报给了督检。钞户则按专业分工工作,茶叶钞户验茶,绸布钞户验布,竹木、油麻、豆子、杂物等也有专人来验,如此这般,填出税单,收缴税金。税率从一分例到九分例再到一钱例到九钱例直到三两例不等。
清王朝的财政收支不分中央与地方,实行“统收统支”,即由各省按照中央政令总征各项赋税,然后在户部统一筹划和监督下开支国家各项经费。由此,三关十八卡的淮安大关成了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极重要的来源,其地位重要由下例可见一斑:康熙朝开始时全国关税为100万两,而淮安关上缴的关税占一半之多。为此,板闸有关税“居天下强半”、“天下盐利淮为大”之美誉。当时有民谣唱:“运到山阳扭个弯,凤凰宝地建三关;朝廷财政摇钱树,国富民强运金山。”
当然,朝廷对这个热点岗位也是严加监管的。一是淮关监督的任期有限制。淮关监督一般任期一年,有的几个月就换。二是惩戒极严。清嘉庆年间初任淮关监督的刘朴,因为没有完成征税指标,被罚银两万两。第二年再罚五万两(相对于月薪20两,这个经济处罚是很重的)。嘉庆十八年淮关监督元庆因关税短少,从四品降为了六品,次年再降为七品笔贴式。严厉的监管使淮安榷关一度成为执行税法最为严明的关卡。
板闸故事
板闸古镇是淮安钞关的第三部分。在古时,他是由东、西、南、北四条石板街组成的。这几万条的古石板,每一条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一条都是一段哲理明言。
故事一:石板街的故事。
板闸古镇上当年住有一户大盐商叫程超户。史载他在镇上拥有多处盐池,每池年产盐2万担。他从楚州运出去的盐究竟有多少已无法考证。他熟读孔孟之书,仁义爱人。一天在大雨中,他看见屋外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摔倒在泥泞中久久爬不起来。再看河堤上上船下船的民众更苦,经常有人滑倒堤上、掉入河中。他想,如果将板闸各街各巷、淮关衙门前后、码头上下都铺上石板,那不是一件大善事吗。想到此,他立即摆下酒席,请来当地所有的船老大,请他们在把淮盐运往外地返回时,每船带几块长条石压潮。船老大们一致赞同。于是,回板闸来的船只,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带回了长条石。石料备足后,程超户又自费请来很多石匠以及杂工,经一番努力,将板闸镇各街各巷、淮关码头大堤上都铺成了石板路。
石板街给居民们带来了方便,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吸引了八方来客。板闸镇上矗立起三元宫、回寺庵等29座寺庙庵观。现在还可看到的是三元宫,它由4座白色的大房子组成一个院落,一间屋里还有位坐在红尘中的观音。这个三元宫,曾做过新四军的印刷厂,当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就是在这里印刷的。
故事二,旗杆与刘罗锅的故事。
在板闸古镇边运河大堤上(原淮安大关门前),还有一根20余米高的旗杆。旗杆曾是两根,当年人们在二三十里外都能看到旗杆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有人迷了路,远远望见旗杆上的大旗,便找到了方向。现在,只能看到一根旗杆了。
那还是在乾隆年间,刘墉和珅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船在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停下,乾隆命令刘墉先乘小船到淮安大关去通报。刘墉素闻淮安榷关执法严明,有“圣旨难逃淮安关”的美誉,便想亲身试一下。于是,他着便装乘着一只小船来到淮安大关前。他先是“偷渡”,但很快被关役发现截获。关役告诉他,过关船只一律要排队按次序验船后才可以通过。这时,刘墉便拿出官威来要强行过关,关役仍拦住他的船并予以训斥。刘墉生了气,就让关役去报告淮关监督,说是刘墉刘大人来了。监督接报后立即来到关上,见刘墉穿的是百姓服装便道:“你这位老者,竟敢冒充刘墉九千岁,该当何罪?”刘墉道:“监督,你好好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宰相刘墉。我陪皇上下江南,万*岁的龙船就要到了,快开关迎驾吧。”监督不认识刘墉,任他如何辩解,就是不信,还下令扣留他的小船。一听这话,刘墉忙调转船头要逃,监督放出快船急追,最终小船被截住,刘墉被带上岸捆绑在关门前左边旗杆上。
不久,乾隆龙船向淮安大关驰来。监督慌忙接驾。在得到乾隆确认后,监督亲自去替刘墉松绑。这时刘墉腰眼硬了起来,为难监督道:“放下我可以,但一不准解绳,二不准刨倒旗杆,否则我就不下来了!”不过监督也聪明,他叫人运来三根长木做成“大吊车”吊住旗杆,再从根部把旗杆锯断,从刘墉的身后抽出了旗杆。从此,淮关门前只剩下了一根旗杆。
故事三,国舅爷与波斯石狮的故事。
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有位国舅叫庆元,他在京城里到处拈花惹草、惹事生非,弄得朝野上下不得安宁。嘉庆皇帝便让他到肥得流油的天一第一关淮安关做监督。国舅当即高兴地答应了,嘉庆皇帝便赐予他两眼花翎二品官衔、见官大三级。国舅爷不日就走马淮关上任。料理了几天关务后,他备感繁劳郁闷。正巧,驻清江浦(现淮安市清江浦区)的河道总督为了巴结国舅,请他到河督府赴宴。酒宴之后,国舅爷便住在河督府不走了。河督心里是“木头人落井——打不到底”,陪着小心问国舅道:“国舅爷,板闸的淮关上可少不了您啊……”国舅回说,自己的衙门没有河督这个衙门大,又不热闹,他不想回去了。听国舅爷这么说,河督立即表示由他出资,在板闸建一座和清江浦河督衙门规模一样大的淮关衙门。就这样,淮关衙门建起来了,和官阶从一品的河督的衙门一样宏伟。这时,讹了人家一座衙门的国舅才回了淮关衙门。回淮关后,他又调用兵卒在衙门最里端开挖了那个后花园。
时隔不久,波斯国向清朝进贡物品,其中有两对屋檐般高的白帆石朝天吼雌雄石狮。当两对宝贝经过淮安大关时,被国舅获知。他当即扣下一对,写了一张收条,交给赠送国宝的波斯使节说:“你到京城后,凭这个条子告诉嘉庆皇帝,就说有一对狮子被我收下了!”
波斯人走后,是淮安人发挥聪明才智,用大葱、大蒜铺在圆木上,慢慢将这对石狮拖滑上岸,再拖到淮关衙门前。这时,人们才发现他们拖来的是三只石狮,因为其中的母狮怀里还抱着一只小狮子。由此,民间就有了“淮关衙门三只狮”一说。可惜这对无价之宝的朝天吼石狮,1967年下半年在“文革”中被“除四旧”打碎烧成了石灰。
国舅的故事当然是传说,不过国舅庆元的劣迹却是实实在在地记录在了淮安地方史册上。说庆元任淮关监督时,有官员潘观察犯了事,出事前将一万两银子寄存于庆元处。最后事情过去了,潘公子前来要还所存放的银子。庆元表面如数奉还,背地里却让仆人装扮成强盗将银子抢了回来。本以为潘公子为此本来就不干净的银不敢闹什么事的,但潘公子竟到淮安府衙告起状来。把总方文登又抓获了所有劫道的“贼”。此案由此惊动了皇上,派刑部侍郎黄炳赴淮来审。最后的结果是,庆元获罪受到惩办,潘氏也因此银是贪赃而获重罪。
钞关衰落
淮安榷关衰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海运分流了货运,铁路兴起比水运更快捷了,运河淤堵难行了,自古以来“重租税以困辱”商贾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等等,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代后期榷关自身腐败的严重。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范金民先生研究,当时淮安榷关的腐败表现在:一是裙带关系带来的吃闲饭的多,从而需增加税收外的盘剥,这大大加重了商人和船民的负担,导致船不走淮安。当时淮安榷关吏书、员役、夫役多达1100员,连监督年希尧也说“淮关各项衙役,诚属过多”,而且“此等人役,均系土著人民,父子兄弟相继入署当差,”世代相袭,关系复杂。如淮安大关的扦子手12人,世代相袭,商人早就打听清楚姓名,预先做了打点,得了好处,扦手便为之作弊,国家的税收大打折扣。另一个淮关监督国栋发现:“淮关口尚有一种跟役,皆系游手好闲之徒,百计钻营,辗转汲引,该家人(淮关关员)等一时碍于颜面,遂为收用。甚至一人而收用十余人者。若辈到关,无所事事,不惟徒耗口食,抑且从中作弊,朋比分肥。”用了这么多闲人的结果,便是“商贾到关,未问正税,先索饭钱,尝见货物无多之客商,其所费饭钱,竟有数倍于正税者。”淮安大关,原来依朝廷规定,商人每纳一两税,可以加收二分“火耗”,后淮关自己又加收验票钱、验笔钱、饭钱等,每笔钱为一钱三四分,几笔一加,纳一两税,实交一两六七钱。于是,“商贾以关钞为第一大害”,“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便有许多的船家,宁肯多走路,也要绕过淮关。
另一腐败表现在给军队“特别政策”上——漕运官军在漕船北上时可搭载一定数量的“土宜”沿途贩卖,这些军队经商的“土宜”(土特产)是免税的。于是,康熙年间每船可带60石,嘉庆年间就增加到150担;乾隆年间准许回空的船带60石,嘉庆年间达到了84石。这些军队公开的“走私”也流失了大量的国家税银。在乾隆年间,临清、淮安、扬州和浒墅四个榷关平均每年各关税收为50. 5万两时,淮安关最高达到62.3万两。但到清代后期,淮安榷关每年只能收到税银两三万两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五月,朝廷来文,将淮安榷关交与两江总督代管,后来就下放给了淮安府管,知府汪树堂于九月任事后,另订章程,整改积弊,第一批就裁书吏60人及一批差役,遣散家丁,革除钞户,另选僚友。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实行货物就厂征收统税,取消内地关卡,板闸榷关最终被裁。大关上人员,四处散去。淮安榷关,繁盛一时,却在之后的二百年中消耗殆尽,只在运河大堤上留下一截光秃秃的旗杆的旗墩。唯有运河大堤石码头边的渡船,还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从这岸渡到了那岸,用一只橹在吱吱呀呀地唱着那首古老的诗歌:“嫩黄柳色水边含,清浦人家聚一湾。十里长堤平似掌,暖风斜日到淮关……”
今日淮关
今天的淮安钞关遗址,已经成为了“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钞关遗址主要由榷关遗址、石码头驳岸遗址、石护坡、石板街、三元宫五部分构成。2006年淮安市政府决定修复钞关遗址,作为板闸生态旅游区的标志性建筑。工程于2008年9月竣工。
现在的淮安钞关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组成部分,拟建榷关风情体验园。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16:20
目录
概述
简介
水陆要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