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消费水平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发展所发生的过度消费现象。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总消费的增长速度应同生产发展速度相适应。社会总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消费水平才能够得以提高,积累水平也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社会总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必须同第Ⅱ部类生产发展速度相适应。社会总消费水平,就是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它是第Ⅱ部类生产的。
消费膨胀的成因
消费需求方面的形成因素
对外开放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优裕的消费方式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借助于发达的
信息传递工具展示在我国广大
消费者面前,起到示范作用,并用在一部分消费者心理上得到肯定和放大,使其消费视野急骤扩大,
消费需求目标
期望值迅速提高他们纷纷仿效高标准的消费生活,把
未来消费的目标模式和需求模式超前强化,致使消费需求膨胀。
第二、
消费需求观念导向效应的作用消费需求可以分为观念性消费需求和现实的有
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观念性
消费需求不仅为生产提供观念性对象,对生产具有功能导向作用,而且其本身还具有率先转变的功能效应这种转变如果与消费需求正常层次相适应,对生产的扩大、消费领域的扩展就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相反,这种转变如果超越了需求层次,使得
消费需求层次发生紊乱,对生产的扩大、消费领域的拓展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而
消费者的
超前消费的
期望值就是
消费需求观念性转变超越正常需求层次的结果。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
经济利益的分配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对于企业用税后
留利资金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如何分配企业用税后留利资金创办新厂的归属权、管理权和利润分配制度怎样确定企业用税后留资金投资而不向
银行贷款所节约的利息如何分配,等等,都没有严格的界定,企业对于用税后留利搞投资的前景感到不确定,因而没有抑制消费扩张冲动的内在动力,往往倾向于将税后留利资金都作为
消费基金发放另外,在没有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缺乏外界
竞争环境的生存压迫感,很少考虑通过积累来增强自己的
竞争能力,而往往偏重于消费。在一些企业看来,企业财产归根到底是国家的,国家不会对企业的衰落和破产袖手旁观,对国家有一种依赖感,而没有危机惑和对未来发展壮大的考虑,倾向分光所得利益这种效应是促成消费嘭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需求作为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必须有
消费基金作为支撑力。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
消费基金盲目增长除了
货币超量发行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非消费基金被通过各种途径被转化为消费基金,从而造成了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时,为了鼓励企业加快进行
设备更新改造,国家规定企业可以在
税前还贷,同时还可以按税前还款额度提取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以大量增加
贷款为手段多提奖金和福利基金,将国家财政
信贷资金转化为
消费基金;二是实行
价格双轨制以后,一些企业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增加
预算外资金的同时,将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三是违反财经纪律向个人变相发放名目繁多的补贴与实物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就通过法途径将非消费基金转化为消费基金;四是由于
税收制度不完善,偷漏税的现象相当严重,就使一部分
财政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五是
转移收入,将国有资金转化为消费基金。非
消费基金的严重流失造成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从而为
消费需求的膨胀提供了支撑力。
消费者行为的
攀比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与其他消费者在收入、消费支出、
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上竞相比较,向高标准看齐,以求得心理平衡的
消费意识。目前,我国这种攀比行为,在城多居民的消费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提高
消费水平,是人们心理变化的一种普遍规律。人们在
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上的趋高心理,从积极意义上看,它起着推动
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不断发展的作用;但从消极意义上看,这又是使人们滋长超现实
消费意识心理,驱使消费瞄胀的一种心理根源。随着人们
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的扩大,有相当一部分
消费者对
消费需求的
期望值越定越高。这是消费需求膨胀的重要心理因素。
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消费需求的形成已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
消费基金,发展成为企业、地方及市场都对消费需求的形成发生作用,而原有的消费需求调控体系却没有随之发生变化,或者有了点变化也不够完善,结果因调控的这种弱效应导致消费需求的膨胀。比如,各种
承包经营责任制所引起的短期行为,以及因为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参数的严重扭曲,在短缺市场下成为
市场主体的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路,无论是把原材料中的涨价因素转嫁出去,还是把本企业中工资成本上升造成的后果推向社会,都是很容易做§Ⅱ的+而国家则眼看着
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却没有相应的
调控手段,或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并且还要对因消费基金的盲目增大而引起的
物价上涨采取补贴措施,结果是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基金的盲目增长。
消费品供给方面的形成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生产效益低,致使消费品供给的有效增长失去了生产基础。
消费品的供给状况,最终取决于消费品的生产状况,而消费品的生产状况则又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生产
效益。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生产
效益越高,消费品的生产量也就越多,从而消费品供给也就越充足,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国民生产效益是影响消费品供给的基本因素。据统计,1989年,我国
国营工业Ⅱ润比上年降低18.8,
亏损企业增加1.2倍,可比成本上升22.4,
资金占用增加49。如此低下的
国民经济效益,当然不可能保证消费品供给的有效增长。
第二、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侧不合理,破坏了资源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中的分配比侧,致使有限的资源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品供给我们知道,在国民经济生产
效益和消费品供给效益已定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状况就主要取决于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例,即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投入状况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比例较为合适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就会比较充足;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的比例不合适,即消费品生产较少或较多的条件下.消费品供给最终都会表现为不足。因为消费品生产较少引起消费品供给不足是必然的,而消费品生产过多也会因冲击了应有的生产资料生产,使消费品生产发展失去了后劲和基础,最终使消费品供给不足例如,过去是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例过小而造成了消费品供给不足;现在是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比例过大而造成了消费品供给不足。因此,在其它条件已定时,消费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伊j是决定消费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第三、消费品
供给效益低下,造成了无效供给增加,致使有限的消费品未能形成有效的供给,从而形成了消费品供给的严重不足。我们姐道,消费品生产决定消费品供给,但并不一定消费品生产越多,消费品供给就越多,因为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品供给不是同一个
经济范畴。在消赞品生产和供给之间还有着其它经济过程(例如
流通),消费品生产出来之后,并不一定能完全成为现实的
有效供给,甚至有时可能生产的越多,反而供给还越少。在其它条件已定的情况下,消费品的生产能否成为现实的
有效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品供给的效益状况消费品供给效益不高,即使生产的消费品再多,也不会使消费品供给增加因此,在消费品生产已定的基础上,消费品供给效益是影响消费品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消费品因结构不合理,以及质次价高等原因而大量积压和报废,有的产品甚至在
流通中积压了生产量的50,其结果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由于消费品供给效益太低,造成了消费品总体的供给不足。
消费膨胀的特点
从现象上看高积累与超前梢费并存
在“一五”、二五、1963-1965“三五”、四五时期我国的
积累率分别为24.2、30.8、22.7、26.3和30.0,而改革开放10年中积累率为33.1。据
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1988年,我国消费总额由1888亿元增~7971亿元,增长3.22倍,年均递增15.4,大大超过
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从
居民消费情况看,吃的向高级食品看齐,用的高级耐用品供不应求,在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887元人民币的1986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新四件”分别达到日本、南朝鲜、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的水平;住的面积越盖越大,标准越盖越高,仅从农民建房耗资看,1986年即达326亿元,城市里私人小楼房、小别墅拔地而起。从社会消费情况看,1978年~1988年,我国的社会消费由215亿元增到1013亿元,增长3.71倍:年均递增16.77,消费总额的比重由11.4%上升到12.70。
从实质上看高积累与超前消费虚实相生
所谓“高是有条件的:第一“高”是与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相比较而言的第二,“高积累是符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第三,“高积累并没有超出
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第四,国民有可承受性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消费总额、
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分别从18881673和215亿元增到7971、6958和1013亿元,分别增长3.223.16和3.7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4,15.32和16.77,三者的增长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期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使用额积累总额和
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速度,我国的消费发展,实在太快了。
消费和投资双膨胀
改革的10年,1978-1988年我国消费和
投资需求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为第一阶段,
消费需求带有碍显的还帐性质,而投资需求却变化不大;第二阶段为1982-1983年,这两年经过调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有下降;第三阶段为1984-1988年,这一阶段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明显反弹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