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鹦属
鸻形目海雀科动物
海鹦属(学名:Fratercula):共有3个物种,体长约30厘米。它们是北极海鹦角海鹦簇羽海鹦。有一张大嘴巴,呈三角形,带有一条深沟。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脚呈橘红色,面部颜色鲜艳,像鹦鹉那样美丽可爱,因此,人们称它为海鹦。
物种学史
最古老的海雀科化石是从美国俄勒冈州发现的Hydrotherikornis,可以追溯至始新世晚期;而Aethia及Uria则是属于中新世晚期。分子钟指出它们起源于古新世的太平洋。在北卡罗莱纳州发现的化石可以区分它们是属于两个海鹦属物种,但后来却被分类为簇羽海鹦及角嘴海雀属物种。另一个已灭绝的物种:道氏海鹦是在加州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 of California)发现,可以追溯至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
形态特征
海鹦体长28-34厘米,翼展50-60厘米。宽大而鲜艳的鸟喙带有灰蓝、黄和红三种颜色,两颊为灰白色。颜色鲜豔,嘴大,三角形。身体粗壮,双翼及尾巴都很短。上身呈黑色,下身则呈白色或褐灰色。头部顶是黑色的,面部主要是白色,脚呈橙红色。喙在繁殖季节时会较大及鲜红。但过后就会变得较细小及沉色。繁殖季节时,它们的喙会变得鲜艳;过后喙会变得较小,色彩也会加深。它们短小的翼适合游泳。它们在空中会频密的拍动双翼,达至每分钟400次。
栖息环境
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回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觉和储藏食物。平时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飞翔。
生活习性
海鹦不论是迁徙途中飞行,还是在栖息地,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统一行动。它们这样做是一种有效的自卫行为,以此向其他动物显示其庞大群体的威力,并标志其栖息地的范围,警告其他海鸟不得入侵其领地。如有凶恶的海鸥入侵,鸟群会发出一片警告声。随后便成群结队地盘旋而起,最后形成一个飞快旋转的环状队形,采用“人海战术”,使入侵者晕头转向,难以找到进攻的突破口,不得不采取“走为上计”的策略。
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吃鱼类及浮游动物,并会以细小的海鱼来喂饲雏鸟。北极海鹦会猎食玉筋属、鲱属及柳叶鱼。它们一次可以带回很多小鱼,有时可以超过一打。它们是将小鱼含在喙中,而非反刍吞下的小鱼。这样可以让它们花更长时间来猎食,并每次能带回更多食物供雏鸟食用。
该属物种
繁殖方式
海鹦会成群的在海岸及岛屿上繁殖。雄性北极海鹦会负责筑巢,及忠于该位点。雄性及雌性角海鹦会一同筑巢。角海鹦的巢穴深1米,而通往簇羽海鹦巢穴的通道可以长达2.75米。簇羽海鹦及北极海鹦是以软泥作为巢底,而角海鹦则会在悬崖的石缝间筑巢。北极海鹦的巢一般是以草及羽毛来围边,有时甚至不会围边。它们的蛋是呈奶白色的,有时略呈紫色。
海鹦的夫妻关系是长期的。雌鸟一次只产一枚卵,呈白色。由双亲一同孵化及喂养雏鸟。它们会用双翼将蛋抱在孵卵斑中。孵化6周左右,小鸟才能破壳而出。出生后6周内,全靠其父母捕来的鱼喂养,小鸟都比较肥胖。六个星期过后,小鸟开始单独生活,身体变瘦,羽毛丰满时飞到海上独自谋生。
雏鸟于夜间出生。雏鸟出生后头几年都会在海上生活,到5岁才会回到其繁殖地。繁殖过后,所有几种海鹦都会到海上过冬,一般会走到远离海岸及较南边的地方。
种群现状
角海鹦和簇羽海鹦分布范围较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而北极海鹦虽然分布广且有三个亚种,但种群发生的密度低,是块状分布。适度数量少,并有可能在其分布范围内迅速不断下降,因此被列为易危。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低危(LC)——2种,易危(VU)——1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8:36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