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狮是海狮科北海狮属哺乳动物。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长250-270厘米,体重约300千克,体色比雄性淡,无鬃毛。幼兽为黑棕色。
形态特征
北海狮是海狮科最大的一种,体呈瘦长的
纺锤形,头顶略凹,颈长,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大。具外耳廓,外耳廓相对较短并紧贴在头侧。前后肢均呈桨状,前肢长于后肢,第一趾最长,各趾爪退化。后肢能自
脚踝处朝前弯曲,第一、第五趾较长,但爪退化,中间3趾短小,但爪发达。四肢末端裸露,具小而清晰的尾及很小的阴囊。
北海狮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北海狮一般栖息于寒温带沿岸水域,除了繁殖期外没有固定的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北海狮性情温和,喜欢集群。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尔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北海狮在岸上活动时非常机警,胆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一有风吹草动便集体迅速回到海水中,即使在睡觉时,群体中也有“
哨兵”担任警戒,发现危险,立刻发出信号,告知同伴。“哨兵”对警戒工作十分认真,昂首四顾,一边听着声响,一边嗅着气味,即使是
海鸥的叫声,也能引起它们的恐惧,惊慌逃跑。有时也会毫不介意地靠近渔船,但一旦察知有危险时就迅速远离,然后大声吼叫进行威吓。
北海狮的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尤其是在胡须的基部纵横交错地布满了神经,不仅有很强的触觉作用,而且是一个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声音感受器,能向四周发射一系列的声信号,然后收集来自目标返回的回声,确定目标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准确地辨别物体。
北海狮白天在海中捕食,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
乌贼、
蚌、
海蜇和鱼类等,多为整吞,不加咀嚼。为了帮助消化,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
分布范围
北海狮分布于太平洋(
白令海、
鄂霍次克海、
阿拉斯加、
堪察加、
阿留申群岛和北干岛等)海域,在中国见于江苏启东的黄海海域和辽宁大连的渤海海域。
繁殖方式
北海狮是
一雄多雌的动物,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身强力壮的雄兽便首先到达岸边的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
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后成群结队的雌兽才赶来。雄兽先是立在海滩上,继而拼命争抢配偶,越是体形威武,本领高强的,抢到的雌兽就越多,最后形成了生殖群或多雌群。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后,雌兽并不马上与雄兽交配,因为它们都已经怀胎很久,即将
分娩,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后,才开始与雄兽进行交配,受孕以后,到
翌年的
繁殖期到来时再度生产。雌兽在一个繁殖期内需要交配1-3次,一般是生产之后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只雌兽受孕之后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经交配的雌兽陆续补充进来。在长达5-6周的繁殖期间,雄兽一直不下海活动,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达30次,每次交配时间为15分钟左右,依靠平时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结束。
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产出。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体毛为黑棕色,睁开眼睛就能活动,但需要雌兽的照顾。雌兽行动时,总是用嘴叼着它一起走。雌兽的乳汁很浓,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也很快。幼仔不会游泳,也不敢下水,3-5岁时达到
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据调查,在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1992年有北海狮27286头,1996年只剩有22167头,相比1980年左右下降了约1/3,不过该种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004年,全世界估计总数尚有25-30万只。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物种价值
北海狮是海狮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素有“海狮王”的美称。海狮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动物,无论在科学还是军事上都占有重要的角色,北海狮天资聪明伶俐,与海豚不相上下,在人的精心训练下,能代替潜水员打捞海底遗物,进行水下军事侦察和海底救生等,已被美国海军编入特种部队之中。
它在淡水中也能生活,平衡器官特别发达,在动物园中可以表演用鼻子顶球、
投篮、
钻圈、用后肢站起来、用下颌顶东西、用前肢站起来倒立走路等高超的技艺,甚至还能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而且这些技艺一旦学会,过几年以后仍然能够照样表演出来,表演之后还可以同观众握手致意,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因为皮肤薄,而且生满了硬毛,所以经济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