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关于
豆你玩、
蒜你狠、玉米疯、
姜你军等新名词不断出炉,不管是食品还是生活用品的价格似乎都在上涨。面对持续不断的物价上涨,人们在涨价前囤积抢购成为一种普遍的省钱方式,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即“海囤”族。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看了新闻,说什么都在涨价,反正以后也要用的,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昨天,记者在沪上部分大卖场里感受到“海囤族”的威力。
在位于
肇嘉浜路上的一家乐购超市中,高高挂着“促销”字样的货架前,不少市民正在抢购。一款原价27元的卷筒纸促销价格为21元,很快就被抢空。在鸡蛋货架边,一些促销的鸡蛋也颇受关注,陈小姐一下子买了几十斤鸡蛋:“比平时要便宜两角钱,反正家里一直要吃的,便宜的就多买点。”销售人员说,以往购买盒装鸡蛋的消费者并不少,但现在散装鸡蛋价格便宜,经常被一抢而空。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两天最受“海囤族”欢迎的还是食用油,一些市民的购物车里装了四五桶花生油。
“海囤”族是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族群,如何能够更省钱是市民更关注的消费方式,但是对待物价上涨市民应该更理智一点,囤商品不要盲目。毕竟做“海囤”一族费时费力,还要考虑到商品的保鲜期,与此同时也丢失了幸福感。
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物价上涨时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说囤的是“
安全感”。”从“
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在工资赶不上
CPI速度的时代,民众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物价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分不开。棉花涨价,我们穿的衣服、鞋袜就不会便宜。分析起来,农产品“按下葫芦又起瓢”轮番涨价,无
非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某种农产品存在供求缺口但市场需求较大,又是国家市场调控能力较弱的品种,在游资炒作下,就会出现价格疯涨。由于是生活日用品,这些产品的涨价必然牵动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但更令人担忧的,恐怕不是游资的炒作,而是垄断“搭车涨价”以及中间商从中作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