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percula)是雀鲷科、双锯鱼属鱼类。体椭圆形。有30-38个有孔的鳞片,在侧线上没有中断。它们的背鳍总共有9或10根刺。在橘红色的身体上有3条白色横带,一条在眼睛的后方呈半圆弧形,一条在鱼体中部呈三角形,第三条在尾柄处,3条白带都有黑边。各鳍边缘黑色。体长8厘米,最大可达11厘米。
动物学史
三带双锯鱼最初由Lacepede于1802年描述并命名为Lutjanus percula,后来更改为有效学名为Amphiprion percula。属名Amphiprion源自希腊词“amphi”(意为正反两面)和希腊词“prion”(意为锯)。别称小丑鱼的得名来自于它们身上斑斓的色彩搭配,这使其非常像马戏团里穿着表演服、化了妆的小丑。
形态特征
三带双锯鱼的最大总长度为11厘米。雄性的标准长度为3.6厘米,雌性较大,标准长度为4.6厘米。体椭圆形。有30-38个有孔的
鳞片,在侧线上没有中断。它们的
背鳍总共有9或10根刺。在橘红色的身体上有3条白色横带,一条在
眼睛的后方呈半圆弧形,一条在鱼体中部呈三角形,第三条在尾柄处,3条白带都有黑边。中带从中央向头部隆起。黑色条纹分隔了身体上的橙色和白色。各鳍边缘黑色。体长8厘米,最大可达11厘米。
近种区别
三带双锯鱼类似于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但是有一些特征可以区分它们。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区别是黑带,它将橙色与白色带分开。三带双锯鱼的黑带很粗,将身体上的橙色和白色分开,而眼斑双锯鱼的黑带很细,以至于似乎不存在。 有时会细到似乎不存在。而且,三带双锯鱼的颜色比眼斑双锯鱼的颜色更鲜艳。从正面看时,三带双锯鱼的头部明显突出,类似于青蛙,而眼斑双锯鱼则没有该突起。这两个种类的虹膜颜色也不同。三带双锯鱼具有明亮的橙色虹膜,具有使眼睛看起来更小的效果。
生活习性
栖息在浅水域珊瑚礁区的海葵丛中,与海葵共生。主要以浮游动物、小型甲壳动物及藻类等为食,并从宿主海葵中获取食物。会吃掉海葵死去的触须和海葵叮咬触须留下的食物。
海葵的触手上密布着有毒的刺细胞,可以使其他鱼类中毒瘫痪,成为海葵的猎物。但海葵认为小丑鱼是同类,不放射毒液,所以小丑鱼可以自由的穿进穿出,而不受其害。巨大的海葵是小丑鱼天然的保护网,使其免受敌人的伤害。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
繁殖方式
三带双锯鱼的交配行为发生在一个由繁殖鱼和0-4非繁殖鱼组成的社会群体中,具有严格的优势等级。大鱼总是雌鱼,第二大鱼是雄鱼。他们是该小组中唯一繁殖的两个个体。非繁殖个体的规模逐渐缩小。
双锯鱼属鱼类的特征是原雌雄同体,这意味着所有鱼类都先发育成雄性,然后发展成雌性。同一条海葵中可能居住着多个双锯鱼,但是如果将雌性从群中移走或死亡,那么最大的雄性将变成雌性。雌性通过侵略性统治控制雄性,从而控制其他雌性的形成。
该物种所在的热带热带水域全年繁殖。雌雄之间的一夫一妻制非常牢固。在产卵的前几天,雄性的行为发生变化,包括延伸其肛门鳍、背鳍和骨盆鳍以及准备巢。巢位对卵的生存至关重要。巢通常位于寄主海葵触角保护下的一块裸露岩石上。这种裸露的岩石最初是由雄性用嘴清洁的,后来由雌性进行了清洁。但是,在产卵后,在卵容易被捕食者侵害的时候,男性的父母照料至关重要。
产卵活动可能会持续30分钟到2个多小时,在此期间,雌性会多次通过巢,每次轻轻地刷巢表面都会释放卵。紧随其后的是雄性,雄性在释放卵时从外部给卵施肥。根据雌性的大小和年龄,释放的卵的数量可能从100-1000个不等。每个卵长3-4毫米。雄性在整个孵化期间会张开嘴并扇动卵,同时还要警惕捕食者。寄主海葵的刺触手可为天敌提供额外的保护。雄性也清除死卵和杂物,以保持巢中充氧。
孵化需要6-7天,新孵化的幼鱼沉入底栖环境,但随后通过“趋光性”迅速游到水面,利用光线对其自身进行定向。然后,幼鱼在浮游生物中度过大约一周的时间。孵化大约8-12天后,幼鱼沉降到底部以寻找宿主海葵。与宿主海葵的反复相互作用会刺激海葵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其保护性粘液涂层。据信,在第一次与海葵相遇时,三带双锯鱼的腹鳍轻触触手,然后触及整个身体。在适应之前,它可能被触角刺伤了无数次。在野外,它们的寿命为6-10年,而在人工饲养下,它们的寿命可长达18年。
养殖技术
饲养条件为水族箱150升以上,最好放置海葵和生物活石,水温25-26℃,喂食活饵及冷冻丰年虾、糠虾、鱿鱼肉等,也可喂人工饵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该物种在水族馆贸易中很受欢迎。由于其在圈养环境中的耐寒性,经常被家庭水族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