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
血管畸形。实际该病并非真正的
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随着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告日渐增多。在人群中的
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
脑血管畸形的8%~15%。因部分患者无症状,故确切的人群发生率仍不确知。海绵状血管瘤高发于30~40岁,无明显
性别差异。
婴儿患者和
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近年来研究证明海绵状血管瘤为不完全外显性的
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上。
认为常规
放疗、
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
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35.8%)、
颅内出血(25.4%)、
神经功能障碍(20.2%)和
头痛(6.4%)。无临床症状者占12.1%,有的患者有一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如病变发生出血,则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有的海绵状血管瘤逐渐增大,产生占位效应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临床病程变异较大,可以有急性或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
缓解期或进行性加重。
癫痫为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几乎两倍于
脑动静脉畸形。迄今为止,
难治性癫痫的
发生率尚不清楚,但Casazza等大宗病例统计表明:40%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表现为难治性癫痫。病灶位于
颞叶、伴钙化或严重
含铁血黄素沉积者,以及男性患者癫痫发生率较高。一般认为
癫痫发作与病灶或出血对周围
脑组织的压迫、刺激或脑实质胶质增生有关。
几乎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伴亚临床型微出血,由于供血血管细小且压力低,造成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相对较少,占8%~37%。女性尤其是孕妇、儿童和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具有相对高的出血率。与脑动静脉畸形相比,本病出血多不严重,除非位于重要功能区,否则很少危及生命。出血后即使
保守治疗,一般恢复也较好。
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和体积,经MRI检查多可发现病灶内或病灶外周出血。由于脑干内
神经核及
传导束密集,故位于这些部位的病变常有神经功能障碍。
占全部病例的11%~44%。轻度头痛可能为惟一的
主诉,常因此或体检作
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约40%的无症状患者在半年至2年后可以发展成为有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三种成分组成:①血管成分,为窦状腔隙组成,含有缓慢流动的血液。②
结缔组织间隔。③周围为围绕病变的胶质增生。
CT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
等至稍
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
轻度水肿。海绵状血管瘤
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轻度水肿,注射
造影剂后,70%~94%的病变可有轻度到中度增强,强化程度与病灶内
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囊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增强。延迟CT扫描的时间,造影剂增强的密度可以增高。病变周围的胶质增生带为低密度,灶周水肿一般不明显。如病灶较小或呈
等密度,可被漏诊。
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
特异性与
敏感性。由于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
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
高信号,病灶内有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割而形成
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
低信号带(尤以T2像明显)为典型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为一种良性疾病。在做出治疗决策前应仔细权衡
治疗措施的利弊与自然病程潜在的危险,然后做出决定。手术切除病变是一个选择,而以下情况可能适合
伽玛刀治疗:①有出血或
癫痫病史者;②有
占位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者;③病灶部位不宜进行切除手术者;④拒绝手术要求
伽玛刀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