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层水
水深900米以下的海水
海洋学上一般将海水分为三层:“海洋表层水”为水深200米以上的海水;“海洋中深层水”为水深200米~700米之间的海水;“海洋深层水”为水深900米以下的海水。 世界上开发和利用海洋深层水的国家和地区只有韩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它们都分别有自己的地理优势和特点。尤其是夏威夷地处太平洋中部,正好处在海洋大循环的循环带上。
发现历史
约两千年前,地处北极的冰山及阿拉斯加的冰河开始融化,溶解后的冰水由于无法立即融于含有高盐分的温暖海水里,逐渐沉淀于海底。在高压的环境下,海底深层的冰水顺着海沟形成的海洋环流,经由大西洋,印度洋来到太平洋。海洋深层水(DSW)自被发现以来,被国际认定为重要的海洋资产,更被海洋专家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深海蓝金。”
生物特点
综上所述,海洋深层水处于无阳光进入的海洋“无光层”,而且远离来自人类、陆地以及大气的化学物质的影响和污染。根据研究的结果查明,海洋深层水至少具有以下四大主要特点:
低温安定性
不受阳光照射,不像海洋表层水温度变化无常,深层水终年温度不变,恒定于8~10℃左右。
成分丰富且稳定性
与海洋表层水相比,海洋深层水中含有曾经孕育过生命的、对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不可缺少的90余种无机盐以及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除了其含量丰富外,由于这些水以漫长的时光流动于“无光层”的海洋深层,无光合作用发生、不受外界影响,因此所含无机盐及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的成分十分稳定,是100%的氧还原水。
易被人体吸收
海洋深层水亿万年在深海强大的水压作用下,其水分子团明显小于陆地上的水分子团。其分子结合角为165~180度,远远大于陆地上的水分子结合角,与人体内水分、血液的分子结合角极其近似。因此,该水分子团极容易为人体吸收。另外,水分子团之中溶有的营养成分(无机盐及矿物质)在长年深海水压的强大作用下几乎均以活性的游离离子形式存在。因此,人体在吸收这些水分子的同时,也吸收了所含的营养成分(无机盐及矿物质)。
无菌纯净性
处于海洋“无光层”的深层水,除了远离人类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不受陆地、大气化学物质、病菌的污染外,本身也无生成病原菌等细菌的条件。因此,海洋深层水是非常清洁的无菌自然之水,是100%的“绿色”之水。
生物学效应
心脑血管病
海洋深层水可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减少脂质过氧化,并改善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具有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和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糖尿病
研究显示饮用海洋深层水能够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并抑制高血糖症,具有治疗糖尿病的能力。它的抗糖尿病特性与镁和钙等矿物质离子的存在有关。海洋深层水还可调节乳酸代谢,用于预防或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研究发现海洋深层水还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有益作用。
皮肤病
海洋深层水还能够治疗皮肤问题。在一项用海洋深层水治疗的特应性湿疹/皮炎综合症患者的研究中,观察到皮肤症状如炎症、苔藓化和皮肤开裂得到改善。此外,体内研究表明,海洋深层水可以改善皮肤症状,如水肿红斑、干燥、瘙痒、表皮水分流失、表皮厚度减少和炎症细胞浸润等。
缓解疲劳
海洋深层水可以恢复疲劳并改善运动负荷。可增加运动的耐力和持续时间,并且加速人们身体疲劳的恢复消除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并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
发展前景
链接:世界各国和地区海洋(深层水资源开发利用简况)
美国
海洋深层水研究最早在美国,他们在1974年成立“夏威夷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利用海水温差原理进行海水作为能源的研究。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1984年夏威夷政府将能源研究所改名为“自然能源研究机构”,并成立“夏威夷科学技术园区”,以海洋深层水为资源做多目标开发利用研究,并逐渐形成一个产业链。到2002年该技术园区共创造4000万美元的产值。
日本
国际上,日本也是最早开发利用海洋深层水的国家。日本各届政府对于推动海洋深层水产业发展不遗余力。1995年政府设立“海洋深层水对策室”专门辅导海洋深层水发展,日本在2003年创造出深层海水关联产业的产值近6000亿日元
韩国
韩国也看好海洋深层水产业,2007年制定和通过了《海洋深层水开发管理法》,标志着韩国海洋深层水开发正式起步。
中国
中国是海洋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过去数十年中国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有了长足的飞跃。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077亿元,经济总量的绝对值居世界海洋国家前列。我国在海洋高科技产业方面已初具规模,主要有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养殖业、海洋仪器设备以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开发和平海洋资讯等。
中国台湾省对发展海洋深层水产业极为重视,中国台湾经济部水利署制定了《台湾深层海水资源利用政策与产业推动策略》。中国台湾东半部县市都有了丰富的深层海水资源。预计每年可带来8000亿元新台币产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10:56
目录
概述
发现历史
生物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