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杧果(Cerbera manghas L.)是夹竹桃科海杧果属的乔木。高4~8米;树皮为灰褐色;全株有丰富乳汁;叶厚纸质,呈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叶面为深绿色,叶背为浅绿色;花为白色,有芳香;核果双生或单个,呈阔卵形或球形,外果皮纤维质或木质,成熟时为橙黄色;通常只有1颗种子;花期3~10月;果期7月~翌年4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4~8米,胸径6~20厘米;树皮灰褐色;枝条粗厚,绿色,具不明显皮孔,无毛;全株具丰富乳汁。
叶厚纸质,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长6~37厘米,宽2.3~7.8厘米,无毛,叶面深绿色,
叶背浅绿色;中脉和侧脉在叶面扁平,在叶背凸起,侧脉在叶缘前网结;
叶柄长2.5~5厘米,浅绿色,无毛。
花白色,直径约5厘米,芳香;总花梗和
花梗绿色,无毛,具不明显的斑点;总花梗长5~21厘米;花梗长1~2厘米;花萼裂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顶端短渐尖或钝,长1.3~1.6厘米,宽4~7毫米,不等大,向下反卷,黄绿色,两面无毛;
花冠筒圆筒形,上部膨大,下部缩小,长2.5~4厘米,直径:上部7~10毫米,下部约3毫米,外面黄绿色,无毛,内面被长柔毛,喉部染红色,具5枚被柔毛的鳞片,花冠裂片白色,背面左边染淡红色,倒卵状镰刀形,顶端具短尖头,长1.5~2.5厘米,宽:上面1.5~2.5厘米,下面约8毫米,两面无毛,水平张开;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喉部,
花丝短,黄色,基部肋状凸起,花药卵圆形,顶端具短尖,基部圆形,向内弯;无花盘;心皮2,离生,无毛,
花柱丝状,长2.3~2.8厘米,柔弱,无毛,柱头球形,基部环状,顶端浑圆而2裂。核果双生或单个,阔卵形或球形,长5~7.5厘米,直径4~5.6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外果皮纤维质或木质,未成熟绿色,成熟时橙黄色;种子通常1颗。花期3~10月,果期7月至翌年4月。
近种区别
海杧果与
印度和
马来西亚产的另一种植物
海檬树(Cerbera odollam Gaertn.)相混;后者的花冠白色,喉部染黄色,花冠裂片长过花冠筒;雄蕊着生在冠筒中部,二者确然有明显的区别。
分布范围
海杧果在中国分布于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和台湾等地,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澳大利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海杧果喜光照,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生于海边或近海边湿润的地方。属海滨红树林沼泽植物,远离海岸之处也可以生长。多生于滨海的沙滩或泥滩上,常在高潮带或河口地段,杂生于红树林缘。
繁殖方法
海杧果人工繁殖时采用播种繁殖法。
采种:抬取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果实,堆沤10天后,洗去果皮,晒干种仁后进行干藏。用播种或扦插繁殖苗木。
播种方法:育苗地应选择坡度平缓、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苗床高15厘米左右,用小木板压平基质,点播种子后,用细表土或干净河沙覆盖,厚度约2~3厘米,以淋水后不露种子为宜,保持苗床湿润,播种后约30天种子开始发芽,经50天左右发芽结束,当苗有2~3片真叶时即可上营养袋(杯)或分床种植。用表土、火烧土混合均匀作营养土装袋。覆盖遮光网遮荫,种植40天后,生施1次浓度约为1%复合肥水溶液,用清水淋洗干净叶面肥液;培育1年苗高约50~80厘米,地径约2厘米,可达到造林苗木规格标准。
采用成熟枝扦插育苗。扦插在春季、夏季均可进行,插前将插穗基部浸入清水中7~10天,要换水数次,保持浸水新鲜,插后可提前生根,提高成活率。如全用水插,水温保持18~20℃,经常换水,尤易生根。
栽培技术
栽植
海杧果喜生于深厚、湿润、疏松的土壤,以中下坡土层深厚的地方生长较好。栽植株行距2米×3米或2.5米×3米。可采与其他沿海树种混交种植,裸根苗应在春季造林,营养袋苗在春夏季也可造林。若作园林绿化种植,宜采用高1.5厘米、地径2厘米以上的苗木栽植。
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4~5月和9~10月应进行抚育各1次。抚育包括砍杂除草,并扩穴松土,穴施沤熟农家肥1.5千克或施复合肥0.15千克,肥料应放至离叶面最外围滴水处左右两侧,以免伤根,影响生长,3~4年即可郁闭成林。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一核者入口立死,两核者可以粪清解之。此药只可外敷,不宜内服。”种子可用于外科膏药或麻醉药,忌内服或注射;树液可催吐、泻下、堕胎,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有毒,用量需慎重。
观赏价值
海杧果可种植于庭园、公园、道路绿化或湖旁供人观赏,也是一种较好的防潮树种。
保护现状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注意事项
海杧果果皮含海杧果碱、毒性苦味素、生物碱、氰酸,毒性强烈,人、畜误食能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