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藤春(Alphonse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是番荔枝科藤春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干通直,树皮灰黑褐色,平滑,不脱落,小枝被紧贴锈色微毛,老枝无毛。叶厚纸质,花序短,几无总花梗,与叶对生或近对生,萼片肾形,外轮花瓣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果近圆球状或倒卵状,黄绿色,密被锈色短毡毛;种子扁平,半月形。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3-8月。
形态特征
常绿
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3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灰黑褐色,平滑,不脱落,厚约5-6毫米;韧皮部赭褐色,有清香的气味,纤维韧;小枝被紧贴锈色微毛,老枝无毛。叶厚纸质,广卵形或椭圆形,长4-9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而叶面有光泽,干时橄榄绿色,叶背几与叶面同色;侧脉每边7-10条,纤细,两面略明显,网脉疏离;叶柄长3-5毫米,幼时被短疏柔毛,老渐无毛。
花序短,几无总花梗,与叶对生或近对生,有花2-3朵;花梗长5-13毫米,被短柔毛,基部有阔卵形的小苞片1个;
萼片肾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外轮花瓣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9毫米,顶端钝,两面均被短柔毛,内轮花瓣稍小,内面无毛或近无毛;
雄蕊长约1毫米,药隔顶端急尖;心皮3-5个,密被污色短柔毛,每心皮有胚珠10-12颗,2排。果近圆球状或倒卵状,长达4厘米,直径3-4厘米,黄绿色,密被锈色短毡毛;种子扁平,半月形。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3-8月。
生长环境
热带常绿季雨林的常见树种,间或生于热带山地雨林的下缘,常散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缓坡地或村落附近。在海南常与
青果榕、沙椤、
单叶豆、
海南菜豆树、
铁椤、
黑柿、
山木患、
山荔枝、毛阿芳、海南山竹子等树种混生。
喜暖热、干湿季分明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25℃,年降水量1100-1600毫米,相对湿度80%。要求土壤为深度疏松、保肥而湿润的排水良好的红黄色砖红壤。常散生下山腰下部、丘陵下部缓坡地、平地、山谷等立地环境。较喜光,幼年耐庇荫,在林缘或中等郁闭度的林分中常见有茂密的林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昌江、东方、乐东、尖峰岭、陵水、保亭、琼中、白沙等地)、广西(十万大山、防城、龙州、靖西、德保、南宁等地)和云南西南和东南部。
繁殖方法
采种
果实8月成熟。成熟时间颇一致,呈黄灰色,果实集结于枝端,下垂,采收容易。将成熟变软的果实用竹箩盛装,放在水中捣烂,洗净后取得纯净的种子,摊开晾干便可播种。新鲜种子每千粒重约350克,可装入布袋中置于通风干燥处,备用育苗,亦可以低温贮藏保持数年。
播种
播种圃地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要深耕细作,床面平整。采用开沟点播法便于管理。新鲜种子无需催芽处理,经久贮藏的种子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后播种。覆土厚度0.5-1厘米,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每天早、晚各淋水1次,约1个月,种子开始发芽出土,发芽率达90%。用芽苗移植入营养杯中或分床育苗,要适当遮荫,每天早、晚淋水1次,以后按苗圃常规管理。1年生苗高达40-50厘米,可以出圃栽种。
栽培技术
种植
可选择低海拔半落叶季雨林或常绿季雨林的采伐迹地或丘陵地的山腰、山谷等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而较混润的缓坡地种植。先砍杂炼山,用穴状整地,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3米或3米×3米,雨季栽种。
抚育
幼林生长缓慢,定植后2-3个月,要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先穴状除草、松土、扩穴、施肥1次,每株施复合肥50克。以后毎年砍杂2-3次,除草、松土、施肥1-2次;幼林郁闭后坚持每年砍杂及修枝整形1-2次,以促进其早日成材。
病虫防治
幼苗及幼树有蚜虫、蛾类及会龟子危害嫩枝叶,可选用40%
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喷洒,效果明显。
主要价值
木材纹理略弯曲,呈纵向微波浪形,结构密致均匀,且坚硬而韧,很重、加工稍难,横切面平滑,纵切面不易刨光;干燥后稍开裂,稍变形,颇耐腐,但较易为变色菌浸染;材色淡而一致,但并不美观。适作柱、桁、桷、门窗、农具、造船、车辆等用材。贮材时应注意防止变色菌侵害。果实成熟时可食。树皮入药。为园林绿化、美化的观赏优良树种之一。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