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中国国家公园之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起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西至东方市板桥镇,南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地理坐标北纬18°33’16”-19°14’16”,东经108°44’32”-110°04’43”,是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规划总面积4400余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海南霸王岭海南长臂猿重要栖息地、海南鹦哥岭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海南吊罗山兽类鸟类爬行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海南尖峰岭珍稀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海南五指山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2024年8月14日,据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消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基地在鹦哥岭片区一般控制区内正式设立,该基地专门用于对破坏国家公园森林资源的行为进行异地生态修复。
2024年11月7日,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2024“雨林与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际研讨会上发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以来的建设成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年以来,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有创新、有成效。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东起海南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至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00余平方千米,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7。范围涉及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保亭、陵水、乐东、万宁等9个市县。
地形地貌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海南岛中南部的穹窿构造山区,包括中南部山脉东支五指山山脉和西支黎母岭山脉(黎母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的大部分区域,构成了海南岛的最高脊。国家公园的最高点为五指山,海拔1867米,也是海南岛的最高峰;国家公园的最低点位于吊罗山区域都总河流出国家公园处,海拔仅45米。境内海拔超过1400米的山峰还有鹦哥岭(1812米)、猴猕岭(1655米)、黑岭(1560米)、三角山(1499米)、尖峰岭(1412米)、黎母山(1411米)等。
气候条件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均气温22.5℃-26.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9毫米。
水文特征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境内水体属南海水系,该区域发育的山川小支流大部分汇入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仅吊罗山南面水系汇入陵水河注入南海以及尖峰岭西面和南面水系直接入海。
主要景点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涵盖并连通了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黎母山、猴猕岭、佳西、俄贤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南高岭、子阳、毛瑞、猴猕岭、盘龙、阿陀岭6个省级森林公园及毛瑞、卡法岭、通什等相关国有林场。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因其五峰相连形如手指而得名。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五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9°32'03″-109°43'19″,北纬18°48'59″-18°59'07″,总面积为13435.9公顷。五指山保护区是以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因过去漫山遍野飞舞着羽毛绚丽多彩的鹦鹉而得名。2004年由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为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27″-109°34′06″,北纬 18°49′30″-19°08′41″,总面积为50464公顷。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以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主,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等功能。
尖峰岭位于东方市和乐东县境内,因其主峰形似尖刀而得名。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地理座标为东经108°36'-109°05',北纬18°23'-18°52',保护区总面积20170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3′-109°17′,北纬18°57′-19°11′。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面积10万亩;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2003年保护区面积扩大至44.97万亩。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是集自然保护与管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吊罗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跨陵水、保亭、琼中等3县,于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粤办函[1984]398号批准成立“广东白水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更名为“海南吊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理坐标为109°45′05″-109°57′07″,北纬18°40′08″-18°49′19″。保护区总面积18389公顷。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5.56%,植被有热带雨林、南亚松林、橡胶林、桉树林、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等类型。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科1142属357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坡垒、伯乐树、海南苏铁、葫芦苏铁、龙尾苏铁、台湾苏铁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土沉香、降香黄檀、海南紫荆木、蝴蝶树等34种,特有植物有尖峰青冈、霸王玉兰、吊罗山萝芙木、五指山含笑、海南菊、海南翠柏、雅加松等428种。
2022年10月,由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带领的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在中国发现了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松林鸡油菌、灰黄鸡油菌4个新物种。其中,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发现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动物资源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坡鹿、云豹、蟒蛇、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鼋8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水鹿、黑熊、中华穿山甲、小爪水獭、原鸡、白鹇等67种,海南特有动物有海南长臂猿、鹦哥岭树蛙、霸王岭睑虎、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海南新毛猬等33种。
截至2024年12月,公园发现各类新物种75种。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类等。
开发建设
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吊罗山揭牌成立。
2021年9月26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
2021年11月,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列。
2022年5月20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市青年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在五指山山脚下举行。
2022年5月31日,国家林草局会同海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局省联席会议,部署推进国家公园的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高质量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截止到2022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电子围栏”已在霸王岭片区、吊罗山片区全面铺开,包括105台卡口监控相机、约35公里长的振动光纤以及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实现了对片区重点区域的监控、监管全覆盖。
2022年12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
2023年5月消息,4K码率搭配全景声技术,让网友身临其境探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珍稀物种。
设立意义
海南热带雨林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中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在此设立国家公园,意义主要有:
一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中国热带雨林资源稀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南部、台湾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东南河谷地带。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有必要。
二是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径。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集中连片整合自然保护地,创新保护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管理,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能够更加有效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珍稀自然资源的世代传承。
三是拯救中国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迫切需要。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多个单一自然保护地,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抢救濒危物种、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四是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具体实践。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利于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当地脱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保护措施
法律法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政策体系,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
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家管理机构加强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等极小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原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对受到威胁且原栖息地已不能满足生存繁衍需要的物种,采取建立繁育基地、基因库、种质资源库或者迁地保护等拯救措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会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经济林退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调节水文状况等措施养护水资源,有效防止、控制和减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保护和提升热带雨林水源涵养功能。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与准入、教育培训、管理与激励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解说教育、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进展
2022年2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整合20个自然保护地,打通了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解决了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及受干扰次生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海南长臂猿新添2只婴猿,种群数量达到5群35只。
2023年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6群37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年以来,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有创新、有成效。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高效协同的社区协调机制,有效提高议事效率并减少会议次数,完善了监督与反馈机制,沟通协调更加顺畅,问题解决更加及时,社区参与度显著提高。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构建了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资金、公益基金会、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
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创造了两个全国首个:全国首个完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清晰界定了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了产权支撑;全国首个完成GEP核算的国家公园,并已连续4年开展GEP核算。
在保护修复方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明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管理目标并实施针对性保护。热带雨林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已恢复至7群42只,完成首批海南坡鹿野化放归,陆续完成了戈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白鹇、红原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在尖峰岭片区29个点位监测到中华穿山甲影像,初步确定该区域存在中华穿山甲稳定群体。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双遗产”申遗文本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通过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汇集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全球智库。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6部,实施系列科研项目117项。
历史文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是黎族、苗族世居地,在婚姻、丧葬、节庆、饮食、居住、服饰、待客、礼节、文娱活动等方面,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有黎族织锦、制陶以及苗族蜡染等制作工艺,也有黎苗歌舞、海南村话民歌等,还有“三月三”等民间节庆活动。
交通线路
交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形成了以G9811中线高速为轴线,国道干线公路G224 和省道S314(东河-江边-抱由)、S310(牙叉-什运)、S215(吊罗山-本号)为骨架,县道X705、X546等为支撑的公路网络,能够与环岛高速公路和环岛高速铁路连通,实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全岛交通的融合。
线路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雨林文化体验区→五指山热带雨林探秘区→尖峰岭原生风景观赏区→大广坝生态亲水区→南高岭森林生境展示区→吊罗山热带雨林休闲区→鹦哥岭智慧科普教育区→黎母山黎族文化体验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1: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