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公办高校
海南师范大学(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NNU),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简称海南师大,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海南省院士工作站设站单位。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
海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1705年初,康熙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到琼崖任职。焦映汉是当时著名学者,进士出身,注重教化,其决定筹建一所书院,重摄琼州学风,并于当年建立了“琼台书院”。
1906年,琼州府中学堂更名为”琼崖中学堂”。校园也进行了重建,仅保留了原来的奎星楼。
1914年春,奉广东省的命令更名为”琼崖中学校”。
1920年秋,琼崖中学改称“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为了解决各县学生升学的困难,设中学班,招收中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选择琼山县东山镇苍苑村设新校址。1938年3月底,琼崖师范学校在苍苑村设校开课。一年之后,日军在海口登陆,海南沦陷。琼崖师范学校被迫停办。
1946年1月,经省府会议决定设在化县的琼崖中学,搬回琼东县嘉积镇省立十三中原址;设在信宜县的琼崖中学粤北分校迁至原琼崖师范学校的原址,并以“琼崖师范学校”之名复学。
1949年7月,时任海南特区行政公署农业顾问的符致逵,被海南特区行政长官陈济棠委派为琼崖师范学校校长。1949年秋在琼崖师范学校挂牌成立海南师范学院,符致逵被任命为海南师范学院院长兼琼崖师范学校校长。海南解放后,学院被海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接管,继续开办。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海南师院改为海南师专。1953年海南师专并入华南师范学院,学校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止招生。
1983年,学校重新招收本科,并与海南医学院等单位合并组建海南大学。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08年,海南省政府将学校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申报《综合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5年,被列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入选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8月,海南师范大学成为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权的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国情调研基地海南中心在海南师范大学成立。2019年,张景中院士工作站依托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正式申请设立。同年,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9)”海南省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
2021年,海南师范大学获批设立“网络空间安全”(所在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人工智能”(所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两个本科专业。2022年9月,在海南省纪委监委的支持下,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批准在海南师范大学成立海南省廉洁文化研究基地。12月5日,在桂林洋校区召开足球学院成立大会暨校园足球发展研讨会工作协调会。12月9日,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揭牌成立。
2023年5月25日上午,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揭牌仪式。2023年7月5日,海南师范大学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龙昆南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2023年7月20日,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与海南师范大学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并为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揭牌。11月12日,海南师范大学校友企业联谊会成立。12月22日海南师范大学举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4年1月13日,海南师范大学自贸港国际传播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3月18日,海南师范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6月8日,海南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海南黎锦产业联盟在海南师范大学挂牌成立。2024年,海南师范大学承担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位列全省第一。 11月8日,海南师范大学古币展馆开馆。2024年11月,海南师范大学召开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开办6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163人,其中专任教师及科研人员1404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海南省杰出人才4人,领军人才48人,拔尖人才216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44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是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近五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中先后取得国家级奖励357项、省级奖励795项。学校还入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海南省院士工作站设站单位。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截至2024年3月,与6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办学前教育专业,与意大利罗马RUFA美术学院合办环境设计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三沙市、儋州市、东方市、五指山市、定安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四川省富顺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部委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3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中心9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重点新型智库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个、自然科学科普基地2个。成立海南省首个人文院士工作站,建成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近五年,学校获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6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2个,海南省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签订横向合作协议363项,获授权专利420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3月,馆藏图书324.63万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221.19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35万册。报刊4578种,拥有中国知网、超星知识库、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爱如生基本古籍库、化学文摘、PQDT欧美博硕论文库、新知学术发现系统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11个。图书馆自创建以来以广泛搜集海南地方文献为己任,积半世纪收藏之功,现已收藏海南地方文献2万多册、地方报纸41种、地方期刊104种。与海南省作家协会共建海南现代文学馆,有藏书1700多册。还拥有海南省唯一的古籍专藏库,收藏新、旧版古籍53000多册,其中1949年前出版的图书48000多册,明清古籍700多种13000多册,善本42种,1071册,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部12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可追溯至创刊于1958年的《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是海南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先后更名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海南省社科优秀期刊”,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栏目于2004年第一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栏目”,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海南省首届优秀出版物政府奖”、海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多种荣誉。收录该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摘和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和中国化学化工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地理学文摘和中国地理学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和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构思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着力突显海师办学特色、国际化视野与文化传承。
采用图形与文字有机组合,汉字“海师”字体,采用同构共生的表现语言,既借鉴篆刻书体的特征,又具有极强的时代感,篆刻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代表海师的办学责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社会的承诺。视觉中心部分是由古书卷和传统案等构成汉字“海师”的部分笔画,体现海南师范大学原院址曾在琼台书院内的办学历史渊源,也表达了学校书香学府的文化氛围。汉字的背景图形,选用海师校园最富特色植被“大榕树”为图形元素,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突出海师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校徽圆形外框中的波浪形态,形似从宇宙中视角远观地球,海水环绕球体的表面形成海平面。一方面代表水能够润泽万物,也暗喻海师这棵大树在水滋养下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表达海南师大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体现海南师范大学国际化的办学视野。
校徽以绿色为主色调,一方面表达海师地处海南,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也体现海师专业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相关联。同时绿色在视觉上具有无限的活力,体现海师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徽志。
学校徽章为师生员工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精神文化
海南师范大学校歌为《海南师范大学校歌》。由张浩文作词,刘勇作曲。
崇德尚学 求是创新
崇德,推崇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这是为人师的首要条件。尚学,形成勤勉、好学的风气,营造勤学、博学的氛围。求是,通过探索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创新,勇于创造革新,敢为人先,不断开创新的佳绩。“崇德尚学”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严标准,也彰显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院校特色。“求是创新”则是在“崇德尚学”的基础上,要求海师人展现不断探索规律、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海南师范大学占地面积约3100亩,分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
龙昆南校区
龙昆南校区(简称南校区),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昆南路99号,是海南师范大学所属的校区之一,占地约334.3亩。校区有音乐学院、旅游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学院。
桂林洋校区
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桂林洋大学城(近美兰机场)。占地面积1998.8亩,共11个有学院,分别为教育与心理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以及体育学院。主要以文科专业为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揭牌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22-12-1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5 08: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