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炮台
海面防空武器
浮动炮台:一种小型海面防空武器
所谓的浮动炮台,在上面安装上高射炮和探照灯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可以移动的防空火力点。和陆地上的防空阵地相比,浮动防空炮台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浮动炮台都是由老旧军舰改装的,虽然会有损失,但是不会很大。
第二,由于海港、运河和水道的水深大多有限,因此浮动炮台大多选用浅吃水的小型巡洋舰和海防舰。这些舰艇都属于中小型军舰,伪装起来也比较容易。这些船只的水线、甲板、指挥塔等部位都有装甲防护,而且还有水密隔舱,在空袭中的生存能力也比较强。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有的炮位和弹药舱,安装新的高射炮或储藏炮弹。烹饪、住宿等设施也不需要另行建设。
第三,同岸上的防空炮塔和防空阵地相比,由于浮动防空炮台具有可移动性,可以根据敌军空袭重点的转移,随时拖曳到不同的港口,强化那里的防空力量。它们在港内停泊时,还可以根据敌机来袭的不同方向灵活调整泊地和停泊角度,以增加舰上火炮的射界。
第四,陆地上的防空炮位及其操作人员往往面临近失弹破片杀伤的问题,而浮动炮台在改装前是军舰,本身具有相当厚的水线装甲,近失弹落入水中后不会对炮台造成太大的伤害。炮位、指挥塔周围也有装甲,保护人员不受破片杀伤。
第五,浮炮台的高炮操作人员直接居住于舰上,弹药也储存在舰上,敌机突然来袭时可以立即进入炮位,最后,浮动防空炮台是分散于水面上的单个目标,周围没有住宅、工厂等建筑,万一受到敌机的集中攻击,也不会波及周围的其他目标。
在二战爆发后一段时间内,德国空军在西线和东线都独霸天空,其统帅戈林曾吹嘘道“要是有一颗英国炸弹落在德国,我就改姓梅厄(常见的犹太人姓氏)”。但是,德国海军的高级将领很清楚,戈林的牛皮并不能保证德国的空中安全。为了加强重要港口和海军基地的防空力量,从1940年上半年起,德国海军便开始着手将一些退役的旧船和俘获的敌国退役舰只改装为浮动的防空炮台。浮动炮台与夜间战斗机、探照灯阵地和陆上防空阵地配合,一道构成了二战中德国主要港口的防空网。
使用军舰作为防空力量并不罕见。在二战中,盟国和轴心国都有许多军舰担任舰队防空和港口防空工作,美英等国还建造了专门的防空巡洋舰。但是,德国的浮动防空炮台与它们比起来,具备很多独特的特征。
德国海军老式轻巡洋舰 根据凡尔赛条约,一战后的德国海军只能保留6艘10000吨级老式战列舰、6艘老式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而且必须在舰龄满20年后方可建造替换舰只。德国公海舰队的55艘轻巡洋舰中,只有最陈旧的5艘瞪羚级轻巡洋舰和2艘不来梅级轻巡洋舰最终得以保留。到二战爆发前夕,这些建造于二十世纪初的巡洋舰早已超过20年舰龄而纷纷退役。除了瞪羚级的“宁芙”号和“忒提斯”号因舰体老化、隔舱进水而解体之外,其余船只都卸去火炮、锅炉、主机,停泊在威廉港基尔等军港内,成为供潜艇士兵和海军见习军官、勤务人员居住的浮动宿舍。
二战爆发时,一共有5艘废弃的旧巡洋舰停泊在德国港口内:“亚马逊”号(Amazon),“阿科纳”号(Arcona),“美杜莎”号(Medusa),“柏林”号和“汉堡”号。德国海军选中了船体保存相对完好的“阿科纳”号和“美杜莎”号,将其改装为浮动防空炮台。 它们的改装工作于1940年起在基尔港进行。作为防空炮台,“阿科纳”号上最主要的武器是4门莱茵金属公司的SK C/32型105毫米高炮。此外还有2门40毫米Flak 28型博福斯高射炮,6门Flak35型20毫米高炮。“美杜莎”号则安装了5门105毫米炮、2门37毫米炮和4门20毫米炮。由于其动力系统早已被拆除,所以原有的两座烟囱都被废弃不用,改装工厂将前烟囱的顶端截去,在上面铺设了平台,安装了1具大功率的AEG(德国通用电气)探照灯。 “阿科纳”号和“美杜莎”号虽然早就拆去了锅炉和主机,但是仍保留了数台辅助锅炉,可以为舰上的厨房和住舱提供蒸汽。在后烟囱前面安装了一座小型烟囱供这些锅炉使用。由于在改装前是宿舍船,其充裕的住舱正好可以供防空炮操作人员居住。探照灯和内部舱室照明所需的电力由2台AEG柴油发电机提供。改装工人对原来的煤舱进行了划分,其中一部分储藏锅炉用煤,另外可以储藏35吨柴油。 改装完毕的阿科纳号起初停泊于斯维内明德(斯德丁外港,今属波兰),后于1942年转移到威廉港,与其姐妹舰美杜莎号共同担任防空任务。1945年5月德国投降前夕,两舰分别自沉于威廉港船厂的2号和4号船闸中,于1948年至1950年打捞解体。根据史料,没有发现它们有击落敌机的记录。
挪威海军岸防战列舰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挪威、瑞典、丹麦等国海军根据本国的军事需求和周边沿海地理情况,建造了一批浅吃水、厚装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舰。英国简氏舰船年鉴将其分类为“岸防战列舰”。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时,挪威海军一共有4艘岸防战列舰。“挪威”(Norge)号和“埃斯沃尔德”(Eidsvold)号于4月9日在纳尔维克被德国驱逐舰击沉,“雷霆”号(Tordenskjold)和“金发王哈拉尔”号(Harald Haarfagre)这两艘舰龄40多年的老船行动迟缓,无法脱逃到英国,因此向德军投降。 接收这些老爷舰后,德军首先拆下舰上原有的208毫米和120毫米炮,用于防卫挪威沿岸。解除武装后的船体被拖回基尔港,于1941年改装为防空炮台。“雷霆”号改名“宁芙”号(Nymphe,希腊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金发王哈拉尔”号改名“忒提斯”号(Thetis,希腊神话海神Nereus的女儿)。德国海军在其上安装了6门105毫米高炮、2门40毫米炮和6门20毫米炮,并保留了舰上原有的锅炉和蒸汽机,可用14节左右的速度航行。 “宁芙”和“忒提斯”改装完毕后,停泊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Tromso),担任战列舰“提尔皮茨”号锚地的防空警戒任务。“提”号锚地转移到阿尔塔峡湾后,两舰分别转至基尔和威廉港。“忒提斯”号在基尔港一直服役到德国投降,战后归还给挪威,1946年解体。“宁芙”号则于1945年5月北上增援纳尔维克守军,在罗弗敦群岛的斯韦尔沃港(Svolvor)被英国飞机炸伤搁浅,1946年被挪威海军打捞出水,拖到南方的斯塔万格解体。
荷兰海军海防舰 1913年,荷兰曾经向德国的克虏伯公司订购了两艘战列巡洋舰,30年代末也有计划建造3艘3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但是两者都因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取消。因此在二战爆发时,荷兰海军最大的军舰就是建造于二十世纪初的几艘五、六千吨级岸防战列舰了。其中, “亨德里克”号(Hertog Hendrik)、“范·希姆斯柯克”号(Jacob van Heemskerck)、“格尔德兰”号(Gerdeland)和“北布拉班特”号(Noord Brabant)在荷兰本土, “七省联盟”号(De Zeven Provencien,纪念尼德兰时代的七省联盟,1933年发生哗变后被荷兰海军改为“苏腊巴亚”号)在荷属东印度
如同北欧海军的同类舰船一样,这些旧战舰在二战爆发时早已过时,分别作为训练舰或浮动宿舍使用。有趣的是,荷兰海军在1939年便将“亨德里克”号和“范·希姆斯柯克”号改装为浮动炮台,停泊于荷兰沿海。不过它们上面安装的不是防空炮而是岸防炮。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除了“北布拉班特”号(它在荷兰投降时被船员纵火烧毁,无法修复)以外,其他三舰都被德国海军接收,改装为防空炮台。 “亨德里克”号于1940年5月奉命向德军投降,6月被英国飞机炸沉,德国海军于该年10月将其打捞出水。它的改装工作于1941年秋天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进行,1943年完工,改名为“阿里阿德涅”号(Ariadne,希腊神话中米诺斯国王的女儿)。由于其吨位较大,所以一共安装了8门105毫米炮、2门40毫米炮和16门20毫米炮,其防空火力相当于“阿科纳”号的两倍。同时还在船上安装了1台最新式的Wuezburg雷达和2台光学测距仪。改装后的“阿”号停泊于波罗的海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和格丁尼亚港,在二战末期曾经击落3架苏联轰炸机和1架战斗机。德军从波罗的海地区撤退时,将“阿”号抛弃在格丁尼亚港,波兰政府将其归还给荷兰。1947年在鹿特丹拆去所有防空武器,将其改装为住宿船,并恢复了原名。1968年9月退役,1969年解体。 “范·希姆斯柯克”号也在荷兰投降时自沉,1941年被德军打捞后拖往基尔。1943年8月完成改装。改装项目与“亨”号相同。德国海军将其命名为“水女神”号(Undine)——被改装为浮动炮台的5艘外国军舰,其命名都继承了“阿科纳”号和“美杜莎”号姐妹舰的舰名。首先布置在波罗的海的火箭研发基地佩内明德,1944年拖往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港。1945年德国投降后,该舰归还给荷兰,改装为浮动宿舍,更名为“海神”号,于1974年退役,1975年解体。 “格尔德兰”号属于“荷兰”级装甲巡洋舰,在布尔战争时曾奉荷兰女王之命,将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接到欧洲。
20年代后作为炮术训练舰使用,1939年8月退役,闲置在港。荷兰投降时该舰也向德军投降,先后在荷兰本土和西普鲁士的埃尔宾(Elbing,今属波兰)进行改装。其改装内容与前两艘军舰相同,不同的是“格”号保留了自己的锅炉和动力设备,可以14至15节的速度航行。德国海军将其更名为“尼俄比”号(Niobe)。这是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她因夸耀自己子女众多遭到神仙嫉恨,14个儿子全部夭亡,她因悲伤不已化为石头。“尼俄比”号也是德国海军中唯一一艘在战斗中沉没的浮动炮台。1944年3月完成改装,7月便在芬兰的科特卡(Kotka)被苏联飞机炸沉。在战斗中它击落了9架敌机,被命中了9颗炸弹,倾覆在芬兰湾的浅海之中。舰上可利用的高炮都被拆卸下来,转移到岸上阵地。1947年芬兰将其打捞出水,荷兰宣布放弃对它的所有权,于是芬兰政府将其解体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5 05:5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