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之战是19世纪中叶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清朝政府军与英国侵略军发生的一次战役。清朝军队于1842年(道光22年)3月10日至4月14日展开战役,在浙江东部的
定海(今
舟山市)、
镇海(今属
宁波)和宁波等三地出兵,计划夺回被英军占领的城市,但最终以清朝军队的失败而结束。
战役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英国内阁于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将
义律召回,改派
璞鼎查为全权代表,继续扩大鸦片战争。七月初五,璞鼎查同海军司令
巴加、陆军司令
郭富率领舰队驶离
香港北上,于八月初抵达
舟山海面。
1841年8月26日侵占福建
厦门、
鼓浪屿后,除留少量兵力守据外,大部英军进窥
浙东。1841年9月23日,英舰船31艘,载陆军2100余人,驶抵浙江舟山海面,企图重占定海。
定海位于
舟山岛西南部,三面环山,南临大海,于1840年7月曾被英军占领。
1841年2月英军撤走后,清廷即令
总兵郑国鸿、
王锡朋、
葛云飞率军5600余人进驻。三总兵积极备战,整训军队,并于城郊山岭加筑炮台土城,增设炮位,分段防守。
1841年9月28日,英炮兵占领城南大小五奎山岛,并构筑野炮工事。
1841年10月1日,英舰及岛上炮兵轰击定海前沿阵地,步兵分两路登陆:左纵队1500人进攻竹山门和晓峰岭;右纵队600人攻击城南土城。三总兵督部顽强抗击,相继阵亡,定海再次陷落,清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英勇战死,史称“
定海三总兵”。
英军再占定海后,继取镇海。镇海位于
甬江海口,东濒江,北临海,
招宝山雄踞城东北,与东岸的金鸡山相对峙,山上筑有炮台等工事,安炮157门,由
钦差大臣裕谦统清军5000余人驻守。10月10日晨,英军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分三路发起进攻中央纵队500余人从金鸡山麓登陆,左纵队1100余人绕金鸡山侧后登陆,实施两面夹击。清总兵
谢朝恩率部1500人顽强抗击,大部阵亡,阵地失守,谢朝恩战死。右纵队700余人则从招宝山登陆攻西岸,浙江提督
余步云率军千余不战而逃。英军占领招宝山后,居高临下,俯击镇海城。
裕谦督军千余誓死抵抗,战至下午,兵败城陷,裕谦自尽殉国。
1841年10月13日,英舰船8艘,载兵700余人溯甬江直犯宁波。余步云等弃城而逃,宁波亦陷。
战前态势
浙东三城陷落后,清廷任
吏部尚书奕经为
扬威将军赴浙督办军务,并从各省调兵增援。1842年3月上旬,各省援军陆续抵达,奕经认为兵力已厚,遂决定实施水陆反攻,企图一举收复三城。
1842年2月,奕经等人抵达
杭州,从各地抽调的援军也陆续赶赴浙东前线。当奕经路过杭州
西湖关帝庙时,去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援军抵达,臧军皆身穿虎皮装饰,恰巧正好与签中的“虎”字相应,遂恍然大悟。认为,只要按签上所示,让两支戴着虎皮帽的藏兵打头阵,定可保清军旗开得胜。同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奕经将进攻的时间选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时,是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他又任命属虎的总兵
段永福为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羊”即指洋人,因此,这次反攻也被称作“五虎扑羊”之计。
战役过程
清朝各省援兵到齐后浙东清军已达万余,另有乡勇2万余人。奕经等认为兵力已厚,决定采取“明攻暗袭,同时并举”的方针,调动兵力大举反攻、定海、镇海、宁波三城。具体部署是:水路(东路)以
乍浦为基地,陆续渡海,潜赴舟山各岛及定海城内外,预为埋伏,候期举动。陆路(南路)分为两支:一支集结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隐山,准备进攻宁波;另一支集结在慈溪西门外的大宝山,准备进攻镇海。而英军方面通过间谍了解到了清军的企图,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
反攻宁波
1842年3月10日,反攻宁波的清军抵达宁波城下。
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西门。他们很快得到预伏在城内的“精壮”的内应配合,擒杀南门英军哨兵,破坏了架在城上的火炮。后续清军纷纷涌入城内,清军攻入城后直奔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门坚墙高”,无法攀登。此时英军开门冲出,用
火枪齐射,将手拿
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紧接着,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发射火箭。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调来大炮,对着在街心拥挤的清军进攻部队开炮,炮弹准确的打入清军阵中,一时尸体堆积如山。惨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拥退逃,首批攻入城内的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藏兵,全部惨死。
反攻镇海
1842年3月10日夜,反攻定海的清军在刘天保率领下向镇海进攻,抵达城下后英军列队而出,枪炮齐发,清兵持长矛和弓箭接战,无一人携带鸟枪者,势遂不支,败退退至十里亭。第二回合刘天保与“前锋策应凌长星合兵复进,时天尚未明,清兵在黑暗中以多鸟枪乱击,然终不敌英军炮火之猛烈。英军复以火箭来射,清军败退。金川土守备哈克里带领臧军攻夺
招宝山炮台,双方激战正酣之时,“一艘英国军舰剪江而至,用炮仰击,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山麓”,其他各路清军进攻部队也在英国军队猛烈的炮火下纷纷溃退。
1842年3月15日,英军从宁波出动近1200人,分乘3艘武装轮船和舢板数十只,自宁波逆江而上,向清军集结地大宝山反扑。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坝登岸,进犯慈溪大宝山;另一路从前江驶入长亭口,在彭山浦登陆,夹击宝山。朱贵率领500余名清兵抵抗,战斗中,朱贵、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战而死,全军尽灭。
水上作战
奕经在进行陆地反击同时还特命张应云特备火攻船去烧夷船,“每船用
桐油二百斤,硝磺四十斤,草柴三十担,联五船为一排,期于潮退时连樯并进,一船火起,五船并发,围绕夷船,付之一炬。并命城内伏勇、城外正兵,均以船上火起为号,奋力开仗。”但在宁波之战中,黄泰攻南门时因迟迟未见船上火起,坐失战机。“县丞李维镛等帅火攻船225只从李碶渡结队出江,时将二鼓,东南风陡作,夜潮方涨,船不能顺流而下,船勇又畏慎夷炮,不敢驶近夷船,相距十余里火已先发。时同知舒恭受帅火攻船280只,甫行至樟(庄)市小港,了见火起,遂亦举发。夷人惊起,驾船来扑,两路乡勇,逃窜一空。故火攻船用不及十之三四,其余均被英夷劫去”。夜晚英军发起反击,反以缴获的火船将清军沿江营寨纵火烧毁。
战役结果
清军在浙东的反击作战行动,一路攻击宁波因遭英军阻击而撤出战斗;另一路攻镇江失败,未能入城;而夜袭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风潮不顺而延期。三路进攻均遭失败,英军趁势反攻,清军败退撤往
绍兴、杭州。
浙东之战的战败,使清朝政府无心再战,决意妥协求和。
评析
浙东之战即反攻浙东宁波、镇海、定海三城之战。从军事学术意义上来检讨,可以认为,浙东之战是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唯一的稍具组织规模的反攻入侵之敌的作战。然而就是这次重要的战役,组织指挥却相当拙劣,暴露出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和军队内部怕死畏战等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