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公元187年-公元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其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先王之道,存乎治历明时,本之验著,在于天象。夫法象莫若浑天,浑天之设久矣。昔在
颛顼,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喾亦叙三辰,
尧命
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舜之受禅,在玑玉衡,以齐七政,以数者言之,曩时已立浑天之象,明矣。周公叙次六十四卦,两两相承,反覆成象,以法天行,周而复始,昼夜之义。故晋卦彖曰:「昼日三接。」
明夷爻象曰:「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仲尼说之曰:「明出地上,晋进而丽乎大明,是以昼日三接;明入地中,明夷夜也。先昼后夜,先晋后明夷。故曰初登于天,昭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日月丽乎天,随天转运;入乎地,以成昼夜也。浑天之义,盖与此同。」仲尼殁,大道乖,诸子穿凿妄作,乃有盖天之说,其为虚伪,较然可知。浑天以日出地上则昼,故《易》曰「明出地上,昼日三接。」又曰晋进也。日入于地则夜,夜则明伤,故《易》曰「明夷伤也」。又曰初登于天,昭四国也;後入于地,失则也。《尚书》「寅宾出日,寅饯纳日」,以此言之,而知日出入于地,审矣。若不出入于地,则何缘得有昼夜明暗乎?天半覆地上,半周地下,绕地而运,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若天半右覆地上,半不在地下,二十八宿何故更见更隐乎?由此言之,天乃裹地而运,信矣。此是昏明之大术也。天之形状,圆周浑然,运于无穷,故曰「浑」。《易》曰:「乾为天为圆。」又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健。」此之谓矣。天大地小,天绕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譬如卵白白(一作「之」。)绕黄也。扬子云《太玄经》曰:「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故知天裹地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日月出入,以成昏明也。北极星北方偏出于地三十五度,南极中偏入于地亦三十五度,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譬车之有轮,所以自行也。众星皆移无常,惟北辰守中不易,是以知其为天中也。天倾故极在中北,仲尼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太玄经》曰:「天圆地方,极枢中央,动以历静,时乘十二,以建七政。」是以《
尧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此之谓也。绕北极七十度之外,常在地下不出地,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立径亦然。(《开元占经》一,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