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老舍散文作品
《济南的冬天》是中国现代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散文,曾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此文一反老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全文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
作品原文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⑴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⑵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⑶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⑷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⑸,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⑹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词句注释
⑴北平:北京的旧称。
⑵伦敦:英国首都。20世纪初,空气质量较差,多雾,被称为“雾都”。
⑶响晴:晴朗无云。
⑷髻(jì):原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比喻树尖上的积雪如发髻一般。
⑸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⑹绿萍:植物名,又名“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
创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此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作品鉴赏
《济南的冬天》的主题意涵相对于其它的散文作品而言更为明显的是它对温情与温度的塑造,通篇文章以济南这座城市为描写对象,以冬天为基本的内容,通过老舍妙笔生花的文字描述,对于济南冬天的景色進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出济南这座古城的“温暖”与“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与怀念,并由此而生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崇高的赞美与热爱。老舍的充沛情感并没有直接简单地进行抒发,而是以对济南冬天的景物描写为情感载体洋溢在文章的诸多细节描写之中,充分展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济南的冬天》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
首先,一个“小”字的运用字轻情重地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爱怜之情。在《济南的冬天》中多个景物的描写,作者都给他们加上了一个“小”字。比如文中第二段的“小山”“小摇篮”,第三段中的“小雪”,第四段中的“小村庄”“小水墨画”,第五段中的“小团花”“小灰色树影”。这些“小”的运用并不是说济南冬天的景物是真的现实世界中的大小的小,而是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景物的爱怜所以才显得小。这样的描写使得济南冬天的景物亲切、自然、可爱、俏皮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中,使文章的氛围充满温情和温暖。
其次,一个“真”字的运用情真意切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真情流露。在《济南的冬天》中多次出现这个体现情真意切的“真”字。比如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中“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在这个启始的段落之中,作者老舍一上来就由济南冬天的“晴”与伦敦的“雾”、中国北方的“风”和热带地区的“热”进行了一个对比,突出济南的“温晴”特色,并表现出对这种“温晴”的喜爱,这种喜爱通过一个“真”字完美体现出来,是作者对济南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心理感受。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个段落中同样采用了一个“真”字,“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个巧妙地使用了山东人的倒装句式,突出了济南人在冬天的幸福与满足,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对济南冬天的水进行描写时用了一句“水藻真绿”,这个“真”将水藻绿的特点进行了强调。并通过水藻在冬天还尽情展现绿意的蓬勃的生命精神的赞叹,再次重申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次,感叹语气词的多次运用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的冬天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呀”“呢”“吧”等感叹语气词,这些感叹语气词的运用都是自然而然并且恰到好处的,绝非矫揉造作的刻意而为。读者在读到这些带有感叹语气词的描写时,会产生一种就是如此的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比如“就是下小雪吧”将作者对济南下小雪的喜爱之情和怜爱之情表现的很有意味。比如“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既俏皮可爱又将济南冬天的景色拔高到了山水画的高度。
最后,《济南的冬天》中对于主题意涵的描述和表达,作者并没有直接用学生惯常写作时的“口号式”形式描写出来,而是将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贯穿在全文的景物描写之中。比如在文章的结尾最后一句中,老舍写到“这就是济南的冬天”,这句结尾可谓是“点睛”又不滥情,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没有在结尾一句中去概括和总结,而是要读者去文章中找寻答案。这样读者就会对文章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回味,甚至会引导和激发读者再次阅读的兴趣和冲动。
《济南的冬天》文章语言非常生动,作者时而慵懒,时而兴致勃勃,既有济南群山环绕的大气、又有市井小巷的生活气息,并且文章中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比等,让人印象深刻。
(一)丰富的词语运用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丰富、简练,对于语言的应用技巧掌握的炉火纯青。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话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在读者的想象中便是一副有山有水,生活安逸,与世无争的画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基于当时的中国时局,作者灵魂追随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作者用词的魅力。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精准且符合视觉逻辑规律。作者选取了不同高度和空间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展现济南冬天的雪。当济南的冬天下雪之后,山上、山尖、树尖、山坡上、日落时等等,这些不同高度、不同纬度、不同时间中因为雪的存在而彰显的济南的魅力也是在读者心中留下极度想要窥探的急迫心情,这些词语的选择上大多采用了拔高和视觉落脚点向上的那些,展现了济南冬天雪景的蓬勃生气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以及人生态度。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具有生动、形象的典型特征。比如作者笔下的济南的水,也是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水泊粼粼、绿藻丛生,“蓝汪汪”“蓝水晶”“地摊上的小团花”这些词温柔、和谐,却勾勒出一副动人的景象。作者将细致入微的观察投入到丰富的词汇中,创作的这篇散文更是源于对于济南的热爱。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词语应用还用到了较多的感叹语气词。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呀”“呢”“吧”等感叹语气词,这些感叹语气词的运用都是自然而然并且恰到好处的,绝非矫揉造作的刻意而为。读者在读到这些带有感叹语气词的描写时,会产生一种就是如此的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这些句子将作者对济南小雪的喜爱之情和怜爱之情跃出纸上,既亲切自然又充满真情实意;再如文中“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句话,非常的俏皮可爱,并且将济南的美色与山水画艺术相互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
(二)丰富的句式运用
除了丰富的词语应用,《济南的冬天》在句式的使用方面也非常的丰富。文章中用到了短句、分句、倒装句、问句、肯定句、口语化句式等。
短句、分句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短句,即使是运用复句也使用了非常多的分句和停顿,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便于读者快速的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让文章更加具有节奏和音乐的美感,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的朗朗上口充满韵味。
倒装句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倒装句的运用也比较多。一方面是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一方面也符合山东济南方言中多喜欢使用倒装句的语言习惯。最明显的便是,文章开头便是倒装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按照正确的语言顺序来写的话,无法像倒装句一样突出强调“像我”。再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用倒装句式来强调济南人在冬天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个“真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济南的冬天以及济南人民的喜爱之情。语言的写作安排也是彰显一个作家的文学修养和写作习惯,不经意的一个语言安排便让读者清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中类似的倒装句还有很多,都是作者想要强调和突出某些关键词而设定的。
问句的运用。文章中有很多问句,例如“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类似商量或者提出想法的语气,让读者没有压迫感,甚至有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这也与文章中娴静、祥和的环境相呼应,让浮躁的内心沉下来,与作者一起体验这济南的冬天的美好。
肯定句式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还有很多肯定语气十足的句子,例如“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的带有浓重肯定语气的句子是作者的判断,也与文章中的问句形成对比,两种感情色彩冲击,更具表达力。
口语化句式的运用。口语化句式的运用一方面减少了这篇散文作品的书卷气和匠气,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活化气息,使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亲切、自然。比如“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就像是济南人在介绍济南的温暖时拍着胸脯打的保票。比如“水也不忍得冻上”既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又体现了济南人民对于水的善良可爱的认知,“照个影儿”则是直接运用济南的方言口语,一下子拉近文章与读者的亲近感。
(三)丰富的修辞手法运用
《济南的冬天》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同样非常的丰富。常见的修辞手法诸如拟人、比喻、对比、排比等都在《济南的冬天》中有非常多的运用。
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老城”“山”“水”“河”“雪花”“村庄”“垂柳”等等都拟人化,这样的写作手法一方面可以对济南冬天的景色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现。一方面可以使得读者读起来更有画面感和带入感,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深的眷恋之情。
比喻手法的运用。作者将济南三面环山的地形比作把济南这座城市放置在小摇篮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生硬的地理特点化作温柔的摇篮,也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看到一副温柔恬淡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描写将抽象的物体具象化,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自然,又便于读者的理解,充分展现了比喻修辞的魅力和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中,作者借由济南冬天的“响晴”和伦敦的雾霭、中国北方的大风、热带地区的毒热作出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强调了作者对济南的认可和热爱,这也为下文作者铺开来叙述济南冬天的美好奠定了基础。
老舍《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虽然篇幅较为短小,却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在表达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热爱之情的那种别样方式,更值得读者去细读、去揣摩。
名家点评
现代文学评论家胡荣祉:这是一篇极其精致的短小散文,文章不足千字,由于作者用辞遣句和构思立意的深厚功力,它既像是一首声情并茂的抒情诗、又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读后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今文观止鉴赏辞典》)
华东师范大学原教授吴炫:这篇短文的叙述语调是平易朴实的,语言是凝炼而亲切的,用词是准确生动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结构。它似乎无结构,但是内容组合的又是这么自然、精巧、恰当。(《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
中国考试命题研究中心主任委员田昊明:《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作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济南的冬天〉的艺术特色》)
贵州省中语会副秘书长潘泽远: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很美。作者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济南冬天,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景美,情美,缘于语言美。(《景美情美 缘于语言美——〈济南的冬天〉语言赏析》)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出身寒苦,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其间创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主要作品集有《老舍诗选》《老舍小说集外集》《老舍曲艺文选》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3:5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