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
广东省韶关市辖区,位于
韶关市区东北部,
武江、
北江以东,东、南接
曲江区,西临
武江区、
乐昌市,北连
仁化县,是
韶关市辖三区之一,为
韶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冬短夏长,春秋交替快,四季分明。总面积57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浈江区辖3个街道、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河街道大学路7号机关办公楼。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常住人口36.13万人。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时期,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秦末,赵佗立南越国后属南越国。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区境内的莲花山俗称曲红山下(今韶关东站一带)设置曲江县治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桂阳郡。
三国吴
甘露元年(265年),在桂阳郡南部分设始兴郡,郡治设在莲花山下的曲江县治内,区境随曲江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西晋太康中期,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武江西岸),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
始兴郡。
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区境随曲江县改属湘州始兴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废湘州,复称荆州始兴郡,郡治迁往东南十里官滩(今浈江区南郊五、六千米),区境随曲江县复归
荆州始兴郡。
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始兴郡。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宋
泰豫元年(472年),改始兴郡称广兴郡。齐(479~502年),复为湘州始兴郡。梁承圣(552~555年),中置东衡州,曲江县再迁西河,区境随曲江县属东衡州始兴郡。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
陈天嘉元年(560年),复置东衡州,并以始兴郡,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始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师行军总管韦洸率师于当年八九月平定岭南,废安远郡,置大庾县,设广州总管,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又改为韶州(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先属东衡州,后属韶州。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韶州,区境随曲江县并入广州。大业年间(605~618年),将州改为郡,郡、县治所仍在莲花山,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南海郡。
唐初,改郡为州。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州。
武德元年(618年),曲江县治再迁西河。
武德四年(621年),置番州,区境随曲江县属番州,不久将番州改称东
衡州。
贞观元年(627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州治迁回莲花山),又置岭南道,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受岭南道监察。
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
天宝年间(742~756年),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区境随曲江县属岭南道韶州管辖。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始兴郡为韶州。
五代时期,后梁
乾化元年(911年),刘䶮发兵破韶州,州县治所迁往中州(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从此,州治、县治同设在中州。区境随曲江县先属后梁韶州,后属南汉韶州。
北宋初期,区境随曲江县仍属岭南东道韶州(州、县治同在中洲一地)。未久废道改州,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州。至道三年(997年),又于州上置路(半行政半监察性质),区境随曲江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朝,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下设道(省派出机构)、路、县三级。
至元十五年(1278年),岭南平定后,区境随曲江县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此间又在韶州路置录事司,以管理城厢居民;一说至元二十三年置,又称新民官司)。至顺元年(1330年),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为韶州府(同年罢新民官司)。洪武二年(1369年),升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称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以下简称“广东布政司”,习惯上称“广东省”),区境随曲江县仍属
韶州府。
清初,仍称广东布政司,后称广东省,省下设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南韶连道韶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区境随曲江县属广东省。民国三年(1914年),复设道,区境随曲江县改属广东省南韶连道(后改为
岭南道)。民国九年(1920年),复废道,未久设北区善后督办,性质与道同。此后屡设屡废。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北江行政区。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废行政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北江善后委员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北江绥靖区,区境随曲江县均属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设第二行政督察区,性质与善后委员会、行政区、绥靖区同,均为省派出机构,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北江行政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复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区境随曲江县仍属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在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俗称小岛)置韶关市政府,为省直辖市。区境随曲江县属韶关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韶关被
日军占领,韶关市政府的建制自行解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再次调整全省政区,区境随曲江县改属第三专署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西挥师南下进驻曲江县城(今浈江区城内的解放路至中山路),10月10日解放了曲江县全境,当天宣告成立曲江县人民政府。10月14日,曲江县政府设立城关区(亦称曲江县一区)。区境属曲江县城关区。11月25日,撤销曲江县城关区组建韶关市人民政府后,区境改属韶关市。
1950年5月5日,韶关市由于人口少,条件不具备建市,被撤销而组建韶关镇,区境回归曲江县。
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后,区境又从曲江县划出,归属韶关市。
1975年11月,设浈江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10月,浈江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浈江区公所。
1981年10月,撤销浈江区公所,成立东区,后改称浈江区。
1984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韶关市浈江区为县级市辖区建制。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4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北江区从浈江区划出独立设区,为韶关市县级市辖区建制。浈江区升格为县级区后,分别置南郊、东郊、新韶3个农村办事处和东河、车站2个办事处,辖13个乡、65个自然村和16个社区。
2004年4月,按省政府属地化管理政策规定,原曲仁矿务局田螺冲矿成立田螺冲办事处,下设长山、三角窝、两面山、大塘山4个居民区,归浈江区管理;原曲仁矿务局总部成立曲仁办事处,下设富仁、花坪、云顶、格顶、茶山、丝茅坪、和平、八一8个居民区,归北江区管理。同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韶关市北江区,将原北江区行政区域和原曲江县犁市、花坪镇划归浈江区管辖,并将南门、和平、太平3个办事处改称为街道办事处。年底,浈江区下辖新韶、乐园、十里亭、犁市、花坪5个镇,东河、车站、南门、和平、太平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曲仁、田螺冲2个办事处,共45个行政村、344个自然村、52个社区。
2009年8月,浈江区调整行政区域,将南门、和平、太平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风采街道办事处。
2021年,浈江区下辖新韶、乐园、十里亭、犁市、花坪5个镇和东河、车站、风采3个街道办事处及1个曲仁办事处(田螺冲办事处和曲仁办事处优化整合),共48个行政村、47个社区、6个居民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浈江区辖3个街道、5个镇:
东河街道、
车站街道、
风采街道、
新韶镇、
乐园镇、
十里亭镇、
犁市镇、
花坪镇,另辖1个服务原曲仁煤矿居民的办事处,4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6个居民区(原曲仁煤矿居民区)。区人民政府驻东河街道大学路7号机关办公楼。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仁化县大桥镇、曲江区
枫湾镇和大塘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武江区重阳镇毗邻,南与曲江区
马坝镇、白土镇相连,北与乐昌市长来镇、仁化县董塘镇对接。总面积572平方千米。
地质
浈江区境地质构造属华南褶皱带部分,岩浆岩分布广泛,地层发育基本齐全。
地形地貌
浈江区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势周高中低。东、南面多中低海拔的山,北部多海拔300米以上高丘陵,中部丘陵、盆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区境内最高山峰是花坪镇石屋村的帽岭,海拔518.8米。区属中心地带(市区)处于韶关盆地,最低海拔55米。
水文
浈江区河流分布密集,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浈江、武江、北江、黄浪水、大塘水、大富河、坳背水、白虎坳水、黄岗水9条主要河流。浈江又称“浈水、东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溪湾,经南雄、始兴、曲江3个县(市、区),在东郊湾头村流经浈江区境后与武江汇合。武江又称“溱水、泷水、虎溪”,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经坪石、桂头,在区属犁市镇上朗进入浈江区后,在区属韶关市区小岛南端与浈江汇合。浈江、武江汇合成北江流经区境。
气候
浈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有明显湿热和干冷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盛行南北气流,冷暖交替明显,夏季长,冬季短;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22.2℃,年平均日照时数1898小时。区域气候受季风及大气环流影响,年均降水量1201.7毫米,总体气候特征表现为冬短夏长,春秋交替快,四季分明。
土壤
浈江区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砂泥土、石质土7类。据土壤普查资料,境内红壤面积占自然土壤面积50%以上,自然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80.6%,土壤质地较好,土层普遍深厚,占七成左右,疏松、呈酸性反应,有机质与氮素含量较高。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1年,浈江区境有大中型水库3座,蓄水量4229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08万立方米。小型水库57座,蓄水量1490万立方米,同比减少726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浈江区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产7种、矿产地9处,主要矿产有煤、铁、锡、锑、钨、萤石、稀土、冶金等。其中煤、铁在广东省占有重要位置。此外,区境还有燃料、化工原料、非金属、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耕地总资源为5259.1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5259.17公顷,其中水田4029.14公顷,水浇地879.36公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园地1842.22公顷;林地35365.28公顷;牧草地1.8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33.97公顷,交通设施用地1359.0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06.86公顷,其它用地22.96公顷。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浈江区境有各类植物约80科、800种以上,按用途分有11种:
珍稀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
杜仲;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
油杉;稀有植物有
乐昌含笑。
材用植物: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桉树、百日青、樟树、木荷、香椿、重阳木、木麻黄、银桦、阿丁枫、檫树、
藜蒴、苦楝、苦槠、酸枣、泡桐等。
药用植物:金银花、菊花、玉竹、药百合、田七、白术、使君子、厚朴、生地、巴戟、钩藤、夏枯草、苏莲、大血藤、天冬、土茯苓、枯梗、常山、海金沙、威灵仙、乌药、石蒜、草珊瑚、甘木通、宽筋藤、紫花杜鹃、阔叶十大功劳、鱼腥草、
狭叶柴胡、石菖蒲、板蓝根、益母草、凉粉草、皂角、女贞、
白及、石斛、枇杷、黄花蒿、苍耳、龙胆草、紫苏、野葛(花)、金钱草、鸡血藤、槐树(花)、桑、车前草、鬼羽箭、菟丝子、五指毛桃、白花败酱等。
芳香植物:马尾松、柏木、荫香、樟树、山苍子、山胡椒、岗松、枫香、阿丁枫、桂花、香薷、石菖蒲、白兰、含笑等。
油脂植物:油茶、
乌桕、蓖麻、山苍子、樟树、香叶树、滨盐肤木、野漆树、黄花蒿等。
纤维植物:苎麻、龙须草、了哥王、山黄麻、野枯草、毛竹、青皮竹、粉单竹、撑篙竹等。
果树植物:南华李、桃、橘、沙田柚、枇杷、黄皮、龙眼、杨桃、柿、番石榴、板栗、银杏、枣、野山楂、杨梅、酸枣、桃金娘、棠梨、金樱子、沙梨等。
栲胶植物:黑荆、酸枣、黎蒴等。
淀粉植物:魔芋、土茯苓、蕨、野葛、五叶薯及壳斗科中许多种类的坚果等。
食用菌类:茶树菇、草菇、香菇、平菇等。此外还有药用菇约50种。
花卉及阔叶植物:各类菊花、一品红、矮牵牛、文竹、紫罗兰、绿巨人、石竹、万年青、绿萝、玫瑰、太阳花、兰花、瑞香、郁金香、百合花、芍药、使君子、茉莉、番石榴、南天竹、山茶、鹅掌柴、美人蕉、马西铁、杜鹃、筋杜鹃、木瑾、发财树、步步高、仙人掌、仙人球、虎尾兰、唾莲、莲花、芦荟、朱顶红、十大功劳、爬山虎、龟背竹、金银花、牵牛花、五味子、蔓长春、常春藤、迎春花、台湾草、大叶油草、沿阶草、蟛蜞菊、女贞、九里香、黄金叶、棕榈、假槟榔、大王椰子、罗汉松、清香木、高山榕、细叶榕、大叶榕、芒果、荫香、竹柏、柏树、南洋杉、木棉等。
动物资源
浈江区境动物资源主要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浮游原生类、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类、底柳类、甲壳类等动物。
哺乳类动物:山猪、豪猪、黄鼠狼、狐狸、果子狸、玫琳狸、穿山甲、野兔、芒鼠、赤腹松鼠、红颈长吻松鼠、陷纹花松鼠、黄胸鼠、黄毛鼠、杜鼠、小家鼠、褐家鼠、田鼠、水鹿、梅花鹿、蝙蝠等。
鸟类动物:竹鸡、鹌鹑、鹧鸪、麻鹇、斑鸠、喜鹊、八哥、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白头翁、黄鹂、麻雀、大雁、大杜鹃、中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红翅杜鹃、绿嘴地鹃、黄雀、燕子、啄木鸟、猫头鹰、白喉斑秧鸡、栗侯斑秧鸟、普通秧鸟、蓝胸秧鸟、白胸苦恶鸟、普通翠鸟、白胸翡鸟、斑头大翠鸟、戴胜、全翅雀、黄雀鹂、黄胸鸱、黄喉鸥等。
爬行类动物:盲蛇、蟒蛇、过村蛇、钝尾两头蛇、铅色水蛇、赤链蛇、斑锦蛇、白花锦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百步蛇、青竹蛇、小头蛇、消鼠蛇(水律)、蝰蛇、蜥蜴、壁虎、巨蜥、
蹼趾壁虎、黄斑壁虎(盐蛇仔)、平胸龟(鹰嘴龟、大头龟、长尾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金头龟)、地龟、黄喉水龟、乌龟、四眼龟(石龟)、草龟、牛屎龟、中华蟹(水鱼、甲鱼、团鱼、园鱼)等。
鱼类动物:草鱼、青鱼、赤眼鳟、翘嘴红鲌、大眼红鮊、
团头鲂、三角鲂、长青鳊、
鲮鱼、南方白甲鱼、桂华鲮、卷口鱼、
沙鳅、泥鳅、
鳗鲡、胡子鲶、鲶鱼、黄鳝、
大眼鱖等。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19年末,浈江区户籍人口320139人,其中:城镇人口256167人;乡村人口63972人。年末常住人口41.6万人,城镇化率85.58%。全年常住人口出生2960人,人口出生率9.69‰;死亡人口2158人,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长率2.63‰。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浈江区常住人口为364319人。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户籍户数114343户,户籍人口305821人,其中:城镇人口244414人;乡村人口61407人,户籍的城镇化率为79.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6.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40万人,城镇化率86.93%。全年出生人口1526人,人口出生率5.24‰;死亡人口2538人,死亡率8.72‰;人口自然增长率-3.48‰。
民族构成
2021年,浈江区境内分布少数民族34个,全区少数民族户籍人口3493人,占全区户籍人口0.9%;少数民族干部、职工32人。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主要是在辖区经营兰州拉面馆的青海省撒拉族、回族。
政治
现任领导
统计截至2024年10月
经济
综述
2019年,浈江区生产总值(GDP)1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1.8亿元,下降3.4%;第三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为4:22.6:7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808元,增长4.7%。
2020年,浈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94.2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1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4.03亿元,同比增长1.5%。
2023年,浈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37.91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71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89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7.31亿元,同比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为3.7:26.0:70.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768元,同比增长4.7%。
第一产业
2023年,浈江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6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增长1.5%;林业产值增长5.8%;畜牧业产值增长13%;渔业产值增长0.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产值增长4.5%。
2023年,浈江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累计11.04万亩,增长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1万亩,下降0.6%;油料播种面积2.54万亩,增长0.2%;蔬菜播种面积3.36万亩,增长6.4%。
2023年,浈江区粮食产量19596万吨,比上年下降1.6%;油料产量0.70万吨,增长0.8%;蔬菜产量7.24万吨,增长6.8%;园林水果产量2.05万吨,增长1%。
2023年,浈江区肉类总产量1.34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猪肉产量1.25万吨,增长9.6%;禽肉产量0.08万吨,增长4.7%。年末生猪存栏14.30万头,增长16.7%。全年生猪出栏16.02万头,增长11.6%。水产品产量0.99万吨,增长1.5%。
第二产业
2023年,浈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9.3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亿元以上有1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36亿元,同比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6.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42.7%;民营工业增加值8.18亿元,下降19.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8.48亿元,下降2.4%。轻工业增加值3.13亿元,下降6.5%;重工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8%。年末浈江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99亿元、工业增加值14.37亿元。
2023年,浈江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56.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19.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1%,比上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1.27亿元,增长18.5%;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2.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5.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7.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增长4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下降19.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9.0%;成本费用利润率3.0%。营业收入192.55亿元,增长0.01%;利润总额5.30亿元,增长151.9%。工业产品销售率97.7%,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
2023年,浈江区建筑业增加值19.47亿元,同比下降1.2%。年末资质等级建筑企业4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66亿元,同比下降12.5%;实现利润总额0.3亿元,同比下降60.2%。
第三产业
2023年,浈江区商品房销售额6.30亿元,下降35.7%;商品房销售面积10.50万平方米,下降42.7%。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9.26万平方米,下降43.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6.45万平方米,下降20.6%。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34个,比上年增加6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29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贸易业商品销售(营业)额279.65亿元,下降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完成179.65亿元、91.24亿元,分别下降4.5%、2.5%;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完成2.67亿元、6.09亿元,分别增长14.1%、11.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4亿元,下降6.2%。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日用品类比上年下降11.1%;粮油、食品类增长17.1%;汽车类下降10.8%;中西药品类增长9.8%。全年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下降12.1%,占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5.3%。
2023年,浈江区新批外资项目3个,下降25%。合同吸收外资164万美元,增长36.7%;全年无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全年进出口总额7.84亿元,下降20.6%。其中,进口0.96亿元,下降51.2%,出口6.88亿元,下降13.0%。内联合同项目83个,增长447%;内联合同引进资金128.03亿元,增长256%,到位资金16.03亿元,增长33%。
2023年,浈江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67亿元,增长20.8%。
2023年,浈江区接待旅游者人数225.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8%。其中:国内过夜游客116.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43亿元,增长126.9%。
交通运输
浈江区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发达。毗邻韶关丹霞机场,实现与北京、海口、西安、青岛等全国东西南北诸多城市之间的航线便捷互通;京广铁路、韶赣铁路、武广高铁客运专线,韶赣高速、广乐高速,国道106、323线、省道S246、S248线等交通主干线纵贯南北;境内沿浈江、北江建有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水路航运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浈江区专利授权总量414件,其中发明授权70件,实用新型授权272件,外观设计授权7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比去年增长65.65%。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高新技术企业4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38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为100%。有6个镇(街)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验收。适龄儿童小学毛入学率129.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5.8%,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8.3%。年末共有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13064人;年末共有区属中小学学校3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特殊学校1所),当年新招生人数9127人,在校学生39292人。
2023年,浈江区各类教育发展情况如下:全区初中7所,新招生人数4016人,在校学生10525人,比上年9385人增长12.1%;小学27所,新招生人数5111人,在校学生28767人,比上年28399人增长1.3%。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有文化站9个,影剧院7个,农家书屋48个,风度书屋16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133.9千册(区管120千册)。全年组织各类演出50场,《酱心》、《站在草原望北京》等10个表演项目获市级以上表彰。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医疗卫生机构194个,其中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村医疗点44个(村卫生站);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共2508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16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7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7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64人、注册护士1407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3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人员145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有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广场2个。
2023年,浈江区共举办7次体育活动,承办5次体育活动,取得了“农行杯”2023韶关龙舟邀请赛第一,第三,第六名;在2023年韶关市青少年锦标赛中参加了足球、羽毛球等1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足球、羽毛球、游泳项目获全市团体第一名,篮球项目获全市团体第三名;举办了社区运动会暨迎新春广场舞大赛、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美乡村篮球交流赛”等体育活动;承办了了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和2023韶关龙舟邀请赛、2023环丹霞山自行车赛、2023丹霞山马拉松赛等。
社会保障
2023年,浈江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0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04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1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252.85万元(其中城镇767.9万元)。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12.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28万人,减少0.87%;参加工伤保险9.19万人,减少1.0%;参加失业保险7.17万人,减少5.6%;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3.65万人,增长8.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6583人,增长1.6%。
截至2023年末,浈江区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所,床位150张,在院人数99人。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3个,床位数1579张。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62人(其中城镇876人)。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浈江区以
广府、客家民系风俗、民俗占据主流,城乡民风淳朴,逢年过节喜食糍粑,清明以艾叶做艾糍、端午以竹叶裹粽子等。城乡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有元宵烟花晚会、端午节龙舟赛等。
方言
新中国成立前,区境以其地处南北交通呐喉,又为南北商贸重镇,由此形成方言杂聚,各处分布的“南腔北调”格局。主要的方言,仍以三大民系流行的汉语方言为主。其中,主要包括
粤方言、客方言,以及圭州本城方言等。在境内农村地区,以流行客家方言为主;在境内城区,以流行
粤语方言(白话)为主,本城方言次之。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移民不断迁入境内,以
粤方言、客家方言为主导的区辖境内,逐步融入赣方言、湘方言及闽方言,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亦在境内流行。形成城区以
粤方言为主,客家方言遍布城乡,兼有韶州本城土语、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等族群方言分布。
粤方言又称“
广州方言”,俗称“
广府话”“省城话”“白话”。其在区境内的流行大致在数十年以前(此前人多为客家方言与韶州土话)。据有关专家调查,区辖境内早期的白话人口,主要为清末从清远、佛冈、广宁,以及珠江三角洲等白话区迁徙而来。抗战时期,大量广州以南地区人口迁移韶关后,形成了粤方言在区辖境内的兴起。其中,大部分粤方言区主要集中在韶关市区及郊区部分村镇。据韶关学院余们禧、林立芳两教授撰《韶关方言概说》记:区辖境内境粤方言主要集中在市区和周边厂矿,讲
粤方言人口约有25万(含武江)。
流行丁区辖境内的粤方言,与现在的广州话没有太大的差别,仪在声母、韵母存有些细微差异。
客方言又称“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是区境内主要流行方言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两晋时期,境内就已有客家方言流行,根据学者考究,流行于粤北地区的客家方言,主要源自于中原还徙移民,是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土语言。据《简明广东史》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已有少量中原人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境内。然而,据训查,现分布在区辖境内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从闽西南迁徙过来的移民,与分布在境内周边地区的客家人相同,境内的客家人基本同出白福建上杭地区。其主要分布在区辖境内城郊广大农村,在境内城区客家人亦有少量分布。据留关学院余们蓓、林立芳两教授撰《部关方言概说》记载:区辖境内境客家方言区卞要在东郊和北郊一带的农村,人口约有3万。
韶州土话又称“曲江话”“老韶关话”,俗称“虱婆声”“虱姆话”。是区境内流行的第三大方言。据史料考,韶州土话是韶关最早的土著居民说的一种方言,其主要分布包括境内郊区在内的粤北广大地区,随着客家人不断迁徙进来使韶州土话地区日益缩小,成为互不相连的许多土话地区,又巿于交通的极不便利,随着岁月的推移、各地土话差异亦越来越大,由此,亦形成了各地称谓不同的多种土话。
韶州土话受其他方言的影响较大,有的受客家方言影响较大,就较接近客家话,如百顺话、乌通话等,有的接受粤方言影响较多,则较接近粤方言,如连山话、黄圄话、饭塘话、星子话、蛮话。而区辖境内的“虱幄话”则受客粤方言的影响都较大,所以,既有客方言的特点,又有粤方言的特点。据韶关学院余伯禧、林立芳两教授所撰《韶关方言概说》记:在包括境内在内的市属郊区,仍分布有韶州土话区,人口约有4万人。
尽管韶州土话有很多种,内部也有较大的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古入声塞尾韵、古今韵母中都绝大部分消失,而变成开尾韵,此外,一些字韵母的读法在其他汉语方言中也不多见。
除上述三大方言外,在区境内还分布有包括:北江船话(又称“艇家话”)、瑶语、闽语潮汕话、赣语方言、湘语方言等。在这部分方言中,除北江船话、瑶语属本地历史流传下米的方言外,其他均为近30余年外来迁居人口带来的外地方言。
宗教
浈江区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齐全的区域。2021年,全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8处,主要分布在市区及犁市镇,其中佛教寺院2处、道教场所1处、基督教场所3处、天主教场所1处、伊斯兰教礼拜点1处。全区信仰宗教群众5200人。全区宗教教职人员21人,其中佛教僧3人,道教道士6人,天主教神父、修女8人,基督教牧师、传道、长老4人。
风景名胜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浈江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